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后现代主义、大众消费与可爱的流行及其心理机制

【信息爆炸、后现代主义、大众消费与可爱的流行及其心理机制】可爱背后包含了复杂的心理,它包括怀旧与乡愁影响下对不成熟之美的追求,对往事的依恋,包括避世也理影响下对时间异化的沉迷,也包括在当今这个"后儿童时代"对"过渡性客体"的依赖。
怀旧与乡愁必理对"可爱"的影响便是从怀恋童年转化为成年人对不成熟之美的肯定。


信息爆炸、后现代主义、大众消费与可爱的流行及其心理机制
文章图片
这样就造成心理年龄往往发展滞后,不能与实际年龄进行匹配。长期处于后儿童时代的人表现为难于坚持、易情绪化、有依赖性、不负责任等等。他们总想逃避现实躲进自己的世界,保留着比实际年龄小的生活行为,对待生活呈现幼稚化倾向,游戏的方式对待生活。在"后儿童时代"长期的沉浸中,形成了一种对"过渡性客体"的依赖。
所谓"过渡性客体",指从人类个体也理发展过程之中,当婴儿从与母亲紧密共生的内部幻想世界转向外部世界时,不能够立即完成这次转向。当他们离开母体的时候,他们会进入一个从幻想世界向现实社会转向的"过渡性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他们试图寻找一个作为母亲客体的替代物,如毛绒玩具、奶嘴等。


过渡性客体的模式会持续到儿童期。而到了成年人状态,当生活中压力过大时,这种婴儿早期对母亲和过渡性客体的需要会再度出现。从生物学角度上说,这种对过渡性客体的依赖是一种"幼态延续"的现象,是指一个物种把幼年的的特征保留至幼年以后甚至到了成年期仍有保留的现象。
加重这一趋向的是过重的现实压力。
在异化的世界中,人们面对竞争、压力,并找不到宣泄的方法,潜意识中认为这样的现状是成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开始向往复归:对自然的复归、对过去的复归,这样就不难理解人们对幼小、单纯、稚气事物的追求。
对现实社会的逃避,对自我封闭世界的建立,促使主体对时间异化的沉迷,他们寄情于被缩小的可爱世界,形成了"萌宅"、"技术宅"、"电脑宅"等等亚文化群体,不管他们沉迷的对象是何物,他们都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体验体系,也不再是足不出户那么简单。


信息爆炸、后现代主义、大众消费与可爱的流行及其心理机制
文章图片
除此之外,可爱文化流行,在当代社会,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某种程度上的过渡自由与孤独。费洛姆化为摆脱孤独状态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爱和工作使自己与世界建立联系,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等方面的能力;二是向后倒退,放弃自由,通过填平自我与世界间形成的鸿沟来克服孤独感。
放置在今天,在科技影响下传媒的飞速发展使人与世界之间建立的联系变得更纷繁复杂,人们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样的前提下,第二条路成为一种有效的方式,而第一条路因为外界信息的过爆而无法有意义地实行。这也就意味着二十世纪中期的逃避自由也里机制在二十一世纪以逆向的方式呈现,大众为了逃避不堪忍受的处境而沉浸在自我的时间绵延中体验与外界无关的自由,对"自由"的追求再一次成为大众心理的主流。


对现实社会的逃避,对自我封闭世界的建立,促使主体对时间异化的沉迷,他们寄情于被缩小的可爱世界,形成了"萌宅"、"技术宅"、"电脑宅"等等亚文化群体,不管他们沉迷的对象是何物,他们都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体验体系,也不再是足不出户那么简单。
那么异化事件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呢?
可爱的物品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物品,这种单纯的实在就是时间中流动的我们自己的人格,也就是绵延的自我。我们在理智上也许不能和任何其他东西交融,但我们肯定能和自我交融。
对那些收藏微缩之物的爱好者来说,时间并未像外界环境一样流逝,而是被内化为一种体验,他们沉浸在个人世界中,看着自己组装完成的模型,沉迷其中,难以自拔。不经意间发现时间已经过去,然后惊讶不已。
微缩的可爱之物是相对静止的,可欣赏者的直觉则把自己置身于可动性之中,置身于绵延的自我之中。
这与各种艺术治疗有某种相似之处。或许人们就是通过将自己的情感投注于可爱的事物上来疗愈自己的心灵,从这一层面上来看,或许喜欢可爱也是一种自我疗愈的过程,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可爱之物被称作治愈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