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雷军造车:人马未齐,声势先行( 二 )


截至目前,小米共收到2万份简历,但已入职的只有300人,招聘任务依然沉重。
今年3月,雷军在谈到小米为什么造车时,曾分享过一个说法——“智能汽车就是把一个大手机装上4个轮子”。
从小米汽车现有的核心团队看,他们更擅长“大手机”这部分。
“狂人”李书福造车时,也曾说过类似的观点——造汽车很简单,就是两个沙发加四个轮子。
李书福造车前,做的是摩托车的生意。但他凭着一股热情,加上善于把握时机,以1400万元投资了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客车企业正式进入汽车的生产制造。
雷军造车,与当年李书福有相似之处。但是,雷军今天面对的时代已经大不相同了。
第一批智能汽车领跑者特斯拉已经是全球体量最大的智能汽车公司,目前市值超5660亿美金,2020年累计交付近50万辆车;本土智能汽车品牌蔚来、理想、小鹏的年交付量也达到几万台车。
小米汽车的团队还没有完全就位。
雷军造车,时间紧,任务重。
关键是,他还不只有小米汽车这一件大事要忙。
2021年Q2小米手机销量超过苹果,首次成为全球第二。雷军在8月份演讲时称,当前小米的任务是真正站稳全球第二;未来三年,拿下全球第一。
可以预见,接下来“劳模”雷军不仅要做好时间管理大师,还要加强锻炼,确保精力和体力都能跟上。
自研与投资两条腿走路今年3月,雷军官宣造车时,已经亮过小米造车的家底:截至2020年底,手握1080亿元现金;他们有10000多人的研发团队;(当时)小米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有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态。
在汽车相关的专利储备上,小米也占据优势。
智慧芽的数据显示,小米及其关联公司在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中,汽车领域的已公开专利申请达951件;这其中,发明专利占比逾96%,有效和审中状态的专利占比超70%。
目前小米汽车的相关专利布局更多聚焦在移动终端、记录介质、无线通信技术、显示装置、车辆控制等专业技术领域。
所以,为了补齐小米智能生态的最后一块拼图,决胜智能汽车时代,小米选择全资造车,而且它不走捷径,没有通过收购整车厂进行贴牌,而是选了一条类似“蔚小理”的路——除了工厂代工,其它都是自己做。
这意味着,从团队搭建、汽车设计和研发、软件适配、找代工厂、确定电池等供应商、总部落地、制造、测试、量产,每个环节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小米的研发团队,除了外聘,还有大量工程师从小米手机业务转岗。他们将组成小米汽车的研发团队,进行自研。
自研的同时,小米汽车还开启了“买买买”模式,用投资甚至收购的方式搞定产业链相关环节,为造车加速。
小米|雷军造车:人马未齐,声势先行
文章插图
好看商业根据公开信息制图
官宣造车前,雷军通过旗下的顺为资本或小米集团及子公司,已经在整车厂、自动驾驶、车联网、智能座舱、车用半导体等环节广泛投资。
小米正式入局造车后,雷军在智能汽车领域投资的动作密集且迅速,他在用“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或“小米集团”等的主体东奔西突,疯狂布局,可以说缺什么就投什么。
目前来看,小米汽车在自动驾驶汽车的关键技术和电池环节都有了布局,接下来就看如何协同、整合了。
待解之谜小米造车,目前仍有诸多关键谜题待解,比如产品定价和定位、何时量产、总部选址、谁来代工等。
雷军曾在抖音直播时透露过一些造车细节,包括小米汽车首款车型定位中高端,正在轿车和SUV当中选择,价格可能在10万-30万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