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魔鬼)

多年之前,那时我还在读大三,一边准备着考研,空闲之余读了《罪与罚》,那是第一次接触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故事中,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认为人分为平凡的人和非凡的人,前者循规蹈矩,后者超越规矩。只要目的正确,做坏事也无可厚非,为了为民除害,他拿起斧子砍死了放高利贷老太婆两姐妹。作案之后,拉斯科尔尼科夫却饱受良心的折磨,最终在索尼娅的感召下自首,最终流放西伯利亚……
不得不说,这部小说非常昏暗,大篇幅的内心分析让人很容易带入,最终和书中主人公一样陷入歇斯底里的境地。以至于很早就买了《卡拉马佐夫兄弟》,却一直放着吃灰。
《我在秘密生长》看完后,突然间想读读老陀的书,自此开始了半年的啃书之旅。
初读这部小说,主要有以下不好的感受:
首先是人物名字证实称呼别称混合,让人搞不清谁是谁。老卡拉马佐夫的长子叫“德米特里·费尧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他有“米特里、米嘉、米剑卡”三个别称;他的未婚妻叫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维尔霍夫策娃,别称为“卡嘉、卡笺卡”;他的情妇阿格拉菲娜·亚历山德罗芙娜·斯威特诺娃又叫“格露莘卡、格露莎”等等。书中一会儿是全称,一会儿是别称,让你不得不随时翻小说开头的人物表,以便理清故事情节。
其次是书中宗教和哲学内容较多,看起来烧脑。不管是老卡拉马佐夫,佐西马神父,还是卡拉马佐夫兄弟,或者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修道士拉基津,还是不到14岁的郭立亚,都对宗教、世界有一整套完整的观点,书中绝大部分内容就是观点的交锋,感觉书中的人们一天什么事都不干,全讨论各种问题去了。
此外,书中故事情节篇幅少,非线性排列,不大容易对上号。如故事前几章介绍了老卡拉马佐夫和儿子们的矛盾时,突然插入了上尉斯涅吉辽夫和儿子伊柳沙的故事,之后便没了下文。直到400页之后的第十卷《大男孩和小男孩》,才得知了伊柳沙在学校里的故事,记性不好的容易接不上。
最后,小说语言过于繁复,每个人说话都是长篇大论,一两页还是好的,一口气说四五千字也正常。如佐西马神父临终遗言、米嘉案公诉人和辩护人的发言都是长篇大论,长度堪比一篇硕士论文。现代人刷个微博都觉得140字太长,面对这类长篇大论会从心底里感觉接受无能。
尽管如此,整本书给人的感觉仍然是震撼的,有许许多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首先是人物性格。老卡拉马佐夫和四个儿子各个不同,老卡拉马佐夫贪财好色、道德败坏;大儿子米嘉善良又狂躁,被情欲左右直至杀父;二子伊万理性有学识,但耽于理性至于臆想;小儿子阿辽沙心地善良、精神高尚;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是被侮辱、被损害的角色,也就是他真正杀死了老卡拉马佐夫。两个主要女性角色、佐西马神父、小郭立亚,甚至破落地主马克西莫夫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
其次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如上尉斯涅吉辽夫被米嘉扯着胡子羞辱后,阿辽沙带着200卢布去补偿他。上尉历数有了这笔钱的好处:妻子和女儿可以治病,小女儿可以去莫斯科上大学,全家人科换个住处,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要接受时,却突然将钞票狠狠摔在地上,发誓“不接受这样的羞辱”;又如审判米嘉时,上半场情况逐渐对米嘉有利,掌握着不利证据的卡捷琳娜也作出了对米嘉有利的证词。就在大家以为审判要因此结束时,结果卡捷琳娜突然报复心大作,局面完全反转……
最后是让人心碎的情节。书中关于斯涅吉辽夫一家着墨不多,但小伊柳沙宁愿被所有人欺负也要维护父亲,与郭立亚建立友谊到友谊破裂到生病到双方和好再到最后病死,相比于卡拉马佐夫一家和其他人,伊柳沙的故事读来让人心碎。
“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这话是有道理的,不管是《罪与罚》还是《卡拉马佐夫兄弟》还是其他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内心的斗争都异常深入,笔下主人公的内心既住着天使,也住着魔鬼,且无时不刻不在进行着惨烈的厮杀,结果常常是胜负未分,人已毁灭。
【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魔鬼)】从1页至930页,从1个字到读完68万字,阅读心态与当初早已判若两人。我不再是当初那个局外人似的看客,而是变成了卡拉马佐夫世界的一部分;他们内心上帝与魔鬼的厮杀也不再仅限于他们本身,而更有了更实在更普遍的现实意义。兴许,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无穷魅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