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惟纯:如何活出自己 活出自己

活得高(金维春:如何活得高)
继黄征两个月前辞去拼多多董事长后,张一鸣日前宣布辞去字节跳动CEO职务...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希望从繁杂的商务事务管理中抽身出来,以便专注于自身的学习和提升 。如何看待他们的“内向寻求”行动?成功人士是如何突破人生极限,重新成长的?
4月14日,金维春接受了正和岛视频栏目《思想烟花》的专访,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分享了上述问题 。“我的经历是,退出原来的角色、岗位,或者在事业的巅峰,寻求改变 。因为无论你做什么行业,做什么工作,扮演什么角色,生活背后的主轴从来都是你生活状态的成长 。”
【金惟纯:如何活出自己 活出自己】中国台湾省《商业周刊》创办人金维春,有台湾省新闻界“第一才子”的称号 。时任台湾省国民党主席的才真旺姆曾称他为“一位有思想、值得信赖的朋友” 。然而,在这些成功的背后,金维纯经历了一个向外追求,回归内省实现人生蜕变的过程:
30岁,人生一片火热,金维春选择了归零,输给了美国 。35岁回台湾省创办《商业周刊》,后陷入经营危机 。有一段时间,他静静地坐着,沉思着自己在生活中的得失 。后来,他重返该杂志,并将其发展成为台湾省最具影响力的精英期刊 。
“生活遇到困难,我们要突破,外面会有所作为 。”金维春说,他接触到的很多成功人士也遇到了停滞和困难 。在沟通中,他给他们的建议是考虑换跑道,或者出去学习,想办法解决 。“内外状态不断切换,主轴是生命状态的成长 。”
以下是金伟春在这次采访中分享的内容汇编 。
口头陈述:金伟春
采访:正和岛副总裁、内容编辑陈伟
编辑:杨雨婷
来源:正和岛商业洞察
01.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主动出击 。
我有一个观点: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主动,主动应该建立在清晰和自省的基础上 。我是李敖先生的朋友,对他评价很高 。他跟我开玩笑的时候说了一句类似的话:“一个人千万不要天真活泼 。天真的话,最好不要活泼;热闹就不能幼稚,不然会有灾难 。”
人的整个世界是内在和外在的平衡 。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有很多的执着,妄想,各种无名的,无法控制的情绪在激荡,那么他的人生就会没有明确的方向感,坐标定位就会混乱 。这时候如果他毫无察觉,不平衡,积极热情,岂不是造成了公害?对他个人来说,可能各方面都不会有一个好结果,比如人际关系,他的人生会遍体鳞伤 。
所以内外平衡要时刻注意一点:觉知 。我对“内外失衡”深有体会 。每当有重要的事情发生,导致自己情绪不稳,状态崩溃,处于一个比较低落波动的状态,那么我的第一步就是调整自己 。在你调整好自己之前,什么都不要做 。
因为当内心状态不好的时候,人会把事情往错误的方向想,越想越生气,很可能会陷进去,说错话,做错决定 。所以当我觉得自己内心状态不好的时候,一定要停下一切外在的事情,先调整好自己的内心 。
在调整之前,我连想都不敢想 。第一,我把心思放在空上,培养自己内心接近空性的感情,平静甚至有点欢喜 。当内在达到这样的状态,我们就开始对外行动 。通常,当涉及到外部行动时,我们不需要太主动 。
因为到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善于观察因缘,没有执着,没有妄想 。我们只需要匹配发生的命运——不是看表面发生的事情,而是看事情背后更深层次的命运 。每个人都与这种深深的缘分相连,很多事情自然会往相对满意的方向发展 。
所以在内部情况不好的时候,如果人主动去做事,就会有不好的结果 。如果内部形势好,一切都可以随缘;如果内部情况不好不坏,你主动是必然的,但你要意识到,随时调整 。
我们现在的社会价值观过于强调人的能动性,不能说是错的 。就补充一条:处于主动的状态,要时刻意识到,随时修正自己的心态,做到主动一点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如果你没有意识到,没有保持修正的状态,一路主动到底,可能会出事 。
02.很多成功人士都是被“宠坏”的
很多成功人士被这个社会过度溺爱,最后变成了“娇生惯养的中年人” 。他们也不审视自己,问题很多,很烦 。他们应该如何反思和改变?在我的《人生只有一件事》一书中,有一篇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来自我自己的孤城 。
我的家庭背景并不比别人优越,以前的生活条件也不比别人好 。所以小时候觉得天上不会掉馅饼 。任何成功都是靠自己一步一步来的,包括努力学习才能上一个学校 。毕业后,我要努力工作 。
当时我的心理还是挺平衡的,觉得这个社会还是比较公平的 。所有人都付出了,所有人都得到了,包括我自己 。我付钱后,得到了好东西 。
但是当我创业的时候,品牌效应和团队力量就出来了,一切都很顺利 。我开始觉得可以躺在功劳簿上睡觉了,然后天上的馅饼就一直掉下来 。每次出去见人,很多人都会对我竖起大拇指,我总觉得聚光灯一直照在自己头上 。
当时我突然觉得很尴尬:我怎么拿了这么多?名,利,影响力,我有这么多?这个社会似乎有点不公平 。太偏向我了,我成了既得利益阶层 。
当我成为既得利益阶层的时候,似乎我走到哪里,别人都会认为我说的一切都是对的——他们在给我许可 。就这样,我开始有点不喜欢自己了 。一切能用影响力、金钱和权力解决的事情都变得非常容易...成功的人有太多的工具可以使用 。
