摈弃完美主义,选择最优主义人生观

随着冬季到来,我又恢复了久违的早起跑步上班的习惯。自从2017年鸡年春节后坚持早起跑步上班以来,我已经大半年没怎么跑过步了。


鸡年春节时,看着朋友圈老同学晒的自己全国各地到处参加马拉松,每次都能完赛,而且成绩喜人,我内心真是羡慕嫉妒恨五味杂陈。2017年春节后,我就暗下决心向老同学学习,每天坚持跑步上下班,既锻炼身体又锤炼意志,还节省了坐公交的钱,一举多得多好啊。


由于公司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从家到公司刚好十公里,早起跑步上班大概需要一个多小时,下午下班后我健步走回家,走得飞快也得将近两小时。连着几天跑步健走,新鲜感很快消失,再加上长久不锻炼突然这么剧烈运动,身体很快吃不消,腿疼、脚踝骨剧痛,刚好鸡年春节后不久老天开始下连阴雨,于是我只能选择休息。等我再想起来坚持跑步梦想时,时间已转眼到了2017年夏季。


夏季的早晨空气清新、气温凉爽宜人,倒是很适宜跑步上班。这次我依然命令自己每天必须坚持全程跑步上班,下班再走回家,要么不跑要跑就要坚持全程,绝对的完美主义。没想到仅仅跑了一周多,右脚踝又开始剧痛,连平时走路都一瘸一拐,只能选择再次休息。这一休息又是两三个月,直到过完国庆节,我又想着上下班跑步锻炼了。




这次我充分吸取了前两次的经验教训,每天早起只跑半个小时左右,从家里出发一直跑步过汉江桥,然后就坐公交上班;下午下班依然选择坐车回家,晚饭后再健走一个小时。每天坚持,反而感觉心情很轻松、身体很放松,如此循序渐进,锻炼效果也好,身体好、精神好,平时工作起来也格外有劲。


完美主义的特征1:主观极端追求尽善尽美


从跑步这件小事,我意识到了自己平时生活、工作方面力求完美主义的心理恶习。很多人可能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凡事力求尽善尽美的好品质,这样的人肯定能干出非凡成绩,个人也会因为完美主义的性格特质或生活风格、工作作风等而不断成长进步,事实上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多年来我一直自觉不自觉地在个人生活、尤其是工作方面力求完美,但不管是自我内心还是客观现实,都是时刻动态变化的,过度追求完美非但常常不能如愿以偿,还把自己搞的疲惫不堪,工作成效差、生活质量差。


比如我总想着每天跑步、健走上下班,来回路途这就是20公里,每周五天就是100公里,一年就能积累5000公里的跑步距离。在完美主义的迷梦中,过不了多长时间自己俨然就会成为跑步王者,像老同学那样可以进军马拉松比赛啦。可实际上我根本没考虑到自身身体条件、情绪变化,没考虑到天气、路况、甚至是跑步鞋等外部客观环境支撑,仿佛一切只要我想就能心想事成。而一旦因为受伤或天气不能坚持跑步,我又“破罐破摔”,放弃得特别快,同时放弃得特别彻底。


我内心潜藏的观念就是,要么每天坚持跑20公里,要么就别跑。这种主观极端追求尽善尽美的想法正是完美主义的核心特点之一;我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应该根据内外在现实动态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跑步策略。比如今天起晚了,十几分钟后公交车就来了,那就跑十几分钟也好;比如昨天下雨,那就暂时坐车上班,等天气好转再坚持跑步,这样每天根据实际状况循序渐进,才能轻松坚持跑下去,也才能真正获得自我期望的锻炼成效。


