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读书随笔
这本书还是18年一位朋友推荐给我的。当时书店没有这本书,预约隔了好几天才拿到手。满心欢喜然后打开看了扉页就放书架“吃灰”。
我在一时兴起时很喜欢拿拿书看看,而且我有一个很奇怪的点--我喜欢书,喜欢买书,喜欢书大于书里的内容。我买了很多书,但大多数都是一些小说,又特别是一些伤感的故事会让我动容。大概就是爱笑的人总喜欢哭吧……喜欢读着别人的故事流着自己的眼泪。
虽然我是一位老师,但好像并没有多喜欢关于教育方面的书,有点自愧不如。所以当听到说暑假作业要看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时,我内心比较排斥。最关键的是要写3000字以上的读后感。身为语文老师的我,压力很大。因为每次看同事们的朋友圈,最大的感触是:他们文采太好!有真情流露,感人至深;有精通古今博学,写出我看都难看懂的文言文;还有出口就能成诗的数学老师……以至于我后来发朋友圈,都得绞尽脑汁想想文案。面对同事,生怕哪个次词使用不好闹笑话。面对家长,生怕他们觉得我误人子弟。如今,要写上读后感,看样子不认真看,认真读,是不行的。所以,我打算强迫自己认真的看这本关于教育的书。
这本书是一扇窗,推开它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这本书的作者是孙雪瑞。她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与儿童心理专家。“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他们引领我回到了心灵的故乡,给了我无尽的爱和对生命秘密的探索。”这是她简介中的一句话。
我看了一些读者感言,其中有家长说到:她看了很多育儿的书,孩子6岁之前太重要,她边看边自责,特别推荐0-6岁孩子的家长看,越早越好……看到这儿,我已经开始自责。孩子已经8岁了,都是处于懵懂状态。身为妈妈,身为老师,更应该对孩子的每一阶段多关注,多了解。第一次做母亲,需要学习。作为终身的教育人,更应该一路学习!
好像我们给了孩子无尽的爱,但却没有给他们足够的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想象创造 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是鼓励家长给孩子的足够的爱和自由。让他们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中去创造摸索,在快乐和平等中实现自律,从而培养儿童完整的人格。
第一章: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如何发展,指导他抓什么、摸什么……蒙托梭利把他成为“精神胚胎”。
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遵循这个发展规律,孩子就会发展得非常完善。
孩子喜欢玩水,玩沙子,如果大人阻止她,她就会顽强抗争。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人的发展人的精神必须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
如果我们把儿童的自我,以及知识各分一堆时,一切都会被破坏,我们就再也找不到儿童的秘密了。
蒙托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第二章: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自于感觉。儿童的感觉来自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这个瓶子里罐东西。
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别人传递给他的东西,而是充满了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孩子喜欢什么,就让孩子去做什么。
儿童整个发展的阶段,可能会存在一些遗憾,一方面是他在感觉的时候我们破坏了他的感觉,另一方面就是当他感觉到的时候我们没有把词语和他的内在感觉即使配对,配对是非常重要的。
【《爱和自由》读书随笔】比如说书上说,孩子从来不说话,怎么教都不管用。到两岁一个月的一天,他跑出去出去玩,我觉得天非常的蓝就告诉他,天,孩子就会跟着说天,他一个劲地说天,天,天,从那一天起,还是见到人就拉着手说天,后来我指着脚下踩着地说地,地,他跟着说地,我又告诉他树,可是他坚决的不说,后来我说,人,人,他可能对人有了感觉,就说人。就是说?他观察天的时候,天触动了他,他对天有感觉了,恰恰在这个时候我把这个词语交给了他,所以教给孩子词语需要去捕捉,捕捉孩子的感觉。当孩子没有感觉的时候,我们不断地强制孩子,教给孩子东西,这样不仅让他学不到东西,反而还把他的感觉破坏掉。儿童内在的观察和感觉,就在这种强制过程中丧失殆尽。
第三章:创造力来自哪里
心理学有一个共识,叫做个性等于创造力。
我们往往把个性理解错了,认为调皮捣蛋、胡思乱想的人才富有个性。其实,有个性的人是指在思维上、在整个生存状态上跟别人不一样。
对事物的特别感觉能力和产生概念的能力就是创造力,这个能力来自于内心,这个能力恰恰是童年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儿童自己形成的。
