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跟孩子沟通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在你说话之前,你如何倾听你的孩子(在你倾听之前,你如何与你的孩子交流)
只有孩子真正感受到被接纳和理解,才会愿意和你亲近,才会敞开心扉 。
作者|小麦小麦
为什么越大的孩子越不愿意和父母说话?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令人揪心的话题:“为什么越大的孩子越不愿意和父母说话?”
一位网友的故事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
女孩初中寄宿,有一次给父母打电话投诉 。结束后,她家人以为她挂了(实际挂之前) 。
她听到电话那头父母批评她的声音:
“这孩子,都这么大了,还这样,哎,以后怎么有出息……”
她没有勇气继续听下去,挂断了电话 。那种无力感和孤独感把她带回了童年 。
小时候记得每次和父母沟通,不是父母心不在焉的回应,就是不停的教育责备我,或者是把她的伤口撕给别人看 。
她说:“如果你是我,你长大了还愿意和父母交流吗?”
每个孩子在生命开始的时候都是无条件爱父母的 。
当他们牙牙学语时,他们渴望与父母交流,并兴奋地与父母分享他们看到的世界 。
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在交谈中开始感到羞愧、难过、无助和厌烦 。......
孩子在交流中对父母的每一次沉默,其实都夹杂着失望 。
曾经听过一句话:“没有不想好好说话的孩子,只有不会沟通的父母 。”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具征服力的武器 。
因为父母的一句话,可以让他瞬间充满力量,也可以让他一下子跌入深渊 。
孩子一度张嘴,但我们先捂住了他的耳朵 。
有一次看一个小故事,一个作家问她,为什么她的孩子渐渐不愿意和她交流了 。
孩子画了一幅“和妈妈典型对话”的漫画来回应妈妈 。
漫画中的交流对话让人看了陷入沉思:
我说:“妈妈,我不喜欢吃鱼 。”
她说,“是金枪鱼 。”
我说,“谢谢你 。我不喜欢鱼 。”
她说:“我加了芹菜 。”
我说:“我不喜欢鱼 。”
她说,“但是吃鱼是健康的 。”
我说:“我知道,但是我不喜欢鱼 。”
她说:“你就试试吧 。”
所以我吃了,尝了一点 。之后她说:“怎么样?好吃吗?”
我说:“不,妈妈,我真的不喜欢吃鱼 。”
她说:“那下次试试鲑鱼吧 。如果你现在不多吃点,我们还是要去餐馆 。”
我说:“好的,你可以走了 。”
她说:“你不多穿点衣服吗?”
我说:“外面不冷 。”
她说,“我能给你拿一个吗?”
我说,“我刚出去,妈妈 。外面真的不冷 。”
她说,“哦,好吧 。一会儿就凉了,你再这么坚持下去,等着瞧吧,一会儿你会冻死的……”
我们迫不及待地想告诉我们的孩子什么是对的 。
但其实谁愿意和一个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人交往呢?
亲子沟通中,你有多对,你就有多错 。
小孩子不喜欢穿黑色的衣服,我们只好说“黑色不容易脏”;
孩子不喜欢苹果,我们只好说“苹果有营养”;
当孩子想一个人玩一会儿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多融入群体”......
最后,孩子慢慢闭上了嘴,长大后只能用行动反抗 。
纪录片《镜子》中有一个叫张钊的男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在高中学习的重要阶段,他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早恋,打架,不上课,甚至高三辍学 。
事实上,没有一个孩子生来就是坏的 。在张钊的叛逆背后,是他与父母的沟通问题 。
进入高中后,他不止一次跟父母说“学习压力大” 。
但是,父母从来没有认真倾听过他的心声,更谈不上真正理解他 。他们反而一味地责怪他:“学习不努力 。学校有几千人,为什么压力这么大?”
几次沟通未果后,张钊心想:“既然你听不到我说的话,那我就用行动让你关注我 。”
“怎么说孩子就会听,怎么听孩子就会说”曾说:
“父母最错误的沟通方式之一就是不理解同理心,忽视感受 。”
我们总是抱怨孩子和父母沟通不好,但其实孩子不止一次说过话,是我们先捂住了耳朵 。
亲子沟通,别踩这些“雷”
美国著名儿童科学家阿黛尔·费伯说过:
“永远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
如果父母的语言让孩子感受到了爱的力量,那一定是我们的沟通方式错了 。
亲子沟通中,有些雷是需要尽早避免的 。
说得太多了
在一期《少年说》中,一个女孩说出了她母亲的沟通方式,引起了很多孩子的共鸣 。
女孩说,和妈妈聊天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妈妈能想到很多,上升到很高的层次,让她感到压力 。
比如有一次,就因为衣服没叠好,我妈就开始说个不停:
“衣服叠得很厉害,学习怎么会好?学习不好,以后怎么考大学?不上大学以后能干什么?”
