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梦境,都是灵魂最深处的呐喊
【每一个梦境,都是灵魂最深处的呐喊】漆黑的傍晚,没有一丝温暖,只有恐惧迷惘在耳畔呻吟,我站在一个陌生的场景中,但又有一丝熟悉的感觉,环顾四周,似乎能够说出每一栋房子的名字、每一条街道通往哪里,甚至看到一些很熟悉的人,但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自己什么时候来到这里,并且意识不到自己为什么在这里。我听到了呼唤声,转过头发现有个人走过来,我感觉模糊和朦胧,亦真亦假。突然,他开始追赶我,而我奋不顾身地逃跑,跑到一个悬崖边,一阵晃动,大地的颤抖让我感到慌张和害怕,悬崖崩塌了,我在黑暗里不停的坠落,感觉在做高空的自由落体。我很想去抓住点什么,可是周围什么都没有。我一直在坠落,类似无底洞,深不见底,我感受到极度无助绝望,全身抽搐,想哭又哭不出声音来。然后突然惊醒,才发现这是一个梦,拿起手机,时间显示凌晨04:20。
说到做梦,没有人会觉得陌生。从我们出生,做梦就一直伴随着我们,实际上不止出生后的婴儿会做梦,连妈妈腹中的胎儿也是会做梦的,只不过因为我们那个时候没有记忆,所以无法记住自己梦里面的内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许多心理学家对“做梦”这一生理现象给出了无数个自己流派的解释。但似乎至今为止,我们仍然没能破解做梦的奥妙。尽管科学家们给出了很多理论来解释和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要“睡觉”。但是我们却还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不能只睡觉而不做梦。
有的人在生活中不是会经常做梦的,但有的人却连续几天都会有做梦的情况,有的人甚至会在几年里反反复复做相同场景和情形的梦。其实,做梦是每个人都会发生的非常正常的事情,不管是噩梦还是美梦,我们虽然无法了解它的原因,但我们可以试着通过解读它进而了解我们自己。
提到梦,就不得不提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和他的《梦的解析》。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产物。
意识来源于感官经验,是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可以用语言描述并可以进行逻辑思考的部分。而
潜意识处于心理结构的最底层,由各种最原始的、未经丝毫掩饰雕琢的、赤裸裸的本能和欲望构成。当我们白天的工作和生活中,“意识”主管大局,全面掌控我们的各种行为,决定我们一天吃喝拉撒。这时候“潜意识”默默站在背后,只会在不经意间动一下“手脚”,但是“意识”却丝毫觉察不到。夜幕降临,工作了一整天的“意识”下班之后,“潜意识”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肆妄为了。而梦就是潜意识的杰作。
我们白天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会有很多压力积压到内心,但是那一刻,我们缺无法当下地表达出来。于是在夜深人静的黑暗中,那种混合了最原始本能的情感才会通过做梦的方式来表现出来。
作为一个见习心理咨询师,会经常有一些来访者提到自己做过的梦。和很多人聊到梦的时候,大家似乎都会梦到自己从高处坠落的梦。有的人从悬崖跌落,有的人是从高楼跳下,也有的人是踩空阶梯摔落。不管那种梦,梦中似乎都有中害怕,恐惧的感觉,继而从梦中惊醒。
坠落,就是不见底,也意味着不安全。所谓的安全感,简单说,就是因为对自己有着强烈的不确定感。因为不确定,所以恐惧;因为恐惧,所以不安。
追溯我们最原始的安全感,就是当我们还是个婴儿时,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母亲温暖的臂弯。
当一个婴儿从子宫降生到一个陌生的世界,之前在子宫里享受到的丰盛营养和舒适环境都消失了。剧烈的变化,让这些“小可怜”只能哇哇大哭,连吃东西,喝水都无法解决。这时候母亲的乳房对他来说就是一切,而婴儿吃奶时母亲的臂弯无疑就是生命中最安全的地方。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离开了母亲的臂弯。但是,那种感觉却不曾离开,一直伴随着我们。那种感觉或许是母亲的温暖的目光,或许是无条件的接纳
温尼科特说过:一个好的养育者,需要给孩子一个相对抱持的环境。所谓的抱持,就是给他一个不限定、不批判的精神上的宽松环境。孩子做不好,或者做了让我们无法理解,甚至不那么喜欢的事情。去问原因,有必要建议他们调整行为,而不要落实到人格层面的批判,这样就够了。当一个处于情感受挫、需要帮助的人,如果能遇到情感的支持、理解,给予宽容和关怀,那么他会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会从焦虑、抑郁以及愤怒中走出来,而且心灵会因为这种环境的照顾而获得成长,这个环境就是抱持性环境。
当我刚接触心理学的时候,我读过感触最深的一本书是卡伦霍妮的《自我分析》。这本书让我唯一有印象的一个观点是:人生而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作者认为,如果移除了障碍,人会自然而然地发展为成熟的、充分实现自我的个体,就是一个橡树籽成长为一株橡树。
当时的我并不理解这句话,随着对心理学的深入学习,以及对孩子们的行为的观察发现:我没有必要去做一些无用功:向他们解释成长的概念,灌输自我实现的特点,比如,好奇心、意志力、对生活的热情等等。我需要做的仅仅是确定障碍并且移除障碍。剩下的只需要靠他们自身的力量去推动就好了,都是水到渠成事。
每次给书院的孩子们做一对一咨询时,更多的是提供一个抱持性环境,在这个环境下,他们不会担心被批评,不会担心被忽略,也没有人给他们灌输大道理。在被理解的情感框架下,由他们自发探索,发现并移除自己的障碍。
其实,不仅仅是孩子,"抱持性环境"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工作中受了委屈,回到家最迫切需要的来自爱人情感的安慰。在生活中遇到烦恼,最需要的是来自亲朋的关心。所以当受挫时候,我们还要像拥抱哭泣中的婴儿一样去安慰、包容自己的内心,给自己一个"抱持性环境",回到母亲的臂弯中。
又是一个陌生的场景,黝黑的夜晚,安静阴沉,外面的风阴冷的嚎叫着,偶尔出来几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我伫立在黑暗的边缘,缓缓伸出双手去触摸,我不再感到慌张和害怕,因为我知道天很快就会亮。
推荐阅读
- 遗憾是生活的常态,但孝顺这件事,我希望每一个人都不留遗憾
- 从蓦然回首到花开在眼前,都是为了更好的明天。
- 六一礼物
- 代笔(想象)
- 每一个节气
- “成年人的世界,命都是钱给的”
-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所有幸福的女人,都做好了这2点
- 生活都是不完美的
- 识得平常心,一切处都是道——虚云大师
- 致每一个追星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