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人文学院值得读吗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怎么样

(主席穆书元教授)
【节感】恰逢2021年重阳节,让我想起了毛泽东的诗“重阳节,今为重阳节,战地黄花分外香” 。重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收获后最早的祭祀节日,具有感恩和期待的意义 。1989年,国家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倡导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13年,国家立法将重阳节定为“老年节” 。因此,在重阳节之际,感受这个节日的文化意蕴,让我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对老年人的关怀和温暖,国家的立场和态度,中国传统文化“孝”、“敬老”的现代传承,以及办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
【历史回顾】西方著名作家司汤达有一句名言:“老年受人尊敬,是人类精神最好的特权 。”老年学家大卫·戴克也有一句名言:“尊敬老人是自然和正常的 。尊重不仅表现在言语上,也表现在行动上 。”
长春人文学院的前身是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从1988年我创办吉林语言文化学院到长春人文学院 。33年的办学历程,作为创始人,我经历了最初的艰难,也体会到了学院在成长、成功、成就之后的欣慰和自豪 。如今的长春人文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37个专业,11680名学生的综合性学院 。
国内第一个本科社会福利专业的设立,是基于我对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思考,出于我对中国养老问题的担忧,出于我对中国养老事业人才短缺的焦虑 。早在2005年左右,当我看到一位熟悉的东北师范大学退休教授,他的晚年因为子女不在身边而陷入困境时,我就开始思考中国的养老问题 。我下定决心要通过办学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 。为此,我先后考察了日本、丹麦、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养老服务业,以及培养养老人才的高等教育 。中国的现实让我感到,养老专业人才的极度匮乏是中国养老事业发展的瓶颈 。从那时起,我决定在人文学院设立老年福祉本科专业,为中国的养老事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
一方面,我选择开设福祉专业,是受到我在日本参观大学福祉教育的启发;另一方面,我对“福祉”这个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 。事实上,“幸福”的概念源于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存在 。然而,中国人很少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它 。我们更多地使用“福祉”,或者换句话说,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更加物质化 。近年来,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国家领导人的话语中,“福祉”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福祉”概念,是表现人的愿望或需求的一种状态 。“福祉”一词包含幸福、快乐、福利、祝福等多重含义 。从理论上讲,“福祉”是一个文化建构的概念 。一般来说,幸福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 。“福祉”的概念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它是一种获得幸福的心理状态,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想目标,是创造高质量生活和获得幸福的过程 。孙中山先生早年讲过“为四亿同胞谋福祉” 。党的十六大之后,国家领导人经常谈到实现中国人民的福祉,他们都在上述意义上使用它 。
【长春人文学院值得读吗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怎么样】为了满足老年人才的需求,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大学开设福利专业 。目前已有416所大学(含短大)和315所学院开设了福利专业 。日本在这方面领先我们一步 。所以,2009年,我开始筹办福祉专业 。2010年招收社会福祉专业本科生,先后创办了护理福祉、康复福祉、儿童福祉、老年健康服务与管理、心理福祉等学科 。建立了社会福利院、护理福利院、卫生福利院、儿童福利院、东北福利院、中日比较福利院、智慧养老研究所、福利研究编辑部、长春人文福利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吉林老年福利研究所、吉林福利技师学院等教学、科研、培训机构 。申请获得吉林省社会福利研究基地、吉林省养老产业发展智库、吉林省老年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认可,建立了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更具专业性、针对性、实用性的养老福利专业人才,大幅提升吉林省养老管理服务水平和福利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五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安康专业优势,为当地养老机构培养护理、护理、康复专业人才3 500余名 。目前长春人文学院各类福利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养老工作,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成为了国内大型养老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 。回顾福祉专业创办11年的历程,我为福祉专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也为自己选择教育人生而自豪 。
【走向未来】现长春人文学院已完成转制,成为一所独立的民办大学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长春人文学院的福祉专业已经成为长春人文学院的办学特色 。人们常说,没有今天的延续,过去的辉煌就会黯淡无光 。最近,我在深入思考我们学校的未来发展 。对此,我形成了如下一些想法:
1.使福祉专业建设成为长春人文学院的办学特色,为我国未来的老年福祉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把长春人文学院打造成中国福祉人才教育的重要平台,我的目标是把长春人文学院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福祉大学 。
2.围绕建设福祉大学的目标,我将进一步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大力推进福祉与艺术、福祉与人工智能、福祉与经济、福祉与法律、福祉与教育等领域的交叉与融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福祉学科,为中国未来的老人和儿童福祉培养复合型人才 。
3.学校在实施“育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要把“幸福精神”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所谓福祉精神,就是一种人文关怀精神、社会救助精神、尊老爱幼精神、扶危济困精神 。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目前被物化和弱化的人文精神,是需要大力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 。所以我要把长春人文学院打造成一个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尊老孝老”的教育基地 。
中国有句古话:“老有所养,尊老爱幼 。”每个人都会步入老年,希望得到社会的关爱,得到子女的尊重,得到心灵的慰藉,得到幸福的陪伴 。这就需要社会弘扬传统的“孝”文化,培养年轻一代的仁,这就是“德” 。基于这一目标,我将在今后的办学中大力传播中华文化精神,把福祉精神的培育落实到人文科学学院的教育教学中,落实到师资队伍建设中,体现在学校管理的考核标准中,在长春人文科学学院营造浓厚的福祉文化氛围,为国家培养更多福祉人才 。(主席穆书元教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