所以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的自身潜力,蒙特利梭说:“我们可能要问使儿童能在所遇到的无数印象中选择某个印象的这个特殊兴趣是什么?很明显,不可能存在外部的刺激。”
第四章:儿童必须自己感觉
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经验感觉期,感觉知识敏感期。这时,如果是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结果,它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己的,但别人教给你的东西,那是别人教的,那是别人的感觉经验,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造是不能教的。
第五章 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
打骂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和恐惧。被打骂的孩子在建立某一个概念时,他的眼睛看到的不是一个客观的现实,而是受刺激以后的事物,世界不是原本的世界,而是经过他心里加工的时间,压力,使孩子在把握事物时产生偏差,不能高度理解本质问题。
儿童成长的偶然性非常大,有的妈妈在生气的时候会说,妈妈不要你了,妈妈会生一个小妹妹给你,这时孩子就会哇哇的大哭,后来习惯了也就无所谓了,我们大人并不知道这对孩子意味着什么,这是玩笑,是一种残酷和混账的玩笑,这种玩笑太残忍,但成人感知不到。
赞美鼓励在儿童发展的过程至关重要。
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解释给孩子,妈妈到底怎么样是喜欢你,怎样是爱你,妈妈去做别的事情,并不代表妈妈不爱你。(培养安全感)
第六章 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
孩子喜欢一遍一遍的听一个故事,他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最后才是概念,所以一定要仔细的为儿童选书,要让他吸收好东西。
儿童的感觉思维,智力,思想的最初发展需要的时间比较多,而且需要多次反复。蒙特梭利说过:“如果反复练习,就会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反复练习是儿童的智力体操。
孩子的感觉训练是这样的,比如今天他今模了一个瓶子,他会不断的反复的摸呀摸,然后你告诉他这是瓶子,把概念和孩子大脑内的感觉配对,当你把瓶子拿起来让孩子触摸的时候,他感觉到的是一个具体的概念。
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表达,比如瓶子,圆,透明的。
注意在教给孩子的时候,首先就要做到说话必须简单,只引起名称和它代表的物体或抽象概念之间的联想。比如我拿出一个三角形的时候,只会告诉孩子,这是三角形,其他的不说。
第七章 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
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什么,这可能会导致孩子一辈子都不可能真的去喜欢某个东西了,不仅仅是天然的兴趣被泯灭了,而且孩子在某个方面的心智也会被教的模式桎梏了。
口头表达能力是心智发展程度的表现,有的孩子遇到问题,只会哭。那是因为孩子的心智还没有达到能够用说来解决问题的地步。
不要强迫孩子,也不要把大人的意识强加给孩子,直接交给孩子自己选择。比如孩子要穿一件衣服,你不要总说这件好,那件好,这样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以至于她不能说出来,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改变了。我们应该问孩子这件怎么样,那件怎么样?
再打个比方,有的孩子他并不会画画,他会一直让爸爸妈妈去画,可是突然有一天他开始画画了,这说明孩子的心智发展了。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面,我们不能去强迫孩子去画画,强迫会造成极大危害。
在教给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最大限度地减少教育者对孩子进行干预的原则。
还是每一个阶段,生命都不是空白的,它是由一个又一个敏感期建立起来的,他不发展,这一方面必然发展那一方面。
第八章 感觉训练---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
儿童早期的感觉训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六岁以前不能用口授的形式进行教学,感觉训练,最基础的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蒙特梭利备有大量的教具。
有一个小孩子画画,她把叶子画成了红色,树干画成了绿色,但是,蒙托梭利没有让孩子改变这种行为,因为在成人的角度来说,孩子还没有成为环境的观察者,当有一天孩子把树干画成了棕色,把树叶画成了绿色,把花朵画成了红色这个时候,孩子便成了生活的观察者了。
在整个的蒙氏教育中,教具的操作只要求老师走第一步,剩下的步骤是长孩子自己去做。
