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们|这届年轻人,是最孤独的一代吗?

年轻人们|这届年轻人,是最孤独的一代吗?
文章图片

文丨新熵,作者丨苒一,编辑丨伊页
国庆过后,郑州突然冷了起来,不下雨的时候也总是雾蒙蒙的 。
周末傍晚,小玉从厨房柜子的最里侧拿出一个日式小炉子和一个奶白色的小锅 。倒上水加入火锅底料,还有事先切好的香菇、杏鲍菇、金针菇 。小小的火起了,待整个汤汁咕嘟咕嘟,就可以涮自己爱吃的食材了 。
背靠沙发坐在地毯上,顺手开一听啤酒,圆滚滚的猫咪在脚边睡觉 。此时,她可以不用理会工作群中的消息 。从柔和清淡的一口啤酒开始,到厨房中哗哗流水声结束,一切糟心事儿在过程中烟消云散 。
今年,是小玉独居的第二年 。两年的独居生活不是每天都如这样平静且美好,当意外发生时,她也常常觉得孤立无援 。
美国作家梅·萨藤在《独居日记》里这样描写独居生活,“只有当我独处,环视这屋子,重温旧时和它的对话,我才充分品尝到生活的滋味 。”
这种“生活的滋味”混合着独居青年们的独立与孤独、自尊与自洽 。小玉理解中的独居生活,是“自由与孤单的并存”,是“主动选择与被动接受的混合体” 。
独居,是年轻人生活的一个阶段,还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年轻人憧憬的居住生活到底是怎样的?或许能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答案 。
独居是一个靠近自我的过程“独居,更像是一个靠近自己的过程 。”小玉所说的这个“自己”,是那个你可能还未发现的、真实的自己 。
小玉是独生女,大学之前没离开过父母,大学之后住在宿舍,从没有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居 。毕业后她顶着房租压力,在郑州老城区租了一间单身公寓,房间不大,30平的样子,客厅和床挨在一起,还有个朝南的小阳台,和一个只容得下一个人的厨房 。
家里阳台采光很好,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把窗帘拉开;小玉还买了很多漂亮的餐具和杯子,每天认真做饭,经常为“用哪个盘子盛食物”这个问题而纠结很久;她还添置了一台落地灯、一个书架,上面放了127本书 。
一个人住的大部分时候,日子平淡且自由,但孤独感不时来袭,小玉发现了那个“低能量”的自己 。第一次感受到孤单,是一个平常的、重复了很多次的下班晚上 。
“冬天天黑得早,打开门屋里漆黑,静悄悄的,只有楼下小孩子们偶尔的嬉闹声 。”那天晚上,小玉没有自己做饭,早早洗漱后躺在床上,试图用看剧缓解孤独感 。
那之后,她常常需要傍晚时分与孤独情绪作抵抗,小玉说,“毕业后才知道原来自由和孤单是并存的,独处也需要能量 。”
流浪猫七七的出现给她带来了新的能量 。
七七出现在下班回家必经的路上,小玉没有犹豫,轻松把它拎起来带回了家,此后家里有了个等她回家的“小东西” 。但七七却成了生活里的“突发事件” 。
周末下午有快递送上门,开门的间隙,七七从屋里窜了出去,慢悠悠地走到走廊的另一头 。小玉想都没想,出门追猫了 。结果阳台窗户大开,空气对流,没等小玉走几步,大门“砰”的一声锁上了,猫也顺着楼道跑的不见踪影 。
“完了,钥匙和手机都在家里”,小玉心想,“还是得先把七七抓回来 。”12层楼,她来来回回爬了5遍也没找到那只猫 。又回不去家,只能踢着拖鞋向物业求助,叫来开锁师傅 。几经折腾,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1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