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秋节,通常被称为“鬼节”,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也被称为七月半和七月观 。中秋节的名字来自道教,佛教称之为玉兰盆节 。虽然带有浓厚的道教和佛教色彩,但中元节的原始源头却有着深刻的儒家印记 。
自古就有“秋味”,佛教带来了“玉兰盆节”
文化考古学家宋认为,关于中国元宵节起源的传说更可信,因为它起源于一个祭祖的节日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和道教的渗透,最终形成了中国元朝和玉兰盆地的节日形式 。而祖先崇拜又与“秋味”息息相关 。
“国之大事在于祭祀和荣誉”,祖先崇拜是儒家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传统 。农历七月七日,庄稼成熟的时候,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祭祖的传统 。西汉董仲舒《春秋范路》记载“古人四岁祭...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热气腾腾...而在七月,他们尝到了小米和小米” 。古人在春夏秋冬祭祀祖先 。七月,他们供奉新收获的水果、蔬菜、小米等谷物,称之为“秋尝”,又称“荐新”、“尝新”,即让祖先在秋天品尝新事物 。祖先崇拜和对祖先崇拜的“秋味”所代表的宗法伦理成为儒家“孝”的核心内容 。
在“秋尝”仪式上,邻近的村民会聚在一起品尝丰收的果实,迎接秋收 。这个节日有集家、祭祖、凝聚亲情的功能 。但当时“秋味”祭祖的时间不一定是7月15日,后来因为佛道的介入,固定在这一天 。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仍坚持其原有的无王无父母无父的教义,不受伦理道德的约束 。它与强调亲属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儒家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并极大地影响了佛教的传播 。后来,佛教入乡随俗,以玉兰喷会的形式与“秋尝”的传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佛教孝道节日——玉兰喷会 。
“玉兰盆”一词来源于汉代传世的佛教经典《玉兰盆经》,意为“解除倒挂”,即解救人的灵魂于危难之中 。《玉兰盆景》讲的是佛祖弟子目连想把母亲从邪灵手中救出来的故事 。佛祖告诉目连,你母亲罪孽深重,单靠你一个人是救不了的 。你需要在7月15日设置一个玉兰盆景,用百果饮食供养十个和尚 。只有通过他们的共同努力,你才能救你的母亲 。慕莲按照佛祖的指示,成功救回母亲,然后推己及人,向佛祖建议,凡是想尽孝的僧人和世俗弟子,都可以在7月15日到玉兰盆献祭,以赎取今世乃至第七代的父母,于是形成了7月15日的玉兰盆节 。
根据学者张弓等人的研究,早在晋代,玉兰节就流行于西北和东南地区的一些寺院 。北朝颜氏家训颜之推载“若报恩,霜降露,有时斋戒,七月半,我为你望”,告诉儿孙可以借助玉兰盆节报答父母恩情,表孝心 。
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南朝梁武帝在同泰寺“设玉兰盆斋”,然后“每逢七月十五,普思送盆供养,每日以车送之,继以木莲等 。” 。据这一时期写的《荆楚年谱》记载,“(七月十五日)僧尼俗,已知营盆有七叶功德供殿.....他们得到鲜花、歌曲、鼓、水果和食物” 。当时人们“广以花饰,甚至以木刻竹,以蜡刻,以饰刻,以花、叶塑” 。
过玉兰节还是过中元节,在魏晋南北朝是个问题 。
很快,道教也将七月十五纳入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为其注入了“中元节”的含义 。在道教的信仰世界中,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元素是天、地、水“三要素” 。形成道教信仰的神是天官、地官、水官这“三官”,分别掌管祈福、赦罪、赎罪 。他们的生日分别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也就是“三伏天” 。上元地方官天佑民,中元赦罪,下元水官缓厄 。道教经典《杜宣大祭经》中甚至有地方官在七月十五点灯烧香,收花果,供养道士讲学,讲赎邪,与《玉兰经》十分相似 。根据张弓先生的考证,杜宣大景贤应该是受了《玉兰笔经》的影响 。
据《实录》记载:“七月初一,地方官降,以定人间善恶 。于是道士日夜念经,饥饿的犯人也得到了救济” 。已经逝去的祖先会在元月中旬回到人间探望后代,其他鬼魂也会出来捣乱 。中秋节被称为“鬼节”,由此而来 。为了避免意外,人们要在中秋节祭祖、烧纸钱,既表达了孝心,也给孤魂野鬼一些安慰,换取人间的安宁 。道教信仰由地方官赦罪演变为中元节祭祖孝节习俗,与佛教信仰相抗衡 。