大部分的儿童在四岁之前还没有感觉到数字,数字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很多人在教给孩子数数的时候,都说,1像棒子,2像个鸭子,这样会造成儿童大脑的混乱,蒙氏教育一开始就把数字和数量结合起来,在儿童操作感官教具时,他的数学就已经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他对整个的数字感觉是简单和自然的,这个感觉训练会让孩子一接触就有发现。
在孩子六岁以前,感觉训练一定要到位,实际上我们在往前推是4岁以前,因为四岁以后的儿童的敏感期会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这个时候再进行感觉训练就有些晚了,四岁以前要给孩子准备大量的材料,比如味觉桶嗅觉桶,同时让孩子分辨各种不同味道的,我们的孩子能做到一个个的品尝,把相同味道的放在一起。
在儿童教育中的,更高的要求是孩子对心理状态的感觉,对心灵的感觉,对精神的感觉对艺术的感觉。
很多教孩子学拼音的时候有挂图,挂图上有一个o,就有一个公鸡在叫,但蒙特梭利并不是这样认为,他认为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把刺激物隔开,就是说我们教给孩子o的时候要只有一个o字,而不是公鸡,把公鸡和o放在一起,会让孩子的大脑进入混乱。
感觉训练由自我完成。孩子的感觉必须由自己体验自己经历,最后得出一个结果:概念,因此,被称为自我教育。
第九章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的一切
爱是儿童成长的土壤,儿童一切生活的基础和对未来的认识,及行为,几乎都归结于早期教育,而早期教育的爱是孩子人格,心智,道德等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有一个孩子跟别的小孩玩耍时说,我妈妈给我买的巧克力不给你吃,这显然是他的安全感没有建立起来,他把这个安全感移交在父母身上,这种孩子欢乐少,思维不开阔,而正常的孩子在父母那儿得到了爱,他会把安全感建立在自己的身上,因为他得到了爱的满足,就有了安全感,他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发展上。
小孩子有时候并不会听得懂妈妈在说什么,可是孩子会知道一样东西就是你的情绪,一个生气的人表达的并不是爱。
让一个生命中蓬勃发展的孩子,用心计去获得爱是非常可悲的。
你给他吃,给他穿,养着他,不代表你爱着他。你每天在埋怨他,责备他,训斥他,70%的语言都在否定他,你当着别人的面训斥他,甚至在大街上踢了他一脚?家里来人时,你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客人孩子的一些缺点,不断地以一个成人的角度去顾及孩子,这些都不是爱。
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忌妒,爱是不自夸,爱是不张狂,爱是不做无礼的事,无私,不发怒,喜欢真理,包容世界,相信别人,凡事忍耐。
如果你爱孩子,就让他的精神愉快,你给予她美好儿童,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
第十章 从爱走向独立
孩子不独立,便会容易被外在的力量所奴役,他整天观颜察色,谨小慎微,在长久的压抑下,孩子逐渐的失去了自我,成为一只迷失的羔羊。
爱孩子,首先意味着不能忽视孩子。
第十一章 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儿童认识世界的经验,成人不能替代。
比如小女孩儿要想拨红薯皮的动作,过程,经验和感觉。对成人来说,爱应当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不能限制孩子。
第十二章 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去做体检的时候,如果把孩子应用按住去抽血,这对一个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孩子来说,太恐怖了,我们应该让孩子在旁边观察,逐渐理解并适应这个环境,这需要耐心和时间,成人喜欢一个一般听话任人摆布的孩子,可孩子呢?
我们应当很耐心地跟孩子讲清楚,让孩子观察适应,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家长应当抽出时间来和孩子一起读书交流,欣赏孩子欣赏的东西,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感受。
当你烦躁的时候,孩子更容易烦躁。
孩子观察和思考用的时间非常长,孩子越小,用的时间越长,观察久了他就会有深入,就有洞察,孩子会看透你,长久的观察也是一种专注,专注是科学家的品质。
第十三章 自由与纪律
有了自由,孩子们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就会反复做,变得更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的事物的规律,他就愿意遵守它,有了自我控制力。
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蒙特梭利所说的生命的纪律指的是秩序,智力的纪律指的是专注,行为的纪律指的是顺从,儿童能遵守事物的法则,也就能顺从规则,有什么样的纪律能够超出这种纪律呢!
