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能力是获取新知识能力的硬核 , 是看问题的视角和方式 。这就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中的一种自觉行为 。语文教师要善于训练学生的思维 , 帮助学生建立语文思维 , 拓展语文学习的思路和方法 , 让学生爱上语文 。
【怎样教语文课 如何上好语文课】————————————————
教师是否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是语文教学中思维内容的前提 。要想上一堂有思维内容的语文课 , 就要从提高教师培养学生思维的意识入手 。教师无论是如何解读和处理教材文本 , 设计课堂教案 , 还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 , 都要有强烈的训练学生思维的意识 。
上有思考内容的语文课 , 是我多年来深入思考和实践的教改方向 。语文教学有了思考的内容 ,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才会变得积极主动 , 教学才能更加敏捷有效 。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版)》提出了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为语文四大核心素质之一 ,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不言而喻 。在教学中 , 教师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 , 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同化或适应 , 即把新的知识和技能内化到原有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中或者把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拉入新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中 。但无论是同化还是适应 , 都离不开思维的参与 。
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的不是他的知识 , 而是他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 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 。而思维能力恰恰是获取新知识能力的硬核 , 看问题的视角和方式 。思维的强弱会直接影响一个人能否成为更好的人 。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 。
语文教学太追求审美了 。当我们走进语文课堂 , 尤其是相对优秀的语文课堂 , 可以发现 , 教师在课堂上过于追求教学设计和语言表达的唯美 。老师总想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口才 。上课时 , 老师的语言表达或排比 , 或反问 , 或重复 。老师忘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 老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中的“色”不应该来自老师 , 而应该来自学生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预设 , 不应该是精心设计自己想说的每一句话 , 而应该是思考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学习可能产生的结果 , 以及如何运用策略进行引导、启发和启发 。在教学中 , 有的老师口若悬河 , 但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被动的、消极的 。老师尽了最大努力 , 但是失败了 。
语文教学太追求正确了 。相对于数学等学科 , 语文教学不太追求正确答案 。而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总是早早的为每道题设置标准答案 , 这也是很多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课堂看似有思维训练 , 但这种思维训练缺乏广度和深度 。在中国老师的课堂上 , 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只是一种形式 , 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目的 , 不管结果如何 。在教《花铃》时 , 一位老师让学生大声朗读第一段自然短文 , 找出能概括这段短文大意的句子 。同学们说是第一句“鲜花盛开 , 竞相开放 , 芬芳迷人” 。老师的问题:是第一句吗?有不同的答案吗?另一个同学说是第二句“如果我们注意一下 , 就会发现一天内不同花的开放时间是不一样的” 。老师的问题:为什么说这句话?学生们正在谈论它 。看到这里 , 老师告诉学生:是因为这一段后面的内容讲的是一天内不同花的开放时间不一样 , 所以是第二句 。乍一看 , 这个教学环节有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 但这种思维训练是表面的 。这样的课堂 , 学生永远体会不到高阶思维带来的巅峰体验 。
我在教这门课的时候遇到过类似的现象 。我让学生大声朗读第一段 , 找出能概括这段大意的句子 。有的同学说是第一句 , 有的同学说是第二句 。面对这种现象 , 我及时引导:既然有两种不同的答案 , 请默读一遍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 看完后思考:认为是第一句 , 从这一段找出原因;觉得是第二句 , 从这段话里找出原因 。这一刻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最好机会 。同学们读了这段话 , 依次介绍了牵牛花、玫瑰、睡莲的开放时间 。因此 , 学生们不仅找到了充分的依据 , 而且阅读了这段文字的具体内容 , 进一步感受到了作者语言表达的规律和特点 。
语文教学过于追求模式 。虽然多年来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 , 但在实际教学中 , 语文老师从未停止过对模式的痴迷 。学习诗歌一定是以下几个步骤:解决诗歌问题 , 认识诗人 , 体悟诗歌 , 表达诗歌 。学习一部小说必须围绕情节、环境、人物展开 。且不说任何课文的教学都要走四个步骤:导入新课、整体感悟、重点感悟、总结升华 。有的时候 , 到了高三 , 不用老师说 , 学生已经能猜到老师接下来要做什么了 。这样的班级没有神秘感 , 没有个性 。学生怎么会喜欢呢?
