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地名文化信息探幽举隅(六)

黎里地名文化信息探幽举隅(六)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6、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之于地名文化,犹如虬须样根系之于参天大树,广布大地深处,虽悄无声息、不事张扬,颇有隐者之风,可对于地名的肇创、文化的发育却起着滋生固本的阿保之功。
【黎里地名文化信息探幽举隅(六)】中立阁,在其荣耀故里的全盛时期,被人们设置为礼佛场所。阁,建于从水中筑起的石台上,高3层。底层外形呈八角形,正门朝西,北向有边门,以三曲石桥通陆,其北即地藏禅寺。底层内供奉着赵公明玄坛菩萨。第二、三层为正方形,四周长窗,前有走廊护栏。二、三层分别供奉观世音菩萨和许多放在佛龛中的小佛像。阁顶为宝塔形,上竖一只高一丈二尺的铜锡合金葫芦,旧时,每隔几年,就有专门工匠上去将其抹上一层油。居水中独立的楼阁,既然以神幻的民间传说为存世依据,那么,数百年来,通体萦绕着浓厚的宗教氛围,凭藉神佛威仪令人生畏又佑民福祉,深孚众望,合情合理。
禊湖,因其湖中心绿洲上有禊湖道院而注定与宗教文化结缘。禊湖道院,原为昭灵侯庙,祀唐太宗第十四子李明。李明初封曹王,后为苏州刺史,有惠政,唐先天二年(713)立祠。唐末淮兵围苏,吴越钱氏祷于祠,有应,封昭灵侯,建庙。元大德三年(1299)改名衍庆昭灵观。明洪武二年(1369)封侯为监察司民城隍显祐伯,三年(1370),诏止,称吴江县城隍之神。故禊湖道院又名城隍庙。城隍庙四面环水(西侧秋禊桥沟通镇郊伏虎洞),其建筑有斗姥坛、环碧堂、望春亭、戏台、山门、东西固亭、文昌宫等,为江南一带建造在湖中的比较完整的一座道院。黎里禊湖,江南道教文化的渊薮:此话毫不夸张。
余者,玛瑙庵、罗汉寺、庙桥、青龙桥、东圣堂、天主堂,芦墟泗洲寺、杨公祠、城隍庙、观音桥等地名中的宗教文化印痕均脉络清晰可辨。
7、良俗遗风
地名文化信息中还包孕着古镇流传久远的民间良俗与先人遗风,发掘其中的积极因素,利莫大矣!
周宫傅祠,坐落在古镇西部庙桥南堍庙桥弄东侧,周氏后裔为祀清乾隆朝工部尚书、太子少傅周元理而建。本是祭祖之所,后将后三进辟为家学场所,办学堂培养子弟敬祖读书,以期光宗耀祖、门楣生辉。再后来,周氏家学向贫家子弟开放,成为义学。学堂悬挂孔子像,春秋两季祭拜。周宫傅祠将祭祖与祭孔合一,以家祠而祭孔,开创了古镇、吴江乃至更广区域的尊师重教风尚,为江南少有。
自打古代文人春秋两季出游修禊的风俗活动为黎川骚客所承袭后,禊湖边的中秋赏月雅事从未间断。原本神佛膜拜气氛极浓的禊湖中秋庙会,越来越多地被渗入百姓追求国泰民安的情感。明清两代,每年八月十一至十六日,皓月升起,禊湖南面市河上望恩桥(又名亭子桥)亭彩灯高挂,市河两岸商铺祭起宫灯,家家户户焚香点烛。洲上的禊湖道院每天下午与晚上都有戏文,道院内外商贩云集,百货杂陈,食品小摊,小儿玩具样样俱全。每当道院戏文开场,悠扬的弦乐,悦耳的演唱,游人的欢歌笑语,荡漾湖面。庙会时,善男信女,焚香祷告;锣鼓爆竹,声震如雷。禊湖一带,灯市如林耀目如昼,灯月交辉场面壮观。禊湖道院每年都要参与黎里“中秋显宝”的风俗活动,这又增加禊湖的喜庆气氛,彰显水乡古镇的物阜民丰。
各类文化信息承载于某一地名,并不总以单一样式示人,偶或甚至集五光十色于一景观之中。柳亚子旧居,主宅“赐福堂”,堂面四根大柱上悬挂着两副对联,其中一副为“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彩霞”,真切描绘当年周府冠盖如云、高朋满座的情景。另一副为“积善余庆,百代云仍承燕翼;蒙恩受福,九如天保答龙光”。联中的“承恩受福”四字异常绝妙。据载,当年乾隆皇帝每年十二月初一要在漱芳斋升座,将宠臣爱卿传入,尔后,挥毫书写斗大的“福”字,一一赐予。周元理为官一生,兢兢业业,从不懈怠,深受乾隆喜爱,多次得到御赐“福”字。告老回乡后,大学士嵇璜特地书写“赐福堂”三字制成一匾专程送到周宅(其中间的“福”字为仿乾隆皇帝的手迹,故高出两旁之字)。周家将这匾悬挂起来,同时把此座大厅命名为“赐福堂”(又称“十福厅”)。此段文史资料,凸显了地名文化中历史掌故与文学记载两种类别。旧居第四、五进,由于民国11年(1922)秋,柳亚子的典租入住,上演了在该宅编辑《南社丛刻》、书写“少年虽亦薄汤武,许身何必定夔皋”对联以明志、“磨剑室”书斋撰编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诗文、“复壁”藏身脱险、口占《绝命诗》等革命志士的纪传体系列正剧。此外,旧居碑廊与庭园梅花及乾隆画刻,均是黎川胜迹的精华所在。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待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