教育的差距

最近读了古典老师推荐的一本书《我们的孩子》,更加清晰地理解了“阶级固化” 的本质原因是教育的差距cultivatededucationVSnaturaleducation

教育的差距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根据一项全国范围内的研究,在入学前,72%的中产阶级孩子已经熟记了字母表;相比之下,穷人家的孩子在学龄前会背字母表的只有19%。从这一细节可以穷人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关键是是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唐是一个来工人家庭的孩子,爸爸只接受过初中教育,每天打两份工(第一份工作:早上7:00am——3:00pm在流水线工作,第二份工作:3:30pm——11;00pm)等他回家时,孩子们早已进入梦乡,唐的妈妈念到了高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妈妈活在厨房之中”,唐的父母根本不可能为孩子提供额外的学习助力,幸运的是唐学习表现十分优异,。选修了大学预科课程(然而唐的高中同学无一进入大学)。
【教育的差距】据唐回忆道:“我从来不知道自己是个穷孩子,直到我上了大学,修了《经济学入门》这门课,我才知道自己一直是deprived(被剥夺的)”,在接受采访时唐轻描淡写地说“我家在镇东边,有钱人住在镇西边,但大家相逢在运动场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对比中国有6000万(保守数据)的留守儿童,以及我自己作为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历来看:穷人家的家庭的父母在孩子幼儿园的时期就必须外出打工去供养这个家庭,留给爷爷奶奶隔代抚养。
父母在外工作没有文凭,赚钱不易,因此会很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获得高学历,本着“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原则,宁愿自己辛苦省钱,甚至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但另一方面觉得自己以前受教育程度低,没能力去指导孩子的功课,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大多停留在口头上会督促孩子学习,和查看孩子的成绩单之后的评价上面,仅此而已。
过年期间,大多数父母喜欢打牌赌钱这类的娱乐方式去放松身心,而让孩子回房间写作业。长此以往:爸妈给孩子留下了“学习很辛苦,父母以前没学习,现在打麻将也过得很开心”的认知偏见,成绩差或一般的孩子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只有少数成绩好的孩子在学校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认可而继续热爱学习,不过这种学习也也仅限于与学校课程相关的学习。 这种教育方式叫做“naturaleducation”自然放养的教育:放手任由孩子发展,让他们更多地凭借自己的天分而运气,父母没有什么计划,很少密切关注子女的表现,缺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鼓励。
而中产阶级和富人家庭的教育则不同。《我们的孩子》中出生富庶家庭的弗兰克,父亲是受过大学教育的牧师之子,接管了家族的生意——渔业、农场、餐厅和购物中心,同时母亲获得了芝加哥的硕士学位投身慈善事业。弗兰克15岁的时候就在家族经营的餐厅打暑假工,打扫卫生。“当你身在克林顿港,周围的孩子都只能买得起一罐可乐,那你也只能买可乐”,记忆中,弗兰克的外祖父就曾这样训斥过他的舅舅。
教育的差距
文章图片
仇富无用 记得今年读过的杨绛的《我们仨》里面提到钱钟书在女儿小的时候,就逗女儿玩,教她一些常见的单词脏话,提及一些例如“形而上学”这类的关键词,女儿不懂却像鹦鹉学舌一般念叨,吴军博士在《数学之美》中首先感谢的就是父亲从小培养他对自然科学和数学的热爱。王维钢老师的专栏也提到过,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更聪明,大脑发育更完善。
这就是“cultivatededucation”(素质教育)。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建立有效的社交网络、表现得更有礼貌,更有教养。
每个人在时间和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然而在资源面前不是。要想通过合理的方式为自己(后代)获取更多的资源,财富自由。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重视教育的力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