一个孩子在跳跃时老师想去帮他,可是孩子说请你离开,上去之后学着大孩子往下跳,对于别的老师和家长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可这个孩子并不害怕,还跳下来做了一个翻滚,这一套动作虽然很困难,但是他是一个有勇气的孩子,他的变化来自于自由。这也是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地方。
孩子在偷吃东西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偷,而是这个食物太诱人了,他什么都忘了,老师会告诉他,你想要那么老师就会拿给你,每次都这样,坚持了三个月,这时大人会和自己的观念作斗争,他害怕担心孩子会变坏,然而这个孩子在三个月以后再也不去拿别人的东西了,他知道怎样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个结果就是自由和尊重的结果。只靠惩罚和所谓的教育,只能让孩子暂时控制自己的行为,孩子只是害怕你,而不是尊重你。
在孩子眼里,自由是快乐的自由,纪律是快乐的纪律。
第十四章 放下陈旧落后的教育经验,走向理解的爱
日常生活中,大树多数成人会不屈不挠地维护自己的意志和看法,因为孩子弱小,没有自卫能力。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孩子们给他一个空间,他就会衡量自己的活动范围,通过这种衡量,他就会把握自己的行动,并正确地决定下一步的行动,人的天性就是创造和探索。
第十五章 发展心智与掌握知识
幼儿期学什么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发展自己的心智,生命,认知能力,认知技巧。
两岁多的孩子会打人,可是孩子只是用打这个动作来排解她不想要或解决不了的事情,几个月以后就会有所改变。可是如果我们告诉孩子不能打人,那么好,他就知道这是打人他很兴奋,会真的打人了。
第十六章 爱和自由的教育实践
首先要让你说的每句话都算数。孩子们在六岁以前不是靠别人学习来建立概念的,它是依据自己对生活和事物的体验建立概念。
第二点叫做废话少说。
第三点是客观,在进行教学时,不能体现出老师的个性,要完整地突出孩子注意的观察对象。比如老师有捋头发的习惯,这就不能有。
习惯需要时间去养成,当孩子把所有的玩具都扔到地上的时候,不要过于强调让孩子去归位,而是由老师主动归位,这样,有耐心和爱心,在一段时间的混乱后,秩序就回来了。
第十七章 因为有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
传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压抑和强迫的儿童,长久以来儿童突然发现,她不得不从服从某一个人或某一个老师,这时,他就会产生出极大的压力,这个压力当老师不在或者没人控制时就会爆发出来。
在自由的状态下,孩子会用心观察环境自我调节。
儿童做他感兴趣的事,总能深入其中,这种深入会变为专注,意志就会形成。儿童必须通过生活自立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儿童的精神内部进行着远远比老师父母想象的更崇高的工作,孩子在从0到6岁,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在构建自己的精神,父母和老师只能做一件事,就是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帮助。
第十八章 孩子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
当儿童,有时顺从有时不顺从时,那时他还没有具备顺从的能力,一旦儿童具备了顺从能力,他就可能听从成人的指示去做什么,以便在真实的生活中检验自己,最后儿童会渴望顺从,因为她顺从真理。
马斯洛说,顺从的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他实现了自己,就会关注和帮助他人实现自己。
孩子在到3岁以前是不可能顺从的。要允许儿童不断的去犯错误,他们在犯错误的过程中才会体会到事物的规律。
顺从的第一个阶段是,儿童能够顺从,但并非总会如此,这时顺从和不顺从是相互交织的,第二个阶段是儿童不再因为缺乏控制而导致障碍,比如小孩子端水,在她走动的时候,水会不断的往外潵,孩子就会不断的去端水,一直到自己能够把水端平为止。这个过程就是他自己在锻炼平衡能力的过程。第三个阶段,儿童会渴望顺从,就是顺从会转向他认为优秀的人,他发现这些方法能帮助自己。顺从的不是人,而是真理。
第十九章 儿童的优秀品格如何形成?
一个人的低能完全是来自于0-6岁时受到成人的控制。
第二十章 怎样努力才能为孩子创造好环境
如果一个人一成不变的话,是不可能给儿童创造一个有生命的环境。如果一个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开放的,流动的,那成人将能够感知到儿童生命的流动和成长,并协助儿童成长。
让世界变得有创造性,充满生机。
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两种能力是在儿童与环境交互作用下,建立了心智能力后才发展的内在天赋能力,因为儿童要将环境中获得的直觉加以组织,所以环境必须真实,只有这样,儿童才会将事物的主要特质抽象化,进而形成他们的意识里面的东西。
这种抽象的能力必须具备三项特质,第一,要有惊人的注意力及全神贯注的能力,这是几乎在沉思时才能出现的一种状态,第二,要有相当的自主和独立判断能力,第三要有随时接受真理和事实的信心。
要对孩子的整个生命状态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用一种等待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就会发现孩子的变化。
外出,让孩子去体会这个美丽的世界。
第21章 关于吃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吃能发展智能,建立自尊和意志。
出去买东西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权利交给了孩子,孩子就会排除那些众多的诱人食物,选择他最需要的,这是一种意志力的表现。
孩子是没有道德意识的,更不会表现的多么的无私,只会很自私,道德观念只有在十二岁以后才能建立起来。
自主选择是儿童意识独立的标志,这个独立的出现尝试和应用,是孩子非常的快乐和兴奋,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非常有帮助,也很重要。
第22章 孩子的问题出在哪?
