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金融机构如何实现“极致数字化”,这里有7点行动指南( 三 )


金融企业的IT架构也必须要顺应趋势,向开放灵活、随需应变的方向发展 。范斌认为,金融企业的IT架构应从组件化着手,建立开放多维的企业整体架构,打造灵活通用的IT组件和稳定可靠的技术平台,提升IT总体能力,以支持业务的转型 。

  •  利用“关注点分离”的思想设计现代化的企业级架构,在交互层建设开放的生态互联能力和无缝客户体验能力,在中后台建设灵活的组件组装能力、弹性的多云部署能力和全面的安全管控能力 。
  • 打造灵活通用的IT组件,将金融机构对外提供的业务能力(如客户营销、存款、风险管理等)抽象为业务组件,进而将对应的IT能力落地为通用、微服务化的IT组件,形成标准化的“零部件”,使金融机构可以像拼搭乐高积木一样将产品、定价、核算等基础能力灵活地组装成业务流程,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响应速度 。
  • 打造安全可靠,随需扩展的技术平台,作为稳定的IT系统“底座” 。技术平台可以为IT组件提供通用的技术和安全服务,降低成本,并支持云原生应用 。另一方面,也支持IT组件以微服务的形态快速部署,灵活扩展,应对外部生态环境的快速变化 。
3. 开启以客户运营、价值运营并重的“运营3.0”时代
运营是银行业务经营的基础框架,广义的运营涵盖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操作处理活动,同时服务于银行的所有部门,运营的目标是为了“更好的连接产品和用户”,一个良好的运营体系,不仅可以控风险、降成本,而且可以提升客户体验,提升银行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敏捷性 。
银行运营转型已经完成了从以“数据集中”为驱动的“运营1.0”,通过全行数据集中及“一本账”的账务体系重塑,到向以“业务集中”为特征的“运营2.0”时代 。在外部环境变化、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共同驱动下,对运营提出了更高层次需求,将逐步引入“价值”元素,迈入以客户运营、价值运营并重的“运营3.0”时代 。
未来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运营思维是以用户运营出发,结合内容运营、活动运营进行落地,而这与银行传统渠道运营理念和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思路 。我们称之为企业运营,如何实现运营阶段的跨越,是众多银行关注的话题,尤其在经济持续下行的今天,运营转型更加突显出重要性,在这方面运营中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抓手 。
运营中台不是一个技术课题,而是涉及组织管理、业务流程的整体方案,运营中台作为大运营转型的基石,它从流程角度出发,沉淀各种交付能力,提升全行交付水平,具体表现在:通过对客户触点的编排,实现客户旅程的数字化;通过流程优化沉淀可复用的共享服务能力,在流程编排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业务敏捷及流程透明;基于工厂模式的排期、监控调度、质量管理机制下,确保在最大效能情况下满足共享服务的SLA要求;各种数据埋点及体系化的指标设计与分析,提供精细化的运营管理能力,确保银行运营的高效运作 。
4. 基于云的新型业务方式 
在传统架构中,交易流程是条“单行道”,绝大部分数据流到数仓和管理系统后就此沉淀 。而如果通过云原生架构和容器化模式及时打造新型服务,就如同架设了IT架构的“立交桥”,借助在混合多云环境中部署的现代化应用,就可以彻底转变业务模式,实现数字化、敏捷性和智能化 。
范斌认为,为了支持多样化的创新场景,金融企业的应用架构应由原本的单维架构向多维架构演进:交互型系统具有丰富的“触角”,可以提升客户交互体验并全面嵌入用户情境;记录型系统是传统业务处理系统,是企业的“心脏”,不断提升系统连续可用性以及流程和交易处理能力;洞察型系统是数字化银行的“大脑”,同时处理来自内外的不同类型数据并实时提供洞察 。再配上集成类系统作为企业内外的“神经中枢”,对内集成其他系统,对外打造API生态环境,便构成了新型的多维架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