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袁承志(何来的“形象不鲜明”(评三联版碧血剑))

作者:彼人君
发表时间:2015年5月
这篇文章是作者对三联版碧血剑写的书评,有些网友专门混淆三联版和新修版人物并抹黑小袁的,请绕道。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袁承志是很特别的。
他是金庸笔下唯一不被作者承认的男主人公,作者更是亲口承认“袁承志的性格不太鲜明”。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1975年,金庸在三联版《碧血剑》的后记中写道,“《碧血剑》的真正主角是袁崇焕,其次是金蛇郎君,两个在书中没有正式出场的人物……”
本是最无存在感的男主角,如今却变成了金庸笔下戏份最重的男三号,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我一直在想,以金庸的文笔,何以会写出这样一个不成功的主人公来,是力有不及?另有用意?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想出几点解释来,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一.从陈家洛向郭靖的过渡人物
在金庸的男主角群像中,陈家洛最先出场,紧接着便是袁承志,再后来就是郭靖了——细细玩味起来,袁承志身上明显带着陈家洛和郭靖的混合特征:一半督师公子,一半山野少年。从小袁的容貌可窥端倪:《碧血剑》古本中,袁承志原是如陈家洛版风度翩翩的人物,只是略多些强蛮(想是出身的缘故),到下华山时,金庸还写他“买了一身儒生衣巾,穿戴起来”,后来几经修改,终于变成了浓眉大眼的袁小黑一枚。但从阿九的画像中我们可以知道,在五官相同的基础上,略略变其风采气质,就成了玉面朱唇的郎君模样——阿九之画笔,亦金庸之画笔也!可见得塑造袁承志时,金庸也是摇摆不定的。
不过他容貌虽然像郭靖,但性格却更偏向陈家洛那一类的世家公子:看他处理江湖事,老练世故,举止合宜,分明是官宦子弟作派,即使陈家洛出身相府,也得自愧不如。焦公礼闵子华一番仇怨纠葛,在探明闵子叶死因后,若是换做郭靖乔峰等人,怕早已忍耐不住出头,但袁承志却另有考量,直到发现太白三英的汉奸身份,已是有干大节,不得不管——也是表现小袁性格的圆中带方,尚没有变到郭靖的正方形。
从人物塑造来说,可把袁承志视为一个蓄力槽。金庸将陈家洛的余劲在他的膻中气海化得干干净净,又为后文写郭靖补了些红蓝。这样一个写作实验的产物,能有几分自己的性格特质呢?
从更深一层意义来说,从《书剑恩仇录》到《射雕英雄传》,可以视作金庸探索主角写法的时期。第一部作品《书剑恩仇录》,陈家洛的形象写得自然不算出彩。他是公认的男主角,但就整本书的实际情况来说,要不是与青桐姊妹的一番纠葛牵缠,给他多了些戏份,没了感情债,他在书中的份量,也未见得重到哪里去。《书剑》主打的是乾隆身世谜团,写的是红花会当家群像,所谓的配角人物如文泰来、余鱼同等,轻易便可抢了陈家洛风头。幸亏陈家洛其人自有可厌之处,令人难忘。
到《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主角地位就不可撼动了。哪怕五绝写得再精彩,主角配角总是各安其位。金庸小说从群像写作成功过渡到突出主角,而袁承志则不幸生在了过渡时期,自然也就分不到描写主角的酣畅笔墨,不能让读者满意也是自然。
二.引线主人公
上面说了那么多,其实还是建立在把小袁默认为主角的基础上。但在1975年的《碧血剑》后记中,“金口”一开,直接把小袁男一变男三——“《碧血剑》的真正主角是袁崇焕,其次是金蛇郎君,两个在书中没有正式出场的人物……”一个是爹爹,一个是岳父,若小袁不起身让出男主角之位,岂不被人骂目无尊长?
后来金学家陈墨作《尴尬主人袁承志》,这篇文章,标题是很传神的,文章的观点也极具说服力:“一个作为引线,串联出袁崇焕、夏雪宜故事的主人公……而且他也要兼任作者历史观点的传声筒……为了完成以上多项重任,袁承志四处奔波,剩下来又有多少时间精力和篇幅笔墨留给他自己呢?”
