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直觉型思维——我们是否在自作聪明()

昨天在群里看到DQ的分享,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想法,是否在所有境况下都经得起推敲?”当我们在某些领域有了一定实践后,必然会沉淀下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具有很高的复用性,复用到一定程度后便演化为了思维模式,形成直觉型思维。人说,“熟能生巧,巧能制胜”。然而事实总是如此美好吗?
直觉来自哪里?
直觉来自于反复演练(那些与生俱来的直觉是祖先们帮忙淌了坑),当我们陷入到某种情境或某个问题当中,大脑会下意识的提取过往的经历,从中找寻可复用的方案,这个过程发生的及其迅速,我们的显意识可能压根儿意识不到。一旦大脑搜寻到了类似的情境和问题,就倾向于直接复用当时的解决方案并停止继续思考。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我们很容易沿袭旧思维、旧习惯,而不能更广泛的拓宽领域。
直觉型思维的利与弊
直觉型思考的益处显而易见,可以归纳为八个字,“省时省力”。它能让我们在遇到(看似)相同的问题时快速找到解决之道,这也是刻意练习的意义所在,当我们形成了所谓的思维记忆和肌肉记忆,就可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把事儿给做了。甚至有时候都来不及思考自己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这让我们能够在速度和经验上领先于人。
【反思直觉型思维——我们是否在自作聪明()】与此同时,直觉型思考还能帮助我们躲避危险,正如我常常无意识的会对某个人、某事件提起警惕,正如有些人从基因里就带着对蛇的恐惧。
然而,直觉并不总是如此美好。 这里想先放一个惨痛的例子——直觉型忽视。几个月前我曾经犯过一个很丢人、很让自己抓狂的错误(现在还时时想起),在推送一篇官方微信文章时,将题目中的“ThoughtWorks”写成了“ThougthWorks”。当时翻来覆去检查了好多遍正文内容,说逐字逐句一点儿都不过分。而当我放心的点击推送并扔开手机后,噩梦来了,我开始被狂轰滥炸般的艾特。当时整个人是懵逼的,那种感觉就像是“被上帝玩儿了”,我完全不理解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后来想想,就是对这块儿太有信心了,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把标题中的“ThoughtWorks”写错。
除此之外,直觉型的偏见搭配会减杀可能性,当我们看到蔬菜与水果混炒,往往会本能的联系到黑暗料理并拒绝尝试。其实咕噜肉很好吃。确实,由直觉得来的解决方案常常造成错误的指导。凡此种种,皆是不对直觉加以判断而乱用的后果。
如何正确的使用直觉?
这里想推荐查理芒格的做法,他在《穷查理宝典》一书中专门用一个章节来讲“人类误判心理学”,其中列举出了很多我们容易“想当然”的事情。作者将其列成了一个检查清单,每当要做什么重要决定,就会拿出清单来检视一番,看自己在思考的过程中有没有犯到以下错误,其中包括:

  • 避免怀疑倾向:人类的大脑天生就有一种尽快作出决定,以此消除怀疑的倾向。而这很容易导致考虑不周、作出有失偏颇的决定。
  • 避免不一致倾向:为了节省运算空间,人类的大脑会不愿意作出改变。于是比如人们总是很难改变自己的坏习惯。
  • 过度乐观的倾向:德摩斯梯尼说,“一个人想要什么,就会相信什么。”
  • 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一个人得到10美元的感受和失去10美元的感受分量是不同的。失去造成的伤害比得到带来的快乐多得多。
  • ...
    查理芒格在自己的清单中列出了二十五项需要时时警示自己的直觉型误区,出于篇幅考虑,在此不一一列举。这是我目前也十分赞同的一种思维方式,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所有的思维方式都需要检视。”
另外还想补充一点,我们的潜意识很笨,常常会不加判断的被引导,有一个让自己快速进入理性思考阶段的方法就是:写下来。写作能让我们快速切换到理性分析模式,对自己的直觉型思维进行审视,判断脑中所想是否适用于当下的情境。
Anyway,我们确实常常自作聪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