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在决定着爱的纯粹度()

是什么在决定着爱的纯粹度()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们这代人和上一代人在和父母和兄弟相处上有哪些不同?
对于“养儿防老”这句话,很多人都应该不陌生。这也是上一代人,以及之前的N代人的观念。他们多生孩子,不仅只是因为爱孩子,还有一些功利的考量,除了通常意义上的父爱母爱之外,还多了一层“希望他能回馈我”的情愫。

和身边朋友聊到育儿的心态,很多朋友都表示,对于孩子,将来只要他们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养育他们不是为了自己防老,是在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体会着做父母的这份心,履行着一份责任。
现代社会,日渐发达,即便是养老金不够用,大部分人用自己的积蓄也够给自己养老,因此,我们对孩子这份“保险”的需求度降低了,我们生孩子,更多的是因为自己喜欢孩子。我们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幸福;我们的幸福,需要自己去奋斗,而不是要靠孩子来回馈或保障。
再说相处的模式。记忆中,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主要是领导式或奴仆式存在。当然也有很多例外,但这种例外,也多出现在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里。像刘墉、周国平等,他们跟自己的孩子,就像兄弟朋友一样。)现在作为父母的我们,很多都是争取跟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只是,在城市比农村更容易做到;在父母学历高的家庭,也更容易做到。
有句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里的父母,也可以指兄弟、亲戚这些血缘共同体;朋友,则更多地是靠“臭味相投”而走到一起的伙伴。很少出门或者是搭建人际关系的能力比较差的人,遇到事情,会不自觉靠父母兄弟亲戚等出手相助;而江湖经验很丰富的人,则主要是靠朋友。
【是什么在决定着爱的纯粹度()】这也说明,一个人的圈子越广、能量越大,便越不可能“靠父母”——当然,父母是官一代、富一代或某种神通广大的人物的,另当别论。
在《水浒》中,武大郎跟武松兄弟俩的几段对话,很能说明这种区别:
当武松成为打虎英雄并与哥哥重逢之后,哥哥讲了这样一段话:“我怨你时, 当初你在清河县里,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时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随衙听候,不曾有一个月净办,常教我受苦,这个便是怨你处。想你时,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不怯气,都来相欺负,没人做主;你在家时,谁敢来放个屁;我如今在那里安不得身,只得搬来这里赁房居住,因此便是想你处。”而武松后来进东京办事临行时对哥哥武大则有这样一段嘱托:“你从来为人懦弱,我不在家,恐怕被外人来欺负。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炊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每日迟出早归,不要和人吃酒;归到家里,便下了帘子,早闭上门,省了多少是非口舌。如若有人欺负你,不要和他争执,待我回来自和他理论。”
武大对武松的感情中,既有嫌弃,又有“我需要你来保护”;而武松对武大的感情,则纯粹是爱,是呵护欲。今天弱小者对比自己强大的人的爱,常常夹杂着依赖感;而强者对弱者的爱,则更多地是纯粹的爱,或者“自我实现的需求”。
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越是有出息的人,越不指望自己的父母兄弟亲戚能给自己的事业提供多少帮助——要么是觉得没这个必要,要么,是他们的自尊心不允许他们这样做;对这些人来说,白手起家,依赖由自己搭建起来的朋友圈相助,才会更有成就感一些。相反,那些没有出息的人,特别注重父母的“有用性”,他们喜欢“恨爹不成刚”,甚至,连父母不能出钱给自己买房娶媳妇,也成为了怨恨父母的理由。
与前N代人相比,我们这一代人普遍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到“出门靠朋友”。我们跟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日常交往的减少,主要是因为“互助的需求”下降了。这样,我们跟父母兄弟的交往,反而更容易回归到纯粹的感情上。其实,这不仅是这一代跟上一代的区别,也是城市跟农村的区别、是商业文明跟农业文明的区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