儿童心理的成长必须通过实体化的接触,当我们阻止孩子去做什么的时候,孩子的探索欲望就会被阻止。
自由,让孩子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是治疗神游的最好办法。
心理状态好才能迎接挑战,迎接挑战需要勇气,一个人的智力跟勇气都非常的重要,心理状态好,也能承受压力和挫折才能成功。
第23章 蒙氏教育思想适合中国的孩子吗?
蒙特梭利的方法、思想和理论因其科学性和普遍性而属于国际,属于全世界的。科学没有国界。
本书的核心: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
一、给孩子什么样的爱?
爸爸妈妈爱你就是因为你是你,没有其他任何原因,我不会因为你故事讲得好,也不会因为你考试考了100分,不管你今天做了什么事情,我们都是爱你的。
二、爱孩子,表现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
爱绝不是表现在你的头脑里,爱表现在你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姿态,每一个想法,每一个意识中,他表现在你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中。
三、爱孩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孩子获得爱和尊重的时候,就会将生命的大部分精力用来创造和形成自我。
四、爱孩子,就关心孩子成长
你是否关心你孩子的成长?我们对待孩子往往是“你不要给我惹麻烦”、“你不可以这样做,你为什么这样做”。我们在焦点从未聚焦在成长的问题上。你怎样让你的孩子成长呢?你首先要爱孩子。
五、规则
我们说爱和自由那我们怎样保证这个人能获得爱,能够在自由中成长呢?我们必须依靠规则而不是依靠权威和管制。
严格执行七条规则:第一,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有;第二,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孩子自己所有,孩子有权利支配自己的东西;第三从哪里来的回归到哪里去(请归位);第四,请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请等待);第五,不可以打搅别人;第六,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第七,学会说:“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当拥有什么样的自由呢?第一,儿童拥有从环境中选择吸引自己的事物的自由,对什么东西有兴趣他可以自由的选择;第二,表现在行动上的自由,比如自由出入教室;第三,儿童拥有安静时不受干扰的自由,儿童拥有独处的自由选择空间的自由;第四,儿童拥有自己发现问题,想出办法和计策,并且自己选择答案的自由;第五,儿童拥有凭自己的意志,将他的发现和人交换和分享的自由。要学会和别人分享,而不是宣泄和抱怨。
文章图片
没想到以如此狼狈的状态完成最后的阅读 作为家长,读完这本书,我们可能会记住一些叮嘱,会改善你的一些行为,给孩子“爱和自由”。但内心深处,可能还是把这些作为望子成龙的手段,而不是从本质上放弃功利的想法,充分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生命,有权利做自己的决定,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这些改良能坚持多久呢?还有就是当升学的压力和诱惑摆在我们家长面前,能给孩子多少真正的选择自由呢? 这点让人深思……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对于孩子的“爱和自由”更需要理解和相关的知识。有时候我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会忍不住经常问自己,我该怎么让孩子们能更加好的学习,更加做到在游戏中学习。我们班的孩子很调皮,有时候会让我忍不住发火,但是我内心深处是真的爱他们,是真的希望他们能有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越是这样,越感觉我的爱是那样无奈,让我不知道该如何来面对他们。在那个时候,我就会用一些规矩来压制他们,虽然我也知道这样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并不是很好,但是在爱和自由中,我不知道该如何抉择,那时候的我甚至认为爱和自由不能存在。但是孙瑞雪却不这么认为,她说:“因为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读完这本书,我明白爱和自由真的可以并存,而且非常重要。爱和自由可以让孩子在生活中学的更有趣,学的更加自信,学的更加开心。
作为家长也好,老师也罢,我们首先要改变驾驭孩子的想法。其次,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孩子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拉进我们之间距离的很好桥梁。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道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一言一行,因此,我感到肩膀上责任的重大。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一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现在起,我该试着让孩子在自由中学会自我学习,在我的爱中幸福的过完每一天。
从最开始的“强迫”读书到现在竟然有那么一点享受,这真是一种奇妙的过程,这应该也算是这个暑假我的一种成长吧。记得一个朋友曾告诉我:“唯有你读过的书和运动后健康的身体不会负你。”
推荐阅读
- 慢慢的美丽
- 《真与假的困惑》???|《真与假的困惑》???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 《跨界歌手》:亲情永远比爱情更有泪点
- 诗歌:|诗歌: 《让我们举起世界杯,干了!》
- 期刊|期刊 | 国内核心期刊之(北大核心)
- 《魔法科高中的劣等生》第26卷(Invasion篇)发售
- 人间词话的智慧
- 《一代诗人》37期,生活,江南j,拨动心潭的一泓秋水
- 广角叙述|广角叙述 展众生群像——试析鲁迅《示众》的展示艺术
- 书评——《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