那么 , 如何让语文课真正有思考内容呢?如何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我认为 , 语文教学有思考的内容 , 不能只从形式或手段上思考和实践 。要立足于学生的学 , 构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语文课程 。教师心中有课 , 心中有学 , 心中有人 , 才能让每一堂语文课都充满思考内容 。
老师心里有课 。一般一个老师备课需要一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 但是一个真正有课的老师需要一辈子的时间来准备 。花一生时间备课的老师 , 往往只需要一两个小时或者半天的时间 , 就可以准备好一个具体的课文教学章节 。我在教《母爱》的时候 , 备课用了不到两个小时 。第一遍阅读课文后 , 设计第一个具体的学习要求:请自由完整地阅读课文 , 读完后“告诉我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第二遍阅读文本后 , 基于单元人文主题“一只产犊的爱”和阅读元素“体验作者所描述的场景和细节中所蕴含的感情” , 根据文本表达的特点 , 即作者梁通过对其母亲的容貌和语言等细节的描述 , 表达了深厚的感情 。然后 , 设计课堂教学的第二个具体学习要求:默读课文 , 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描述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 , 读完后在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
其实我看过 , 思考过 , 积累过这门课相关的可以做教材或者不可以做教材的相关资料 。比如梁的生平和家世 , 我读过并深刻记得 , 梁的父母都是文盲 , 父亲是崇尚体力的文盲 , 母亲却是崇尚文化的文盲 。希望妈妈的孩子从小爱读书 , 长大后靠文化立足社会 。梁小时候 , 的父亲在西北工作了多年 。他是在母亲的影响和教育下长大的 。这些关于梁的资料 , 我是在阅读《梁文集》时知道的 。教《母爱》的时候 , 有一部分教学过程印象深刻 。当我让学生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时 , 教学计划中预设了这个环节 。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 , 引导学生进行概括能力训练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 。在课堂上 ,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几乎就像复述课文内容一样 。于是我对学生们说:刚才听你们说了很多 , 老师认可了两个主要的人物 , 两个主要的东西 。我在黑板上随意写了“我 , 妈妈” , “书 , 钱” , 然后对刚刚总结的同学说:试着总结一下这件事的两个主要人物 , 两件主要事情 。学生说 , 我想买那本书 , 所以我向妈妈要钱 。我妈给了我钱 , 我拿了 , 给我妈买了一罐水果罐头 。我妈骂完我之后 , 给了我钱 。我用妈妈给的钱买了我想要的书 。这显然是老师进行的一次有效的思维训练 。
教师只有心中有课 , 才能在生命的每一天里阅读、思考、设计课堂、倾听学生的表达 , 为学生的学习构建最佳的学习支持 , 从而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
老师心里有学问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 。作为教师 , 要不断研究学习的规律 , 深刻理解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如何展开的 , 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 如何克服 。《看得见的学习》这本书里说 , 在教学中 , 教师要时刻思考学习的概念 , 努力让教学沿着学习的路径慢慢展开 , 让学习在学生面前眼前一亮 。教《不能倒的老房子》这一课 , 可能是因为这个单元的语言元素是学习预测 , 所以很多老师总是带着学生边读边做预测 , 试图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预测 , 如何做预测 。仔细想想 , 问题就出来了 。这是一篇课文 。所有的单词都已经在课本上写的很清楚了 。学生早在上课前就接触过这篇课文 , 课文背后的内容一目了然 。怎么预测?完全是为了预测而预测 , 完全是伪学 。真正有心学习的老师会正视这种真实的学习情境 , 换一个角度 , 让学生借助文本中的辅助系统 , 猜测泡泡中的学习伙伴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预测 , 还原他预测的心理过程 , 从而找到预测的路径 。然后在结尾充分利用课文已经改变原文的资源 , 告诉学生原文的结尾不是这样的 。让学生猜测原文中的老房子最后是否倒了 , 故事是如何结束的 。让学生练习之前学过的预测策略 , 感受预测带来的阅读乐趣 , 学会预测 , 爱上预测 。只有当教师时刻想着学习的本来面目 , 时刻记住学习的规律 , 不要为了追求想法而追求想法 , 为了流动而阉割过程 , 让位于教与建 , 让位于学 , 学生自然会调动自己的思维去呼应教师的行为 , 课堂也会回归到思考和学习的朴素本质 。
老师心里都是人 。语文老师要知道 , 只有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心 , 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角 。要想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有一个思考的内容 , 老师心里总要有人 。老师心中有民 , 强调要有实际“立”的人 。虽然他们是学生 , 但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
老师心里有个人 , 摒弃老师的课堂霸权是关键 。老师的霸道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很被动 , 更别说给他们思考的时间 , 空和探索的机会 。在讲授四季之美时 , 曾有老师这样设计:请用爱的心情读(都在一起) , 请用赞美的心情读(都在一起) 。这样的教学设计 , 学生的思维是训练不出来的 , 因为老师根本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 。学生必须按照老师告诉他们的去读 。这是典型的老师“霸道” 。我在教《四季之美》的时候 , 让一个学生读题目 。学生带着巨大的感情阅读 。我问:你为什么带着这样的心情看这个题目?学生的回答是“我看了这个题目 , 仿佛看到了春天花开 , 夏天有树 , 秋天有果 , 冬天有银” 。学生:是的 。当你看题目的时候 , 想象与单词相关的图片 , 自然会有感受 。我让另一个学生读题目 。同学们读得马马虎虎 , 我继续问:你为什么这样读?这位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在我读课文之前 , 我暂时不想读出对题目的任何感受 , 我只是认为我能正确流利地读出来 。我也很确定:很多时候 , 很难从文的标题来确定读什么样的感受 。当你读完课文后 , 相信你会对如何阅读题目有更准确的把握 。我同意你的想法 。试想 , 有多少学生在不真正读课文的时候 , 或者读课文的时候 , 直奔“有感觉” , 往往表现出“走调” 。尊重学生的理解、思考和表达 , 不强迫、不霸道 , 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
只有语文教学有了思考的内容 , 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有了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内容 , 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语文教学 。
(作者单位为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师发展中心)
《中国教师报》2021年6月16日第4版
作者:王志星
推荐阅读
- 52种新颖的促销方式 促销是什么意思
- 骨折后多久可以泡澡 骨折多久可以洗澡
- 3dmax版本号21000是哪个版本 3dmax哪个版本
- 煎饼韭菜的家常做法 怎么做家常煎饼韭菜
- 撩男生土味情话 撩男生的土味情话怎么写
- 国内验血1000元查男女 为什么老是怀女孩
- 高通骁龙730g 高通为什么罚
- 没拿到房产证怎么查房产证号 房产证号是哪个
- 经常连的wifi突然连不上 wifi为什么用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