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林童军凭什么有底气说,要让80%的孩子进入国内外名校()

近年来藤校整体录取率一直走低。《经济学人》早先有一篇文章,指出去年约有4万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大学,只有200人进了常青藤,录取率只有0.5%。
中国家长碰到美国招生官,抓着人家就问,“我们家孩子考多少分能上哈佛?”得到的回答也如出一辙,“分数,其实并不重要。”
原来,这些年当中国的学生越来越依赖既有知识、“死记硬背”等获取高分的时候,世界知名高校却越来越看重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分数”之外的成绩。
正因如此,蒙林童军将思维培养作为精英培养的核心。为此,蒙林的课程活动设计不同于传统的培训方式,它更灵活、更跨界。其目的,就是让每个具有精英潜质的孩子,发展出综合能力,不但“拿高分”,更是“高素质”。
蒙林童军创始人郭应寿喊出一句口号:让80%蒙林童军的孩子,进入国外名校!
学会自我教育
中国的学生到了美国初高中,总是能拿第一名,数学题做的超级快,被美国学生誉为天才。但有意思的是,到了大学和研究生博士阶段,越往上走,发现中国学生原来的优势没有了,尤其是在探究问题的时候。
仔细分析,中国学生原先的优势在于既有的知识,或者提前学习。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孩子缺少深入的阅读分析和思考。我们在一开始,就没有去想为什么,去讨论,去批判,直到那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凭借着自己在这个领域的钻研和思考超越了我们,我们才发现漂亮的分数不代表真正的能力。
在课程研发上,蒙林童军联合“台湾张老师基金会”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团队、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精心研发了六大课程系列。
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上,蒙林童军注重不同系列之间的搭配,以培养学生的考察跨学科研究能力,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反思能力。
正如贝登堡所言,“自我教育,也就是年轻人自我学习所得,日后会终身依附于他并引导他以后的生活,这种学习成果,远超与老师强加于他的教学”。
蒙林童军凭什么有底气说,要让80%的孩子进入国内外名校()
文章图片
用兴趣驱动学习力
蒙林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没有围墙”体现了蒙林童军开放的环境和氛围,“学校”体现了营地输出教育内容的本质。
而关于童军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蒙林童军创始人郭应寿认为,是互补而非对立。相较于学习空间和资源有一定局限性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童军童军的优势在于整合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把更广阔的精彩世界展现在孩子眼前。
并且,在蒙林童军这座“围墙外学校”学到的东西,会帮助孩子在学校收获更多。比如,通过蒙林培养起对太空科学的兴趣,回到学校才不会觉得物理知识枯燥;在户外了解到昆虫一天的生活,才会明白生物不只是一门课程,更是帮助自己探索生命的工具。
通过活动的体验式学习,将体验的过程逐渐内化,变成一种可转移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用在孩子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在蒙林童军的一份学员反馈数据中,我们看到:参加蒙林童军的孩子中,96%的孩子认为在蒙林童军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92%的孩子认为在蒙林认识的朋友帮助他们发现了自己的长处,使他们对自己感到更自信;84%的孩子做了以前不敢做的事情,克服了平时不能克服的恐惧……
精英价值共享
创立蒙林童军之初,郭应寿(蒙林童军创始人)到美国游学参访,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学区房这个词是从美国来的。然而在美国,公办学校硬件没有差别,老师的工资也没有太大差别,但为什么会有学区房的差距?
这次参访解答了郭应寿的疑惑:学区房之所以昂贵,并不是在于它配套的学校有多么好,而在于它“筛选”出了最优质的父母和家庭。
以硅谷中心的帕罗阿图市为例,该市处于中值水平的独栋房房价在300万美元以上,而和它只隔着一条马路的东帕罗阿图中位数房价只有60~80万美元左右。这两个区的房价为何有着天壤之别?
那就是人不一样! 一边住着拉里·佩奇、扎克伯格,以及很多斯坦福的教授,过去乔布斯也在那里,另一边是很多中低收入的墨西哥裔居民,包括不少非法移民。
在美国,能买得起高价学区房的家长,多数是社会精英。这些家长对孩子有非常高的要求,不仅限于学业,更是在做人。优秀家长的聚集,自然就聚集了优秀的孩子。
这让郭应寿意识到,要将蒙林童军打造成“中国少年黄埔”,要想培养未来精英,就必须要有“高门槛”。这个“高门槛”不是指费用高,而是在于对家长和孩子的高标准筛选,以精英带动精英,让蒙林童军将成为一个精英资源共享平台。
【蒙林童军凭什么有底气说,要让80%的孩子进入国内外名校()】除了内部的“精英资源共享”,依托国际教学科研团队,蒙林童军聚合了国内外一批优质高校资源,可以为蒙林童军的孩子提供就读国内外高校的机会,“让优秀的人更加优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