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你是否正在遭遇语言暴力

亲爱的家人们,很高兴遇见你。今天,我将为你解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在听书的过程中,点击左下角的“发现“按钮,你将发现更多好玩有趣的知识。

你曾经遭受过语言暴力吗?你体验过语言暴力带来的可怕吗?在2017年,泰国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在一家超市里,一位父亲跟儿子争吵之后,把枪放到儿子面前说:“有种你就别活了”。儿子听了,心里很受伤,觉得父亲不爱自己了。他情绪特别激动,变得开始恨父亲,不想跟父亲继续沟通,想用能让父亲后悔的方式报复父亲。结果儿子一怒之下,对着自己的太阳穴就是一枪,一个家庭的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父亲使用了暴力的语言,导致了孩子的极端行为,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了伤害,关闭了想要好好沟通的心,进而做出了过激的举动。
通过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直观了解到语言暴力的可怕之处。
而《非暴力沟通》就是一本,能帮助我们解决非暴力沟通,提升沟通能力的必读好书。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虽然他本人已不幸于2015年逝世,但他的这本《非暴力沟通》依然年年进入畅销榜,被全球各高校列为沟通类必读书目。
卢森堡博士一生都在实践他的非暴力沟通理论,他经常被邀请去全球各地做沟通指导,大到国家与国家间的谈判,小到夫妻间矛盾的调解,甚至还有居中调停黑帮火并,可谓经验丰富。本书正是他五十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
读完这本书后你会发现,生活工作中的大多数矛盾,其实都是因为我们粗糙的沟通方式造成的。夫妻总是在吵架,孩子总是不听话,婆媳关系总是处理不好,上司总是那么讨厌等等,这些让我们困惑的难题背后,都隐藏一些共同的原因。找到并解决这些原因,就能让我们远离争吵,体会到平静的幸福。
好,在接下来的五天时间里,我们从“识别暴力”“升级表达”“智慧回应”“自我对话”“情绪掌控”这五部分,一起来学习卢森堡博士的这本《非暴力沟通》,看看这种被很多人称为“爱的语言”的沟通方式,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02.看不见的暴力沟通之树
让我们开始第一天的课程。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什么是暴力沟通,为什么会存在暴力沟通。
卢森堡博士在书中所说的暴力沟通,并不仅仅是指说脏话、辱骂、争吵,吼叫这些明显的暴力行为。他所认为的暴力沟通,范围更广,存在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不看这本书,我们甚至会认为这些话是理所当然的。
比如妻子埋怨丈夫:你这个人怎么总是不着家?家长责备孩子:你怎么这么调皮,一点也不听我的话?上司教训下属说:你最近工作很不上心啊!丈夫对妻子说:你看看人家的身材!
这些话是不是挺起来很平常啊?没错,但是,卢森堡博士依然将它们划入了暴力沟通的范畴之中。
那你肯定很好奇了,为什么这些已经被大多数人习以为常,脱口而出的话,会被作者归为暴力呢?
这里得先和你讲下非暴力沟通的历史渊源。《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源头来自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领袖圣雄甘地。本书的作者卢森堡博士的老师是圣雄甘地的孙子阿伦甘地。
圣雄甘地,是印度的国父,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导,毕生都在追求真理和非暴力的理念,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拥戴。他的孙子阿伦甘地作为作者的老师,也为《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做序,提到了自己从他的祖父圣雄甘地身上获得的巨大的精神指导。
阿伦甘地从小生活在当时种族主义歧视非常严重的南非。因为他是印度人,肤色比白人黑,又比黑人白,于是遭到了白人和黑人小孩的双重歧视。白人小孩和黑人小孩会经常辱骂他,甚至打他。
父母为了保护他,就把他送回了印度,让他和祖父圣雄甘地生活在一起。
阿伦甘地给祖父讲了自己在南非的种种遭遇,祖父表达了深深的同情。阿伦甘地就向祖父求教,如何才能消除这些暴力行为。
祖父呢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他先去一面墙上画一棵树。
这棵树分为上下两部分。树根以上裸露在阳光里的部分,用来记录打架斗殴、抢劫杀人等等身体上的暴力行为,埋在地下的部分,则用来记录语言上的暴力行为。
祖父让小甘地观察生活中的事情,记录下每一件他认为的暴力行为。几个月后,这面墙上写满了字。整体来看,隐藏在地下的语言暴力行为,远远多于地上的身体暴力。
祖父告诉小甘地,他对语言暴力的记录,仅仅涵盖了一部分。吵架、吼叫、辱骂这种常见的语言暴力之下,还有一层更为隐秘的暴力。这些语言藏在树根最深处,与生活的泥土衔接的非常紧密。稍不留意,就会以为是生活本身。
而这些潜在的语言暴力,会暗中为那些常见的语言暴力输送燃料与养分,而整个地下的语言暴力,又会源源不断的向地上输送燃料,引发身体暴力。
就像南美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就有可能引发太平洋的一场风暴一样。所有的暴力都是一脉相承的,任何微小的暴力,都在引发更强烈的暴力。
所以,咱们国家有句老话叫做防微杜渐,就是说在源头上把这些微小的错误给消灭掉,才不至于因为一个个蚂蚁洞,毁掉了千里长堤。
03.暴力沟通中的四大恶人
那么,圣雄甘地所说的这些潜在树根深处的细微的语言暴力,究竟是什么呢?作者卢森堡博士,从四个维度进行了总结,我们可以形象的将它们称作四大恶人。
这四大恶人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逃避责任和强人所难。
四大恶人之首,是道德评判。什么是道德评判呢?举个例子。
这人怎么这么差劲!这孩子怎么这么淘气!你妈怎么这么不讲道理!你怎么是这样一个人!你是怎么当人男朋友的!他是不是脑子有病啊!
