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逃离数字"裹挟"的双11( 三 )


据张林介绍,最早做直播是起源于几个工人,“年轻人闲下来没事儿在抖音上发自己的工作日常”,没想到视频火了,不少人打听产品在哪儿买。“老板拿了几个产品给他们,结果卖得很好,随后才决定买设备搞直播,旁人看到销量爆棚竞相效仿,整条街的画风瞬间变了。”
“过去摸鱼才刷抖音,谁也想不到摸鱼的工具还能变成救命稻草”。
用户因为趣味而关注,主播因为被看见而创作,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像做苏绣的孙文婷(@非遗苏绣),只是用镜头记下绣制过程。《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共有85位手艺人通过抖音电商年入百万,其中包括10位非遗传承人。
对于GMV而言,百万元只是沧海一粟,但对于手艺人、农产品商家而言,却可能关乎到一个技艺的传承,一户农人的生活希望。
双11本就不止GMV第13个双11已经结束,今年一些平台都意识到,购物节并不只有GMV。
通过交易实现商业与社会价值,或许是治愈双11审美疲劳的良药。过去,单纯以商业价值衡量商品的市场模型,依靠效率实现了线上化。然而线上化之后,大量潜在的需求被效率掩盖,而兴趣电商给出了一个解法。
这种新的电商模式可能改变用户购买习惯、品牌与商家的经营模式,乃至平台自身的商业结构。
单纯的买卖关系有了更多内容,可以在学习、娱乐中顺带下单。例如农人和手艺人通过直播与短视频获取曝光时,不止是单纯的售卖商品,而是传递了农村生活、传统工艺与文化等多个维度信息。
可以说,兴趣电商为一些低渗透率的品类创造了更有针对性的曝光,虽然无法单纯用具体的商业价值衡量,但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却是有目共睹的。
曾有人用游乐园与商场比喻短视频直播平台与电商平台,到底是在游玩中购物,还是购物中游玩似乎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无解之问。购物与娱乐至少原本都是让人觉得有趣、快乐的事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