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什么伴随着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善待)

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善待
我们知道小孩子年幼,是属弱势群体。他们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都是相当脆弱的,特别是他们还不能很好评价自己,主要是以别人眼光来评价自己,你认为他好,他就好,并且越变越好。反之亦然。教师作为教育者,在小学生心目中无疑是权威和完美的象征,因而对他们的影响更深远。教师对他们造成伤害,特别是心理伤害,是“看不见的灾难”。他们年幼,尚不能也不懂得如何自我保护,迫于权威力,往往只能忍气吞声。因而他们更需要善待,更需要细心呵护。
一位老师给我这样一份材料,这是他在中考数学科评卷中发现的,特地抄录下来。这是一位男考生林某在中考数学科考试时在试卷上只写下这样的一段话:“伤心无泪,悔恨当初,不好好学数学,到这关键时刻,我考不上,只怨小学数学老师太伤我的自尊心,使我上初中对数学感到厌烦。悔无泪,恨无情,一切都随梦飘去。到老,也许还记得小学数学老师对我的伤害,不提也罢,只会勾起我伤心的事,还是感谢小学及初中语文老师的调教……使我对语文这方面比较感兴趣。”读罢,我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让我感慨,引我深思,发人警醒。
这段话既是对伤害他的数学老师痛恨无奈的控诉,又是对调教他的语文老师感恩戴德的褒扬。由此可见,一位老师的好坏,对学生影响有多大多深!“一个人一生要是没遇到一位好老师,那他是一个潜在的罪犯;一个人一生中若遇到一位好老师,那他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幸亏他遇到了好的语文老师。但语文老师并无法挽回或弥补数学老师对他的伤害。济克曾经说过:“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想想看,林某的数学老师对他的伤害不就是这话最深刻的注脚么?
现在,虽然在实施素质教育,但仍然以摆脱以考分评价教师的桎梏,致使不少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在校生命是否幸福。有不少教师急功近利,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标榜为了学生好而苛求学生,而不顾学生的感受,有意无意中做出种种伤害他们的事来,因受到教师的伤害而讨厌教师、厌恶学习、放弃学习,误入歧途的学生还少么?林某只是其中受害者之一。
林某已初中毕业,他脚下的路还很长很长。但小学时数学老师对他的伤害,至今他的心还在滴血,时光抹不去他记忆的伤痕—“只会勾起我伤心的事。”但他敲起的警钟,很值得教育者引为深省:该如何善待每一位学生呢?
要善待学生,就要讲究教育教学艺术,让学生学会爱学。生命化教育理论建构者黄克剑先生曾说过:传授知识与学生的真实生命没有关系。教师教育教学要在“点化”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觉悟”,要学生的欲望、积极性、内驱力调动起来,觉得我不这样学不行,而不是外在的强迫。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即使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仍摆脱不了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作为教学金点,教给学生一个个套路,让学生不厌其烦一次次套着训练。缺少的恰恰是一种引领、琢磨、鉴赏、心领神会、自悟自得的熏陶。
为此,课堂教学时,需要教师要善于给知识“加温”,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足够独立探索活动和机会。任何一个新学习内容或新问题的出现,都要让学生先学,先动脑、动口、动手、进入“愤”、“悱”山穷水尽的状态,教师才予以画龙点睛的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步入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峰回路转、欲罢不能的佳境,有着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快感,有着悠然心会、妙不可言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不断体验到学习的愉悦与幸福。让学生成为学习生活的真正主人。
要善待学生,就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我和其他教师交流中,我发现不少教师都感叹搞教改压力大。有人习惯了传统课堂“静寂秩序”,还接受不了教改实验中出现的“精神放松、形体自如”的新景观;有人习惯了课余批改作业,却对课堂上随时随处批改作业,及时反馈,切实做到断后提出责难;还有实验班学生的考试成绩可能会暂时略逊于传统教学的等等,不少教师就是经不住外界舆论的压力和教改过程中遇到的挫折而退缩,更可怕的是有的教师还会做出违反教育规律的事,还沾沾自喜自我感觉良好。
比如,现在还存在单以分数论英雄,一些教师就认为只要多花时间、多做作业,就会分数不负有心人。于是,把拖延课时、增加作业量当作夺取高分的法宝,彼此较劲、斗狠、拼消耗、蛮干硬拼。有的教师对待学生甚至到了残忍的程度,以至某小学生得知作业出了错,老师要罚作业,竟吓得尿湿了裤子;还有的语数学科教师争抢时间,宁可一起糟糕,也不让自己教的学科吃亏,而全然不顾学生苦不堪言的课业负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究其原因,正如黄克剑先生所说的,教育不是他律原则,而是一种自律原则。要从教育内部读教育,确立教育使命,并不以文件、长官的意愿或教育之外某一目的指令作判断。若从教育外部看,教育就会无所适从。
的确,“教育教学工作若不以人为本,而是以‘物’、‘名’、‘利’、‘权’为本,其后果将不堪设想。”林某受到那么深的伤害,我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伤害他的数学老师目中无“人”。对此,余文森教授强调指出“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促进儿童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
善待学生,就要尊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舒适、自由、和谐的学习空间。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这里没有压抑、提防、不安和恐慌;这里有喜怒哀乐的自然流露,充满自然、率真、温馨、和谐之美;这里充分展示学生求知欲、表现欲和创造欲,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抱有欣喜之情去关注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的变化多一点敏感,多一点欣赏和赞美;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心,既不能挥之过急、拔苗助长,更不能削足适履,要学会宽容和等待,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学生的现时状态,更要尊重学生的潜能的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是不均衡的,我们常说的全面发展,绝非平均发展,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长善并非一定救失不可,正如一位诗人说的:人的任何方面充分的发展,他就能成为世界的巨人。
天生我材必有才,天生我材必有用。小学生来日方长,教师应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善待每个学生,对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人格、个性都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个学生的天资、兴趣、爱好、专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让每个学生都有个“好”的感觉,都是学校这一大家庭里的“巨人”。
【让什么伴随着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善待)】总之,善待学生,就像肖川博士在“教育就是服务”一文所指出的,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欢乐与自豪,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与敬业的力量。让学生带着对教师的深深的眷念和期待,带着理想、带着憧憬,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柔情,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更为宽广、丰富和多样的生活世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