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究竟有什么特长()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究竟有什么特长()】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万分,从小学高年级算起,我已经探索了接近二十年。然并卵,感觉什么都没探索出来,唯有探索出一个结论——继续探索。
在我懵懵懂懂的小学六年级,我记得我曾写过题为《十年后的自己》和《二十年后的自己》的作文。如今第一个阶段早已甩在脑后,第二阶段即将来临。现在回想起当时写的内容,真的特别搞笑,但又能看出当时的心境。“二十年后,自己衣锦还乡,已经是国际知名的棋圣了,正准备参加一场国际棋赛……”当时为啥会有这个梦想呢?其实是因为那时候的我很爱下棋,跟周边的同龄朋友下棋下得也算可以,所以才大胆想象自己在棋坛混出名堂。中国象棋,是我最先做的一个尝试。后来初高中也经常和亲戚朋友下棋,但从没往这方面特别用心过,也没去棋社接受过正式的训练,所以现在也只是偶尔消遣一下,水平自然很一般。
紧接着是初中时代。那时候热衷的东西很多,尤其是下面两个。一是乒乓球。初一一整年,每天中午和下午基本都混在乒乓球台,甚至课间十分钟也跑过去抡几板子。后来在校级比赛中输给一个初三的大哥哥,之后一蹶不振,从此鲜有握拍。这一探索的失败主要是归根于自己的抗挫能力太差。二是书法。初一初二,我也是发疯似的练习书法,经常在家里的围栏墙上蘸水练字,那一堵墙就像是一张巨大无比的宣纸,无论怎么写都写不完。这一项爱好好似无疾而终吧,随着初三学业的加重就慢慢生疏了。后来也没正儿八经地去学过,所以没有什么出彩之处倒也在情理之中。
再后来就是高中了。高中没有特别地去培养过什么才艺,但高一高二时,特别喜欢宋词和现代诗。宋词呢,最喜欢婉约派的一些代表作,如柳永的《雨霖铃》和《蝶恋花》、李清照的《如梦令》和《声声慢》等等;现代诗则特别喜欢戴望舒的《雨巷》、余光中的《乡愁》、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等等。当时每天夜修之前半个小时都是朗读和背诵时间,自己经常一读上瘾,后半节的自习都被我挪用念诗去了。每天一有感觉就自己动手填词作诗,经常主动拿去给语文老师和身边的同学修改和提意见,后来累积有好几本《延敏诗集》呢!每次考试时还特别留心下体裁是否写着“体裁自选,诗歌除外”,只要写着这八个字,我就特别窝火,而写着“诗歌不少于20行”,我则会手舞足蹈高兴好几天,想来也是特别有趣。这个爱好是什么时候开始疏远了呢?我想可能是高三吧,那时候数学落下了一大截,赶得我好累。赶着赶着,就忘记了自己为了什么而出发。(我高三的同桌估计印象很深刻吧)
最后再讲讲大学吧。刚上大学那会,特别不满意自己的大学,觉得自己应该去更好的学校,去读自己喜欢的专业等等。纠结终归只是纠结,后来什么也没做。大一和大二上学期,我都非常认真地去学习英语,每天早起去操场疯狂读英语(舍友估计印象很深),去图书馆翻《红楼梦》,把王蒙解读的版本全搬回了宿舍,还有很多文学类的其他书籍等等。后来的成绩确实也很不错,红楼梦选修课、短篇小说选修课和近现代文选修课论文成绩都在前五,英语成绩和口语在班里也算不错,经常在班里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等等。而后来呢?沉沦了快一年吧,去玩各种棋牌、棋和娱乐游戏。像欢乐斗地主、升级、麻将和找朋友等棋牌,五子棋、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等棋类,经常一玩上瘾就逃课。好在后来做了班长有了约束,没有那么明目张胆,对自己喜欢的课还是很少逃课。大学的文学梦,走着走着,我也不知道具体是啥时候就碎了一地。
毕业后,为了生活,兴趣爱好也是一阵一阵,季节性发作,少有建树,也就不一一献丑了。
近二十年的探索之路,一句话概括下——成事不足,但依旧活得坚挺,虽然一直未曾成功,生活将我打倒多次,但是我拍拍灰尘就爬起来(实在不行,顶多趴一阵),我坚信鲜花和掌声一定就在前面,且让我走下去瞧瞧。
朋友们,万万不可步我后尘呐!
推荐阅读
- 为什么你的路演总会超时()
- 财商智慧课(六)
- 异地恋中,逐渐适应一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 做一件事情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 今天写一些什么
- 眉头开了
- 吃了早餐,反而容易饿(为什么?)
- 我们应该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 做个俗物有什么不好
- 为什么越花钱的人越有钱,越舍不得花钱的人却越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