除了跑步,我在日常生活、工作方面也曾深受完美主义的折磨。比如晚上睡觉休息,可能因为平时工作紧张,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患有严重的焦虑失眠症,入睡困难,每天凌晨惊醒后就很难再睡着。于是晚上休息不好,白天上班头昏脑涨,工作成效很差。好不容易捱到下班,我想的是立刻回家睡觉,把晚上很自然的睡眠搞得像重大任务一样庄重,带着这样严肃的心情自然很难睡着,越累越想早睡,越强迫自己早睡越反而睡不早,越睡不着第二天越没精神工作,越没精力工作越极度重视、极度渴望晚上睡个好觉。如此恶性循环,在平常人看来自然而然的睡眠而在我眼里,却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先生写的一句话,“不要强迫自己入睡自然就会睡着。”从科学上来说,人的睡眠是由植物神经系统调控的,根本就不受意识控制,因此越是用力想要睡着反而越会失眠到天亮。而现在尽管我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每晚能够较为轻松入睡,但并不代表我认为自己睡眠质量好。由于完美主义的心理恶习,每天早起我都会回忆前一晚哪里没睡好,怎样才能睡得更好、睡得更完美更放松更舒服。


我之所以如此看重睡眠,只因为我感觉唯有前一晚睡得足够好,足够养精蓄锐,第二天才能以百分百的充沛精力投入工作,这样干起工作来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既高质又高效做出成绩。可惜截止目前我自我感觉前一晚睡了个大好觉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一旦感觉前一晚没睡好,我的心情便很沉重,面对工作首先就自我暗示自己缺乏精力储备方面的自信,于是时常就以晚上休息不好为由而在内心消极懈怠面对工作。


完美主义特征2:任凭情绪主宰而在尽善尽美和破罐破摔的心理状态之间大幅摇摆


如果偶尔有一晚睡好了,第二天我的工作热情又高到爆炸,仿佛自己不可一世能干出天大的成绩,自己的人生正完美地处在自我掌控之中,只要如此坚持下去,自己一定会干出非凡成就的;而这种乐观心态往往会随着接下来一晚不够理想的睡眠而迅速跌入低谷。这就是我想说的完美主义的第二个关键特质,那就是情绪本位主义,生活任凭情绪主宰而在尽善尽美和破罐破摔的心理状态之间大幅摇摆


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可能都无意识地坚持价值观本位主义,即使面对晚上偶尔失眠、精神不足、情绪不佳,他们也会为了完成自身职责而在白天尽心尽力努力工作,或者尽心尽力照顾家庭、孩子等,充分履行自己的人生责任。


而信奉完美主义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往往是情绪本位主义者,如果一切如己所愿,那么情绪自然高涨,自然会对工作、生活充满120%的热情和动力,恨不得一天就干出天大的成绩来取悦自己。而一旦因睡眠不佳、精神不好、或者面对各种各样未预期、不符合自身期望的生活、工作状况,情绪立刻就变得很糟糕,这时什么工作责任、什么人生理想都变成了狗屁,完美主义者正沉浸在自己消极懈怠的心理泥淖中“破罐破摔”呢,仿佛恨不得现在就跟这不完美的世界一起毁灭。直到第二天情绪好转,又重新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工作充满了斗志,并且极力否定自己之前的作风,觉得自我人生从现在、从此刻开始将永远崭新、永远充满激情、永远奋斗不息;直到有一天自我情绪平衡再次因为内外在环境变化而被打破……就这样,完美主义者陷入了情绪本位导致的亢奋尽善尽美、破罐破摔,亢奋尽善尽美、继续破罐破摔的人生死循环之中而无法摆脱。


以最优主义人生观代替完美主义(包括尽善尽美和破罐破摔两个变体)

以色列积极心理学家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在《幸福超越完美》一书中深刻论证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应该以最优主义代替完美主义,这样才能走上轻松自在、高效高质的人生之路。


完美主义(包括尽善尽美主义、破罐破摔主义两个变体)与最优主义并非有着本质区别,而只是程度差异而已,它们都位于一条名为“人生态度”闭环圆形上的某一点,只不过尽善尽美与破罐破摔主义刚好都位于这条闭环圆形的紧邻位置,它们正是完美主义硬币的正反面,而最优主义距离它们俩的位置则均等。