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都极力向七月十五这一节日渗透,但佛教的影响更大,玉厚斗博客的兰盆节已经过了中元节 。在唐力,道教是国教,中元节可以和玉兰盆节相提并论 。唐朝官员在中秋节可以休息一至三天,玄宗下令官员在中秋节当天去道观念经和斋戒 。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七月,望日头,内道场建兰碗,金玉装饰,耗资百万.....以花为灵感,以路为迎宾,以老为伴” 。王建的《目送中元节来,金线绣本色》和李商隐的《绛节飘至宫,中元节拜归清》是当时中元节的写照 。
但在当时的民间信仰中,玉兰节仍然超越了皇室支持的中元节 。据日本唐僧任原《入唐求法记》记载,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七月十五日,长安城内各寺供养,寺内供花、蜡饼、假果树等,都很精彩 。在佛前摆供品是家常便饭,全城人去庙里参观也是一件盛事 。"
以“灭佛”闻名的唐武宗,为了抬高道教的地位,“下令将所有寺庙、宫观供养的颂歌等移至兴堂寺,供奉佛祖”,又下令将所有寺庙的锅、用品移至道观兴堂寺,“十五日,皇帝驾吉观,召百姓见之”武宗不仅亲自参观道观,还强迫民众加入其中 。人们骂“佛若被取去祭鬼神,谁来看”,又自“怪民不来,庙被取去供品,甚悲” 。
从北宋开始,中元节取代了玉兰盆节,从皇宫走向街头 。
到了北宋时期,由于皇室对道教的尊崇,加上“玉兰盆”这个名字是从梵文音译过来的,显得别扭而晦涩,“中原”具有鲜明的中国地方季节特色 。于是元节取代玉兰盆节,成为七月十五日的节日名称,以“六宫元节最重,庭院焚香念道经” 。
北宋时期,随着城市商业的繁荣,中元节从帝王宫观走向民间大街小巷,祭祀对象从僧侣神仙回归祖先,宗教色彩逐渐淡化 。据北宋末年《东京梦华录》记载,中元节前几天,“市集卖陪葬靴、帽、金犀假带、彩衣”,人们在市集上购买纸质的鞋帽、衣服、纸钱 。
“秋味”的仪式也恢复了 。在中秋节的前一天,人们准备了印楝叶、大麻籽、鸡冠花等 。,“去告诉秋成的祖先” 。在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会在餐桌上摆放煮米饭、清淡的蔬菜、花糕、木薯、木薯粉等素食,以此来邀请祖先“品尝秋天”并取得成功 。家家“城外有新坟者,即去祭扫”,将竹子做成碗兰之状,在里面烧纸衣、钱以供祭祀 。朝廷还举行公祭大会,祭祀战死在前线的将士 。
到了晚上,祭祀仪式基本结束,人们涌向勾栏洼寺逛夜市,在台前看话剧《目连救母》 。“潘楼并州东西瓦子如七夕,闹的地方也卖瓜果蔬菜,花果等 。”,街上的食物很拥挤,就像中国情人节一样热闹 。据南宋《梁璐梦》记载,政府还在河边放了一万盏莲花灯,以“赏江海鬼神” 。
中秋节当天,虽然已经入秋,但在一些秋老虎如火如荼的年份,天气依然炎热 。南宋杨万里曾感叹“今为中秋,天还早”,以至于“小花园感冒后依旧热” 。为了避暑,他只有“烧香坐读唐诗” 。
明清的节日气氛,通过赏山和燃放河灯,更加世俗化 。
明清时期,中元节的习俗基本上没有超出宋人的范围,只是节日气氛更加世俗,民众对娱乐更感兴趣 。明朝万历年间,文人冯多次记述他在中秋节到西湖游玩,欣赏湖光山色,有时晚上还留在湖中观看“夜月美景” 。
明末张岱的《七月半西湖》描绘了中秋节杭州人夜游西湖的盛况 。全文都是厚人薄鬼 。开头就说“西湖七月半没什么可看的,只能看到七月半的人” 。那一夜,张岱和他的朋友们“划着船,在十里荷花间酣睡,做着美梦”,充满情趣的世俗情怀跃然纸上 。
据清代乾隆年间所撰《景帝纪声》记载:“中元节扫,尤以清明节为甚 。绿树茂密,绿草茂盛,蝉鸣鸟鸣,助人游” 。河灯会是盛况空之前,“十三日至十五日,河灯会令小内监持荷叶在其中燃烛,列数千于河两岸 。有成千上万个玻璃制成的莲花灯笼,它们随着波浪上下浮动...所有中学的孩子,晚上也是手捧长柄荷叶,里面点着蜡烛,绿光如野火般闪耀 。百余香余烬绑青蒿,燃为星灯 。雕瓜皮拔莲花都可以当灯,各有各的品质 。团聚在一起,徜徉在天街的月坛灯下,著名的元宵节,更是尽我所能” 。清人甚至有“秋水绕城满,今夜元似元”的说法 。
中秋节记住的不仅仅是祖先,还有半路分手去上坟的亡妻 。元中期,那兴德想起了不久于人世的爱妻陆氏,悲痛万分 。“手书香案金字经,惟愿来生结”,他亲手抄写佛经,祈求佛祖让他和陆释来生再结一次婚,再续前缘 。但是,一遍又一遍的抄佛经,爱妻也不能让你起死回生 。纳兰,“欲知深受伤害,可诉邱晴”,却无人可诉 。只有洪都博客去池塘为他心爱的妻子点亮一盏小荷灯 。“无论西风如何,一池平,何时莲花灯” 。
【中元节发生的真实恐怖事件 鬼节是什么意思】(作者吴鹏,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
推荐阅读
- 三洋录音笔怎么用 三洋录音笔的使用方法
- win10开启颜色滤镜功能的操作方法 WIN10开启颜色滤镜功能的操作方法
- 发电厂设备接地的详细方法 变压器接地
- 提前3个小时可以办托运吗
- word粘贴选项只有保留文本格式 word2010使用仅保留文本选项粘贴文本的简单教程
- 不敢奢求的意思 奢求是什么意思
-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都有哪些
- word2010中使用Insert粘贴键的操作内容
- 汽车减震器怎么保养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