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二章读后感
佛教认为,人的痛苦都来自于对自我的执着。如果能放下“自我”,就没有痛苦了。可是如何放下呢?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个年轻人去请教一位老和尚,说自己因为太过执着一件事非常痛苦,问如何才能放下,老和尚没有说话而是在年轻人的杯子里倒满热水,示意年轻人喝水,年轻人拿起杯子觉得太热了,立马就把杯子放下了。“知道痛了自然就放下了”,当我们对自己、对生活都很满意时,如同喝着一杯甜蜜的糖水,会很享受,也很期待一直有糖水喝,就会执着于它,放下就变得很难。可是如果我们觉得生活中的痛苦多于幸福,被自己的烦恼、欲望、执着所困,就可能生出出离心,可能会开始思考:这种以“我”为中心,不断攀缘,不断收集,不断滋养“自我感”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真的是明智的吗?
前几天的一个傍晚,我走在一条小路上,没有路灯光线不太好。在我前面走着的一位大姐突然停下了并弯下腰去,可能是鞋带开了或者东西掉了,那一刻我心里冒出了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突然停下,挡住我的路了,真讨厌”。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难道别人就没有停下系鞋带或者捡东西的权力吗?如果我的东西掉了,我也会立马停下去捡,并且我不会觉得给别人带来了麻烦,需要对我身后走路的人感到抱歉。接着我又想到:平时我开车时也是这样,如果我被人超车了,或者前面有人加塞,我会变得气愤。但是如果我超了别人,我完全不会感到不好意思,反而会想:你为什么开得那么慢,耽误我的时间。社会心理学的第二章中,称之为“自我服务偏见”。顾名思义,这种“偏见”是为“自我”服务的,是为了让我们对自己感觉良好,“我没有错,错的都是别人”。这种偏见能够保护我们,让我们一时感觉良好,但它恰恰说明我们内心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如果这种防御机制失效了,那伪装出来的强大就很容易崩塌。把自己捧得越高,摔得就会越惨。
李克富老师说过,修行就是修“慢”,因为我们本能地想要快快地做事情,所以修行就要反着来,让你慢下来。我想自我感也是这样的,本能地我们想要凡事都以自己为中心,都要为自己谋得好处,要“喂养”自我感,可是修行呢,就是要凡事跳出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就要吃亏,就要布施,就要去给予。从这个角度上讲,吃亏真的是福。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读后感】当我们遭遇巨大的不幸时,很多人会想:为什么是我?我是这么好的一个人,为什么我会生病,为什么我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会想要给自己的痛苦找到一个意义,类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仔细想想,当我们痛苦时,我们觉得自己是特别的,当我们找到意义时,背后隐含的仍然是“我是特别的”,所以我才会有特别的痛苦。接受“我”并没有什么特别,“我”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的痛苦也没有什么特别是很难的,但早在圣经中就说过“太阳底下无新事”,在这个世界上,我肯定不是最幸福的,但也肯定不是最痛苦的。书上说“真正的谦卑,与其说是虚伪的谦逊,还不如说是不太在意自己”,我想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自大和自卑是互为极端的,而这样的两个事物其实相似度是最高的。而离自大、自卑最远的是中间的“既不自大也不自卑”,我想当一个人处于这种状态时,其实他就不会太关注自己。如果用“自尊”来解释,那这样的一个人既不是高自尊,也不是低自尊,他能够随遇而安,做到身既来之,心则安之。因为他不关注“自己”,不觉得自己特别重要,所以他的内心才会变得无比强大。
推荐阅读
- 慢慢的美丽
- 《真与假的困惑》???|《真与假的困惑》???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 《跨界歌手》:亲情永远比爱情更有泪点
- 诗歌:|诗歌: 《让我们举起世界杯,干了!》
- 期刊|期刊 | 国内核心期刊之(北大核心)
- 《魔法科高中的劣等生》第26卷(Invasion篇)发售
- 人间词话的智慧
- 《一代诗人》37期,生活,江南j,拨动心潭的一泓秋水
- 广角叙述|广角叙述 展众生群像——试析鲁迅《示众》的展示艺术
- 书评——《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