由此可见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完美主义者的最大问题还不是给那些信奉者带来巨大心理压力,迫使他们无视内外环境动态变化,只信奉自己只要付出巨大时间心血就能把事情干到自认为的完美境地;而是一旦内外部环境动态变化(比如自身精力不足、身体不适,比如外部环境变化、工作条件变化等)不允许自己把事情干到自认为的完美程度时,此时那些完美主义者最可能的反应不是勇于接受现实变化,另想变通之策,而是马上放弃、迅速崩溃,并一路破罐破摔下去;即使有一天他们重整旗鼓,也不会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而只是把之前的事情作为特例在心理上进行屏蔽,并再次以完美主义的心态面对新的动态变化的客观现实,显然等待他们的除了失败,可能还是失败。


而信奉最优主义的人,他们既远离尽善尽美陷阱又远离破罐破摔陷阱,他们尽管也想人生轻松如意、事事力求完美,那在内心深处他们深知这种机会发生的概率实在渺茫。


他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能够立足内外在客观环境动态变化,根据自身现有内外在资源来做出决策、付出努力,从而取得一定程度的成效或成功。当外部环境不支持自身行动时,他们能够勇于面对客观环境变化并及时调整自身策略;当自身内在心态、情绪发生变化时,他们能够在接受、觉察自身情绪变化基础上而不沉溺情绪,更不会由着情绪乱来,而是最大程度按照自身价值观行动,持续行动不但会提高取得工作成功的可能,而且还会间接影响情绪发生积极改变。


最优主义人生观:立足内在外环境、情境动态变化,以价值观为指引,持续行动,接受自然而然的结果


【摈弃完美主义,选择最优主义人生观】一句话,不管是尽善尽美主义、破罐破摔主义还是最优主义,都是人们面对人生的一种心态、一种观念、一种思维模式,它们之间虽然只是程度差别,但量变往往会引发质变。当人们大多数时候能够在接受内在情绪变化、立足客观现实动态变化基础上,按照自身价值观行动,不过分执着于结果时,他们就是最优主义者。而当人们忽视内外在环境动态变化,仅凭一己之力就想把事情干到所谓完美,并且过分执着于自己要想的结果时,那他们就是完美主义者。


因为完美主义者故意忽视或漠视环境动态变化(不想面对现实,或者只愿意面对他们想要的现实,这种心理可能源于对幼年“全能自恋感”童稚心理的潜意识迷恋),他们的主观动机再强、主观力量再强大,缺乏外部环境、外部条件支撑的行动,失败的概率相比最优主义者都会高得多。一旦失败,他们大多数时候往往会忽视环境支撑、情境变化的外部因素,而是一味地进行自我归因,认为只是因为自己努力不够、奋斗不够才失败的;可实际上他们已经努力奋斗到了极限,他们心血付出也已经到了极限,之所以失败只是因为当下环境不允许、情境不支撑而已。而完美主义者这种把失败归咎于自己无能的归因方式,最终只能导致内心深重的“习得性无助感”,并在内心这种深重的无助感、无力感的拉扯下(想着自己怎么这么没用,自己怎么努力也没有用,想着自己怎么努力都会失败),迅速滑入“破罐破摔”的深渊。


我们绝大多数人也许都想要过一个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的人生,但想法归想法,面对现实我们绝对要清醒认识到,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每个人都时时刻刻要活在自我内心和外部客观环境动态变化之中。我们的所有行动要符合自我内心变化规律、要符合外部环境支撑状况,在此基础上付出努力心血,甚至还要加上一点点的运气,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而并不是说只要我想、只要我一根筋地努力奋斗、只要我付出全部心血汗水,不管不顾内外在环境动态变化,就绝对会成功一样,这样的成功概率非常小,失败的概率反而非常大。即使偶然间成功了,这种成功模式也是不可持续的,也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的(自我努力刚好与外部环境契合,但自己却始终认为是自己牛逼,忽视环境、情境支撑因素),也是懵懂无知的所谓成功。


伟大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美好的生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自我内在心理及外部客观环境的重重限制,勇于接受现实、接纳自我、承担自我人生责任、付出不懈努力、同时不执著于结果,注重生命过程的各种体验和收获,就会拥有轻松美好的生活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