有句话叫“有钱就可以任性” 。当时发现问题很多,比以前任性多了,不愿意改正自己...我的生活在走下坡路,不仅没有成长,还在倒退 。所以,我开始了一次有趣的自省:
这个社会的结构是怎样的?我什么都没做,可能只是在对的时间做对了一两件事,结果得到这么多,我都不好意思了 。我认为那是一种社会游戏规则的设计,导致整个系统鼓励某种行为…
我也看到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任性,觉得成功之后很自大 。我们都说怕宠坏孩子,但很多中年人,尤其是有一点成就的人(这个群体中有女性,但主要是男性),往往忘记了自己是被整个社会的规则宠坏的,不把自己看成“被宠坏的人” 。
但我想说:其实你的成功不在于你有多厉害,而在于有多少人帮你站在这个位置上 。到最后,你什么都欠了 。不知不觉中,你已经被成功迷惑了,以至于一点点成功不断扩大 。
对于这些成功的中年人来说,如果不去注意,不去反思,不去有意识的处理,那么最终的后果肯定会回到自己身上 。这不是道德教条 。即使他们在外表上没有大的落差,内心也会越来越不喜欢自己 。
别人会越来越迁就他们,否则无法和他们相处 。他们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孤独和不快乐 。人的苦难,或多或少都是环境造成的,但这些成功人士的苦难,都是自己造成的,都是困茧自缚 。而他们的苦难就像是重围的,很难摆脱 。
看到周围很多人成功后不开心,周围人压力很大,笑不出来 。从这里,“撒娇的人”应该有很深的“见” 。如果他们没有意识到,不自觉的改正,不“刻意的收缩自己”,那么以后的问题就大了 。
03.李敖的“疯癫”和“愉快的微笑”
李敖曾经当面跟我说过,他仇人多,朋友少,台面上有头有脸的人,没被他骂过的人不多 。我就是其中之一 。大家都以为:李敖一定有超级人格 。他写道:“虽有千人,我去 。”他很勇敢,喜欢和别人打架,觉得打架很好玩 。他喜欢敌人而不是朋友,因为他认为朋友会浪费时间,而敌人会让他进步 。
但是,从我和他的经历来看,他的性格恰恰相反 。他是一个非常有礼貌、谦恭和体贴的人 。如果有客人来他家,他会礼貌地让对方坐下,亲自给对方端茶倒水,说话也很幽默、犀利、舒服 。甚至聊天结束后,他还会带着愉悦的笑容送上电梯 。
为什么李敖感觉文字和现实差别这么大?后来发现,这是有原因的:李敖有“江湖地位” 。如果有人得罪了他,他要“追杀”到天涯海角,但“追杀”人是很累的,所以他宁愿善待别人,免得有一天“追杀”到别人 。对别人有礼貌有礼貌,当然别人也会反过来有礼貌有礼貌,不会随便得罪 。
在个人价值上,李敖也是完全西化,完全个人主义,坚持不修正 。知道了自己的个性,他用自己的个性、胸怀、才华和意志力活了一辈子,用自己的一生捍卫了个人品牌“李敖” 。在他看来,这个品牌不能被任何人轻视 。如果被鄙视,他会“维权”,抗争到天涯海角 。
后来,他觉得累了 。这个标志太大了 。他希望他生活中的一切都围绕着它 。他的余生将保持不变 。他会一路走到底,走极端,和别人彻底分开...他将活出一个疯子的形象 。疯子就是个人品牌形象很强,坚持到底,无怨无悔,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人 。
然而,做一个终身狂魔是很难的 。李敖晚年躺在病床上,儿子在国外读书 。他警告妻子:“不管我病得多厉害,哪怕我今天死了,也不要告诉我儿子!你要是告诉我儿子,我就跟你离婚!”他把坚持个人形象视为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并且下了死的命令 。
为什么?李敖上高中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但是因为父亲是当地高中有名的历史老师,李敖因为抗议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这是腐朽的,所以拒绝参加葬礼 。李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不允许子女参加他的葬礼:“我今天躺在病床上,让子女看着我死,我个人的牌子就这样毁了 。”
李敖的才华、能力和努力令人钦佩,他的人生非常生动精彩,但作为一个已经忘记了年份的朋友,我还是觉得有些遗憾 。那个年纪,他还在纠结自己的形象,成了一个举不起剑的悲剧英雄 。他的生活看起来也不完美,很难笑着离开 。
李敖的一生,仿佛在小时候就写好了人生剧本,定好了自己的角色,而且从来不改剧本,一路走到底 。
04.每个人都需要走出剧本 。
一位处理过很多家庭案件的大师曾经说过,人的一生有70%活在出身家庭的影响下,剩下的30%活出了自己 。他把出身家庭的影响称为出身家庭的业力 。我们不能说这个因缘一定不好 。这只是一种模式 。这是我们年轻时看待周围一切的框架,基于有限的生活经验和智力发展 。
对于这个框架,我用这句话来形容:从那个时候开始,你就一直在书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每个人的人生剧本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写的,大概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剧本的大纲 。关于“我是谁”“我看到的人是什么”“我自己的命运是什么”“我生命的终点是什么”…
写完这个大纲,它会有一些添加和补充,一些角色和情节,以及少年时的一些修正 。然后,有些人到了成年,就忘了自己是在表演这个剧本,一辈子都在跟着这个剧本玩 。
比如有的人给自己写了一个受害者的剧本,自己会一辈子扮演受害者;有人写一个苦难英雄的剧本,他去成就大事,到处救人,但在最后一刻,他成了牺牲的英雄 。如果一个人这样生活,那么他至少有70%受到原生家庭业力的影响 。
