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不为师,校不为校,何以称之为学校

文/严肃的罗小帅
01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微博上,山东聊城大学学生写下一封“救助信”。信中写道“被学校强迫实习了一个星期,不止一次有了想死的念头”。这位学生告诉中国之声采访人员,学校要求数百名大三同学,寒假期间到昆山康佳电子有限公司、苏州佳世达科技有限公司实习。
名义上是实习,实际上则是通过与劳务中介签协议,把学生“卖”给工厂流水线当工人。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不少学生质疑学校将实习课程变为捞钱项目。
接下来看完中国之声对学生的采访,除了震惊、愤怒更多的是感到悲哀。
一位受访学生说:我们学校老师以寒假实习的名义,把我们强制卖到这里来做寒假工。本来在学校说的是一天干8到10小时,但是到这后我们大部分一天要干13个小时。
师不为师,校不为校,何以称之为学校
文章图片
学生向采访人员展示受伤的手 这位学生甚至绝望到发微博求助说,“如果我不在人世了,请聊城大学给我说法!”
这是要多绝望才能说出来的话,不过是20岁出头,就已经被折磨成想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了。
很多学生因为受不了从早晨7点40到晚上11点的工作强度,发烧感冒,手被零件磨损起了泡,受了伤,却还是要一直不停干不停干。
师不为师,校不为校,何以称之为学校
文章图片
起水泡的手 实习本是大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最有价值的方式之一,却被一些利益熏心的人利用,从而赚取不义之财。为什么大学实习沦落到如此地步,不禁让人深思!
02
聊城大学负责实习的张春雷老师在开动员大会的时候,一个劲地吹嘘公司的好,并向大家作出承诺:一天工作不超过八小时,没有夜班,最晚下班时间不超过晚上八点,加班工资翻倍。
但到了才发现工作内容和时长令人崩溃,就是在流水线上安装电视零件。
接待学生的是一家劳务中介公司,当有学生拒绝实习的时候,老师软硬皆施,甚至说出实习是一门必修课,不实习没法领毕业证;还暗示将来老板和导师都不愿要“受点罪”就发牢骚的学生。
瞧,这就是这位老师给没有多少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上的一堂生动的社会教育课。“将来老板和导师都不愿要“受点罪”就发牢骚的学生。”
这是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理想的大学生吗?这培养的恐怕是充满“奴性”的大学生吧。
现在的大学,你总会遇上这样的老师,他们上课讲着老旧的知识或者网上这抄袭一点那里抄袭一点拼出来的ppt,课堂上吹嘘着自己在外面有多牛B,课后埋怨着大学生一上课睡觉玩手机,却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的教学水平。
【师不为师,校不为校,何以称之为学校】有美术老师,上课的流程,让学生看ppt上的图片说着如何如何好看,然后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其实就是打个分数),最后选出上次作业优秀的作品展示一下。
这些内容一节课最多花30分钟,剩下的60分钟开始吹嘘着自己外面的美术工作室里的孩子和家长,而我们就需要在课堂上完成她布置的作业。
两年,4个学期的学习,大多数人凭自己的努力和临摹网上的图片才有所收获。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这样,也有很负责,我的幼儿体操老师,从台湾来内地发展,上课都是实实在在的传授有价值的知识,说话风趣幽默,从不糊弄我们,我们上课的积极性特别高,到勤率也很好。
这就是现状,补课否认,有真正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也有只关心自身利益的老师。
03
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聊城大学发布了情况进展通报说明。
师不为师,校不为校,何以称之为学校
文章图片
学校回应 学校对这样的情况是否知晓?学校的实习,劳务公司能参与进来吗?学校是否对劳务中介公司进行资质审查?有没有对学生进行强制实习?有没有一个学生意见收集机制?
等等这些问题,不知道学校有没有思考过?还是每次等舆论发酵过后,学校才慢悠悠地回复,要进行调察,处理,保障学生的利益。
最可悲的莫过于现实中,我们的诉求得不到回应,在网络上却得到重视。不禁要思考这难道是时代的进步吗?
企业更是在这件事中扮演着更“有趣”的角色,不去思考如何确保劳工的权益,通过不断招工,来弥补人员的流动,只要是人都能上,吃着“人血馒头”还觉得没有把工人的剩余价值压榨完。
从学生接受采访说的“我们走的时候刚去了一批呢,泰山某学院,河南的高职呢,一批一批的。”中能得知,被“实习”过来的学生远远不止聊城大学一所。
原来这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可是这个现象正常吗?或许不得不深思,老师,学校,企业三者到底在这样的利益线条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如果师不为师,校不为校,何以称之为学校,学校不应该成为满足各方利益的场所,而应该成为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
如果企业只是一味地抱着“中国有的是人”这样的态度对待工人,或许这样的企业终将会走向灭亡。
-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