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钵米饭的心伤

一钵米饭的心伤
文章图片
宴席 饮食习惯的改良比其他任何改良,其优点显然要大得多。——雪莱
和家中长辈拜访姑娭毑,茶余饭后提起爷爷。
爷爷嗜酒如命,在我小时候就过世了,姑娭毑惋惜他没有在好的年代享受过一天好日子。
我突然意识到,现在这个年代,对老一辈来说,是个富裕的时代,美好的日子。
我经常听父母提起旧日子,经常讲到一个故事。
母亲和舅舅上小学的时候,离家会有好几里路。
一天中午放学,母亲问舅舅:哥,回家去不?
舅舅:不回,回去干嘛,没饭吃。
妈便自己走回去了,那天家中刚好来了客人,找邻居借米做了饭。
妈提着一钵饭,高高兴兴的带给在学校的舅舅。
飞快跑进教室,蹦跳着叫着:哥,有饭吃啦!
结果不小心被台阶绊倒,钵子打碎了,米饭全都打翻了,舅舅那天仍然没吃到午饭。
妈那天哭了很久,怕责备之余,更多的是珍惜来之不易的一钵米饭。
每次和我们提起仍然会掉眼泪,这是母亲小时候的故事。
父母这一辈,到三十多岁,我已经有清晰的记忆。
二十世纪末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已经能够吃饱饭了。
上一辈对米饭有着特殊的心瘾,能吃好几大碗饭,仿佛要将贫穷年代饿过的全吃回来。
到如今,农村的饮食又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从农村的红白喜事就可以一窥究竟,宴席极尽奢华。
【一钵米饭的心伤】从水果到小食,从饮料到红酒,从地上跑的到海里游的。
什么贵,上什么,什么客气,上什么,琳琅满目。
攀比之余,吃得肚里流油,也吃出了一身的富贵病。
逢年过节,家人聚餐,便是一大桌子各类腊味荤禽海鲜。
在这样的日子里浸泡了些年头,亲人们的心血管疾病已经全体覆盖,危机重重。
我已经腻得不行了,也对此感到恐惧,不愿再回到农村春节的荤肥饱餐中去了。
躲得远远的,但得受点“传统”的口诛舌伐。
从吃不饱,到吃撑了,到吃病了,上一辈饱腹的历程,或许只能找到一些支离破碎的回忆。
相较于他们三十岁的时候而言,我们这中青一辈饭量已经锐减,吃不下一碗大饭,对食物的兴趣,不再是饱腹。
新世纪的第三代,从没缺过主食,点心水果、肉鱼蛋奶,他们嗤之以鼻,家人撵着屁股赶着喂。
对于下一代的饮食,应该会从吃得全到吃得精,健康的种子很早就会埋下去,不发生破坏性的社会回溯,会越走越优良。
但是我们这一辈和上一辈,存在着饮食的文化惯性,这些惯性不断的在腐蚀着很多人的健康,忧心天下父母的健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