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古人,后无来者

谢婧晖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必有其经典之处。其中世界名著《傲慢与偏见》就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反映了当时的西方存在的问题:重男轻女,女性教育,门第观念。不难发现,这与东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前“有”古人,后无来者】东西方存在相似的问题,倒也不是没有缘由的。在当时的社会,东西方都是生产力水平不够的社会问题。相对来说,男性的劳动力大于女性。为此,相应的就产生重男轻女的思想。这样看来,女性是依附于男性的,女性的教育就会缺乏。既然女性是依附于男性,那女性的身份地位,门第,就是女性依附于男性的资本。
《傲慢与偏见》中的重男轻女的现象,是隐含在书中的,也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原因。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父亲班纳特没有儿子,按照当时的法律,只能有远亲柯林斯继承。当父亲班纳特去世后,伊丽莎白以及她的姐妹们一个子都没有。她们没有继承权,她们现在的生活,全靠父亲这位男性。这难道不是重男轻女的一种表现吗?伊丽莎白以及她的姐妹就好像襁褓里的婴儿,嗷嗷待哺,一切都要依附于别人。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有这样的语句:“这时候的孙少安家,是全村人羡慕的对象,他们家男性成年劳动力是全村最多的。”无意体现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也存在重男轻女这一种现象。这足以体现,重男轻女,不是某一个地方的特例,是东西方整个社会的问题。
在那个年代,女性的教育是缺乏的。《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太太对于女儿们的教育是放任不理的,女儿们弹琴,绘画,唱歌样样不通,她只希望女儿们可以嫁给一个好人家。这倒不是她个人的问题,是重男轻女的一种表现。在东方,也不缺这种现象。学女红,三从四德,相夫教子,就是女性的标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语句更是深入人性。宋代女词人当想要把毕生所学传授给一个聪慧的小女孩时,女孩更是回答她:“才藻非好事也。”这些都是对女性教育缺乏的表现。
门第观念,在当时确实是很盛行了。简和宾利是因为门第而分开,门第就是简的资本,门第不高,简和宾利即使相爱,也被迫分开。幸运的事,宾利认清自己心中所爱,最终与简在一起了。这是幸运,也是意外的,又有多少对眷属像他们一样呢?门第观念导致更极端的婚姻,是近亲结婚,为保血缘的纯正。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皇室盛极一时,因近亲结婚而男嗣断绝,最终导致衰落。康熙皇帝,更有35子,但成年的儿子只有20人,近亲结婚导致孩子的死亡。这体现了东西方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看似离我们很远,但曾经是存在的。到了现在,我们应引以为戒,从名著中学习,做到前“有”古人,后无来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