每次和我妈沟通,我妈都是处于绝对主导的一方 。一顿饭下来,女孩已经失去了交流的欲望 。
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
“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希望我们少说多听 。”
每个人都希望有平等的交流机会,孩子也一样 。
亲子沟通中,孩子只有闭嘴,学会倾听,给孩子更多表达的机会,才能畅所欲言 。
缺乏信任
初中有个同学,和妈妈关系特别不好 。每次打电话,他最多说两句就挂了 。
用她的话说:“跟我妈没什么好交流的 。反正她从来不相信我 。”
女生说被同学孤立,她妈妈会说:“你不去招惹别人,别人会讨厌你的?”
老师误会女生抄袭,她妈妈说:“你成绩怎么能拿100呢?”
文具被偷,我妈说:“你从小就粗心 。谁没偷你的?”
.......
母亲的话,像无形的荆棘,刺痛了她的心 。
曾经听过一句话:“父母的不信任是孩子拒绝交流的导火索 。”
把孩子痛苦的伤口给父母看,结果不是安慰,而是对他最爱的人的质疑,这无疑是在给孩子的伤口上加盐 。
当孩子遇到困难,第一时间告诉我们求助的时候,不要加入太多的主观判断 。
耐心倾听孩子,安抚孩子的情绪,让他知道父母一直是他坚强的后盾,牵着他的手,和他一起解决 。
我们的信任是孩子说话的动力 。
总是泼凉水 。
主持人马丁说:
“中国式的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方面有很大的问题 。他们不打,不骂,但也不同意 。”
他在《我是演说家》节目中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
小时候成绩不太好,经常被父亲教训 。他想得到父亲的认可 。
最后,他考了第二名,回家欣喜地告诉了父亲 。
但父亲的话,像一盆冷水,浇灭了他所有的喜悦 。
“怎么到第二处了?谁是第一名?”
如果父母总是给他们泼冷水,即使孩子心中有一股强烈的交流欲望,也会悄悄熄灭 。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曾经说过:
"儿童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样 。"
孩子的成长,首先是从父母的语言中确认自己的价值 。
曾经看到一个公益广告,同样的话,不一样的表达,把贬义词变成了鼓励 。
肯定孩子积极的态度,鼓励孩子往前走,能让孩子自信地表达自己,远比压制孩子要多 。
空宣扬真理
有一次在图书馆,看到一对沟通失败的父子 。
儿子兴冲冲地拿着绘本来找爸爸看,爸爸却沉浸在玩手机的快感中,对孩子说:“孩子为了增长见识,一定要多读书,坐下来好好看看 。”
儿子第一次沟通失败,但没有放弃 。后来,他给父亲带了一本书 。现在他爸爸生气了:“你怎么这么讨厌?你看书就明白了吗?”
被父亲训了一顿后,孩子大哭起来,然后愤怒地把面前的绘本都扔到了地上 。
一段温馨的亲子阅读时光,终于变成了熊孩子的图书馆 。
我曾经读过一首小诗,表达了孩子们的心声:
如果父母只想用道理说服孩子,却不能用行动做出表率,孩子的耳朵根本就开不了 。
这个世界上,没有从小不听话的孩子,更多的是无法沟通的父母 。
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避开这些坑,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会愿意在平等的互动中敞开心扉 。
换位思考是走进孩子内心的第一步 。
在《七霸说》中有“辩论神”美誉的辩手黄志忠曾说:
“可以说感动的是情感,而不是理智 。”
良好的亲子沟通会先“处理”好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而不是匆忙处理事情 。
在综艺节目《不可思议的母亲》中,胡克是一位理解感同身受的孩子们的感受的母亲 。
一次吃饭时,胡克的儿子小鱼儿全神贯注于新玩具,根本不想吃 。他甚至要求他的母亲组装新玩具 。他妈妈直接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 。
被拒绝后,小鱼的情绪突然被点燃,开始发脾气 。
看着不可理喻的儿子,胡克耐心地说道:
“我知道你很想让玩具变成带武器的机器人,但吃完饭,这是规矩,你得遵守 。”
后来,当小鱼从水城堡里出来,害怕得大叫时,胡克又说:
“我知道你有点害怕,但你很好,很勇敢 。你坚持下来了,对吗?”
在节目中,每次儿子发脾气,胡克都会用“我知道,我明白,我明白”这样的句子来感同身受孩子的情绪 。当儿子觉得自己被理解和接受时,他就逐渐变得听话了 。
其实亲子沟通很难,是因为我们经常使用“没有同理心的语言”:责备、批评、开导、警告、命令等 。把孩子们从我们身边推开 。
学会换位思考是进入孩子内心世界的第一步 。
当我们俯下身和孩子交流时,我们懂得了换位思考,学会了“防雷”,学会了接纳和尊重 。请相信,没有孩子会捂着耳朵 。
父母的语言,曾经是孩子最喜欢的声音,是孩子模仿的第一语言 。
【怎样跟孩子沟通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不要让我们和孩子成为同一个房间的陌生人却无话可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