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高品正留春驻




要想延年益寿,除根据个人情况采取相宜的养生之道外,更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关于道德与长寿的关系,唐初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的很清楚:“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他将道德修养列为养生之首,可见道德修养对长寿的重要。《黄帝内经》对此论述的更为精辟:“心者,君主之宫,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宫危,以此养生则殃。”这段话道明了人的心里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人的疾病有许多甚至主要是由心里不健康而引起的。诸如心胸狭窄、阴郁悲伤、大喜大恕、焦虑恐惧、嫉妒多疑、信心不足等,长期如此,就会挫伤人的心灵,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加强道德修养,调整和保持良好的心里状态,则生理功能就会协调良好,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主明”与“下安”的关系。
【德高品正留春驻】如何进行道德修养,我国古代一些思想家和医学家也有许多论述。明代医学家龚延贤在《寿世保元》中提出:“谦和辞让,损己利人,可以延年”,“孝友无问,礼仪自闲,可以延年”,“救苦度厄,济困扶危,可以延年。”《老子养生要诀》中将“名利”、“声色”、“虚妄”、“货财”、“滋味”“嫉妒”等列为影响长寿的社会心里因素。《千金要方》中引用嵇康的话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恕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这此论述虽然年代久远,但是有些观点已经融入我们民族传统之中,如“公而忘私,损己利人”。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这种美德亟须发扬光大,不要利欲熏心,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所侵蚀,影响身心健康。人活得幸福与否,关键取决于精神状态。鲁迅先生说过:“在生活的道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人德高品正,自然受人尊重,也就会活得潇洒轻松,幸福快活,永保青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