大多数人看不到自己的剧本 。看这个剧本需要很多时间,因为小时候用整个人生状态去感知事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大部分人已经习以为常了 。然而,任何剧本的人生都是有限的,缺乏可能性 。
我们看到家境好的孩子一点实力都没有,我们也看到非常不好的家庭环境也能出非常厉害的人 。关键是我们能不能从出身家庭的环境中吸取力量和养分,然后从中走出来,走自己的路 。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并反思出身家庭的影响 。
孔老夫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一般理解为经济上自给自足,生活上独立自主,但我觉得不是那么回事 。我自己对“站在30岁”的解读是,你已经把自己的剧本看清楚了,你可以解散它,重写一部剧,甚至可以从中走出来 。不需要剧本,可以真实面对当下 。
活在当下,不扮演固定的角色,不被过去的任何模式所影响,不被自己持续的妄想、情绪模式、思维模式、行为模式所影响,真实地看到当下发生的所有事情,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才是人生最有效率的状态 。可以说“三十而立”的标准很高了 。
要做到“三十而立”,首先要看得见,看得深,然后从内心自觉走出来 。30岁之前,一个人过着原本的剧本是可以的,但是30岁之后,就要意识到自己在演一个人生剧本,然后把《缘起缘灭》里的一切都收拾好,让它归零,变得完整 。从此,他要对自己的人生负全责,与父母无关,与成长环境无关,与《high live》中的人生无关 。
05.个性化的东西是走不到最后的 。
在修行这件事上,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叫“化自然”,也叫“悟心见性” 。性是为了改变你的性格和秉性,因为它们会限制和制约你的生活 。只有你的本心和本性不受限制,你甚至可以活到不可思议的境界,成为圣人 。认识自然意味着人们必须努力摆脱污染,最终他们会看到自己真正的心和自然 。
人的气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叫“天性”,来源于出生 。有人说是好知识,光明面,有人说是前世的因缘,好的坏的,充满了最大能量 。第二个叫“秉性” 。按佛教的说法,是上辈子带来的;第三种叫“人格”,是成长过程中为了适应和生存而发展出来的生存模式 。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所以造就了每个人的不同 。
对于性格,比如青少年塑造一个青少年时的自我形象,“我是一个很酷的人”,“我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或者“我是一个很有深度的人” 。他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想法,并根据这些价值观和想法把自己塑造成这个人 。这是人为的结果,过程中一定是被压力或者别人的价值观所拖累 。
我们不说性格好坏 。它是人成长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是由信息不完全、状态不成熟和环境影响塑造的自我认知系统 。这个系统可能曾经是有用的,带来了力量,帮助你实现了一些人生目标,甚至建立了一些成就感和自信心 。
比如我曾经有一个疯狂固执的性格 。就像是我想自己穿上的制服 。在生活中,我要“打一场仗”,“穿上盔甲,戴上面具”,带着这样一种人格的自我认同,去完整地体验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但是在经历的时候,我可能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安心面对 。
在人生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这样一个“东求人西求人”的过程 。这时候,他们会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自我形象 。于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了各种各样的“作战服”,穿上“这套盔甲”去“打这场仗”,换上“另一套盔甲”去“打另一场仗” 。
但是,事情到了一定程度,我们就会觉得不真实 。不真的意味着不能一直走到最后 。每个人格都是一种模式 。如果我们一直坚持自己的个性,不去超越它,那么生命的可能性就会受到限制;如果你一直遵循一个模式到最后,那么你就看不到人生的另一面风景,这是一种遗憾 。
性格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 。它可能是美丽的,多彩的,但它完成后,似乎没有留下什么历史悠久,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让一个人可以在其中定居 。一个人很难在疯狂和狂妄中安身立命,最终还是要走向中庸 。
在经历了生活中的疯狂与固执,以及各种尝试之后,我们最终会意识到,其实我们还是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而不需要夸大,不需要造成那么多的摩擦和伤害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就会慢慢超越,走向中庸之道 。东西方文化的思想都希望最终达到一种超越的境界 。经历过的人,看到的人生风景其实都差不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