这些有着强烈主观判断的话,就是道德评判。
这里由于翻译的问题,我们可能会觉得作者的侧重点放在了道德上。其实不是,看完全书你会发现,卢森堡博士主要是在讲,不要去评判。他的侧重点放在了评判上。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主观倾向,如果别人做的事儿不符合我们的想法,我们就会习惯性的去做出主观的评价。所以评判非常普遍,甚至我们无意识的张口就会说出来。
比如,在工作中,如果我们是个特别细致的人,看到同事在做这件事上花费的时间比我们少,我们就会本能的认为她没有尽心去做,然后会评价,说她根本是在敷衍工作。那反过来,如果我们是一个办事麻利,讲求效率的人,看到同事在这件事上花费的时间太长,我们又会本能的去评价:她的效率工作太低了。
但问题是,这些评判仅仅是我们基于自己价值观,与人生经验的一种猜想,是非常片面的。而由于我们的片面评价,对方就会感到非常恼火,内心会受到伤害,就会用同样主观的话来回击,矛盾就这样被激发出来了。
例如,妻子觉得丈夫不关心自己,于是向丈夫发火:“你从来都不关心我,你的眼里还有没有这个家!”丈夫觉得很委屈,明明为了家四处应酬,还被妻子这样评价,于是也愤愤地反问:“我怎么就不关心你了?我怎么就心里没这个家了!你不要再胡说八道了!” 丈夫用了同样的评判的方式,来回应妻子。妻子更生气了,于是怒喊道:“你才胡说八道,你结婚时是怎么承诺的,你就是这样来爱我的么?你当初可不是这个样子啊!”
从上面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用主观评价,来回应主观评价,主观评价就会升级。这样双方的情绪越来越激烈,整个沟通过程就失控了。大家想想,平时吵架,是不是这个流程呢?
其实,妻子的本意只不过是想让丈夫更关心自己一点而已,可结果却事与愿违。如果她能够用一种更智慧的方式,来与丈夫沟通,可能就会获得更好的结果。
事实上,沟通方式和感冒一样,是会传染的。我们经常看到那种天天吵架的夫妻,他们大多是在用同一种不恰当的方式在沟通。
除了道德评价外,我们还经常在言语中进行比较。在说话时,总是拿别人作比较,指出对方的不是,或显示自己的无辜。
这就是沟通的第二大恶人:进行比较。
比如,开会时,经理大发雷霆:“你们看看其他部门多活跃,我们部门就像一团死水一样。” 过节时,妻子埋怨丈夫:“你看人家老公要么发红包,要么送礼物,你像死人一样什么也没有。”
比较是一种人类固有的思维习惯。但是,过多的去和别人做比较,不仅会让我们更加焦虑,产生自卑甚至敌意,还会伤害到对方的感情。
比如,别人家的孩子考试成绩比我们的好,如果我们纠结在这个分数上进行比较,就会感到不舒服,觉得孩子不争气,后面就会因为各种琐事,对孩子发火。而孩子听见你说他不如其他孩子,也会产生逆反心理,干脆就和你对着干。这样既不能提升我们的自尊,也无法改变孩子成绩落后的情况。
所以,即便是比较,我们也应该多和过去比,和自己比,从中找到积极的因素。而不是去用比较,来贬低对方,贬损自己,用比较这把剑来伤人伤己。
除了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外,还有回避责任这个恶人。
人们习惯不假思索的将问题,归结到他人或环境上,以此来逃避自己的责任。
比如,丈夫问妻子为什么要打孩子,妻子愤怒地说:“孩子到处乱跑,我不得不打他一顿,他才能老老实实的坐下来吃饭。”
又比如,某场足球比赛失败了,球员向教练抱怨:“你看看,之所以失败,都是因为你让我们按照你的方法去做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人,总是在责怪这个责怪那个。考试没考好,怪自己的笔不好;打球输了,怪拍子不给力;上班迟到了,怪地铁人太多,司机不给力。这种把一切问题都归于他人与环境的习惯,会使我们在沟通中得罪一大帮人,在别人心目中留下自私自利的印象,让人际关系一团糟。另外,也因为我们无法从自身找问题,导致我们很难取得更大的进步。
最后一个出场的恶人是强人所难。
强人所难就是固执的要求对方,必须按照我们的心意去做。这种沟通方式,特别常见于职场、校园和家庭之中。
经理命令下属,你今天必须给我弄出来。妻子对丈夫说,你今晚必须在7点前回家。老师对学生说,你这次考试必须拿出好成绩。这些话,听上去是不是特别不舒服呢?
