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还是要有点俗气

早上醒来,对自己说的第一句话居然是:人,还是要俗气一点。
这并不是个奇怪的念头。想想吧,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让我们相信,雅好,俗不好。这一点,用俗组几个词就知道了。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低俗、粗俗、庸俗、通俗,对不对?这几个词,除了通俗稍微中性点,其他几个显然不是什么好词,就是通俗,仔细一想,也是通向那个地方的,对不对?从小我们看武侠小说,都是偷偷摸摸看的。没办法,谁叫它是通俗文学呢,通俗通俗,沾着一个俗字,立即矮人三分。
还记得高中时,课本中有一篇李渔的《芙蕖》,底下注释里,提到李渔有点庸俗,就因为这个庸俗,立即对李渔有点不屑一顾。那时候读宋词,读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看到黄庭坚的一句评价:“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后来上大学,读的又是中文,酸腐文人的话,读的更多,更觉得家国情怀、仁人志士,都是高大上的范畴,柴米油盐、酒池肉林,总有几分脱不掉的市井味。
年齿渐长,尝到点生活的酸甜苦辣,渐渐发现自己身无长技,简直就是一无是处。半生求学,知识结构很不合理。平时夸夸其谈,一旦面对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这才意识到从小接受到教育很成问题,似乎只是专注于把人培养成一颗社会的螺丝钉而不是一个普通劳动者,因此教了很多理想主义的情怀和生产知识,却没有传授生活知识。看看自己和身边的人,除了几个有丰富生活知识的人之外,大部分都是完全没有实际能力的残缺不全的人。
我们缺少的正是俗的一面。社会的实际运行,群体的和谐相处,家庭的分工合作,都是需要学习的。古人求学,修齐治平,循序渐进,我们好像从修身的思想道德,直接就到了治国平天下,把中间的齐家跳跃过去了。齐家的训练,更多就是生活知识,是被许多人归类到俗中的部分。殊不知,人只有在热气腾腾的现实生活中,才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大学时我曾用了《红楼梦》里的说法,称几个关注现实的同学为“仕途经济派”,实在有点无知。我愿诚恳接受同学的建议,认真读两本经济学方面的书,看人看事,庶几不致过于空疏。
现在想来,苏轼所以可敬可爱,并不是因为他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因为他除了写“缺月挂疏桐”,还写如何炖红烧肉,他宣称“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田院乞儿。”他不仅想着忠君爱国,还想着如何把一顿饭做得更加美味可口。也只有这样的东坡先生,才会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脱俗而充满人情味的诗句。脱俗脱俗,只有入俗才能脱俗,倘若从来没有有滋有味地沉浸在世俗之中,脱俗就不过是一句骗人的鬼话。前几天,我买了两本书,一本《闲情偶寄》,一本《随园食单》,这些书,过去我是不会翻看的,现在居然买回来放在床头,看来,我有点向往原来被看作“庸俗”的生活了。的确,人还是要宽广一些,对世间美好的东西,都要怀一分热爱之情。
【人,还是要有点俗气】春天快过去了,赶紧脱掉棉衣到外面走走吧。登青山,泛绿水,观佳木,赏奇花,对美酒,品美食,追逐一切值得追逐的美好事物。当然,遇到实在值得欣赏的美女,多看两眼,也绝不是什么罪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