奔波了一整本书,却只换来“性格不太鲜明”的报偿,只因他是个引线主人公啊。陈墨的这篇文章,解答了我心头的疑问。
回过头来,用新的眼光看原著,才发现小袁在第二次出场时,他在书中的地位就已尘埃落定。
【这时祭文行将读完,张朝唐却听得更加心惊,原来祭文最后一段是与祭各人的誓言,立誓:“并诛明帝清酋、以雪此千古奇冤,而慰我督师在天之灵。”祭文读毕、赞礼的人唱道:“对督师神像暨列位殉难将军神主叩首。”
众人俯身叩头。
一个幼童全身缟素,站在前列,转身伏在地下向众人还礼。】
袁承志一书中,所想做的三件大事:刺崇祯、刺皇太极、襄助闯王,头两件在今日就安排下了。就算他真是主角,此时也只不过是袁党之一,只不过站在前列而已。
后文小袁所至之处,父亲的光环依旧无处不在,也将他笼罩在阴影之中:山宗旧部、皇太极、崇祯……他每遇一人,便要听他们说上一次袁崇焕的功过是非,而他的首要任务,便是让他们知道“袁督师有子”。金庸将袁崇焕引为第一主角,用的是侧写法。写袁承志不是为了袁承志自己,而是要让他亲身实践父亲的话“要留好样与儿孙”,只不过偌大一本书的侧写,终究没有后文《袁崇焕评传》放笔直书来得痛快,也难怪金庸感叹“袁崇焕的形象写的不太好。”
为了弥补袁崇焕形象的不足,也为了过足侧写的瘾,金庸的生花妙笔,生生再造了一个金蛇郎君夏雪宜出来。生怕没有他的帮衬,小袁就走不好这江湖路一般。《碧血剑》毕竟是武侠小说,只有庙堂上的帝王将相,何以成文?小袁总是要闯荡江湖的。于是,华山山洞、石梁温家、金龙帮、五毒教……小袁一路行来,一路背负着“金蛇传人”的称号,也用他的足迹,为金蛇郎君一生立传。
他这未来岳父的形象越是深入人心,他越是显得黯淡无光。在现实生活中,或许我们各有所爱,但在文学作品里,亦正亦邪的人物总是更耐读,也就更有人气。我倒也不为小袁抱不平,只是不免叹一声:这金书男主角里,要论起吃力不讨好来,还有谁比得过他?不过要没有金蛇郎君这个人,也就没有青青了。小袁一书奔波,却有青青相伴,说起来,他还是赚了的。
三.就算是主角,那又怎么样
况且,即使他真是主角——在金庸的书中,主角却也没有那么重要。(只谈主角们在书中的文学地位,如果是报纸销量的话就另当别论了)。他是一个“有目的”的写作者,要借各色英雄儿女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他笔下的江湖,这天地之大,并不在乎一章一句,一人一事的得失,所谓主角配角,总是他统驭下的一枚棋子(这种写作者的掌控力,我是又爱又恨的)最欣赏的《天龙八部》,人人皆入六道轮回,做到了主题与人物塑造的水乳交融。
一个人物的经典程度(尤其是所谓的主角),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她)承载主题的力度。在《碧血剑》里,金庸想表达的家国之思,其实已经很深远了,但情节和人物还差那么一口气,不免损害了书的可读性,《碧血剑》的人气不及后来的作品,也是应该的。
他让袁承志听皇太极说出“满人汉人一视同仁“,听李岩唱“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心悦诚服父亲的“慷慨同仇日,间关百战时”,但总觉得金庸想表达出来的东西,总没有融到袁承志骨子里去。在我眼里的他,其实是很简单很传统的一个武侠男主角——世外高人的关门弟子,红颜知己相伴的江湖路,为国为民的侠客行……督师之子,金蛇传人的光环,属于他又不属于他,有时像荣耀,有时却成了负累。
【【转】袁承志(何来的“形象不鲜明”(评三联版碧血剑))】我最爱的,却是简简单单的他,和青青在一起童心流露而又偶尔腹黑的他,守着俗世小儿女幸福的他。这样的袁承志,就算没被金庸写得臻于极致,但却享有他笔下主人公少有的幸福——一对于一个文学人物来说,也是不幸中的大幸,改日会再写文细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