有时候,为了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话里还会暗含着夹着威胁。
例如,上司为了让下属听话,会不自觉地透露出某某人因为不听话,最后被开除的消息。老师为了让学生听话,会经常祭出“杀鸡给猴看”的把戏,当众狠狠教训那个不听话的学生。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会吓唬他们,如果不按照父母的话去办,就会被罚站、被警察抓走。
这些包含着威胁的沟通方式,虽然能让对方暂时迫于权力而接受约束,但却在对方心中种下了恐惧、暴力、不信任的种子。一旦对方羽翼丰满,就会加倍偿还回来。
比如,有些从小受到严格管教的孩子,上大学后,逃离了父母的管教,便开始过度沉迷玩乐,荒废学业。这都是因为父母暴力的沟通方式,让孩子压抑的需求被短时间释放出来,造成了孩子心智的失控。如果父母能从小通过正常沟通,来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也不至于如此疯狂。
好的,上面讲了卢森堡博士归纳的四种暴力沟通的四大恶人,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逃避责任和强人所难。这四大恶人天天都会在我们身边晃悠,一不小心就会让我们附体。
那除了这四大恶人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潜在暴力呢?
肯定有的。比如,用猜忌来控制对方,也是一种常见的暴力沟通方式。妻子问丈夫,你最近是不是外面有人了。上司问下属,你是不是在外面说我的坏话。家长问孩子,你是不是趁着我没在的时候玩游戏。
再比如,除了语言外,沟通的场合也很重要。上司当众批评下属,虽然下属可能确实有问题。但这种当众的形式,对让下属很难堪。这也是一种暴力。
所以,卢森堡博士只是归纳了暴力沟通最典型的四种模式,更多的暴力沟通,都潜伏在被我们忽视的细节中。
04.豺狗与长颈鹿的启示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去使用暴力呢?为什么我们没有意识到身边的这四大恶人呢?想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得认识两种动物:豺狗和长颈鹿。卢森堡博士用这两种动物,来比喻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
豺狗是一种极其容易暴躁的动物。它的两眼间距非常窄,这让它只能紧紧盯着附近,无法看到更远的地方,所以它的警惕性非常高。只要其他狗或者动物对它有任何挑衅,甚至看它两眼,它都会第一时间扑上去,张开嘴狂叫。
而长颈鹿,则是一种非常优雅的动物。它的脖子很长,能够看的足够长远。它的心脏很大,成年长颈鹿的心脏甚至有40多公斤,相当于一个女孩子那么大。它还有个特异功能,能够把带刺的沙棘等等植物嚼烂当成食物消化。
因为目光短浅,安全感差,所以豺狗表现出了强烈的攻击性。而长颈鹿因为看得长远,有一颗大心脏,所以能看到更多机遇与挑战,甚至可以将敌意转化成自己的能量。
通过豺狗和长颈鹿的比较,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之所以会暴力沟通,是因为我们像豺狗一样视野太狭窄,思维模式太局限。这造成了我们安全感的缺失,带来过分的自我保护意识,而这些内容,会通过语言不由自主反馈出来。
而如果想要获得幸福豁达的人生,就需要像长颈鹿学习,用更宽广的视野去观察、理解、感受生活,用优雅的举止,去化解敌意,将一切变为自己的养分。这是卢森堡博士通过本书,传递的最核心的理念。
05.知识要点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今天我们讲解了《非暴力沟通》的这本书的背景,了解到日常生活工作中,潜藏着非常多被我们忽视的暴力语言。
无论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还是逃避责任、强人所难,这些潜伏在暴力之树下的习惯用语,会像燃料一样,逐渐积累,直至点燃更猛烈的暴力行为。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暴力沟通方式,是因为我们的视野过于狭窄,思维模式过于局限。我们要像长颈鹿一样,拓展视野,锻炼大心脏,而不能像豺狗,目光短浅,斤斤计较。
【《非暴力沟通》你是否正在遭遇语言暴力】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明天,我们将详细讲讲,在和别人沟通时,如何才能做到不伤人,不起冲突。恭喜你又让自己进步了一点点。
关键词: 道德评判进行比较逃避责任强人所难
思考与讨论:在生活和工作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暴力沟通中的四大恶人,或者,你有没有被四大恶人附体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