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是非,心理明暗

关系是非,心理明暗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pixabay 人吃五谷杂粮,即使身强力壮如铁金刚,也免不了偶尔头疼脑热。身体生病了,我们注意休养,找点药吃,再麻烦些跑医院找大夫看看,总不至于耽误病情。
可若是心灵生病了呢?
快节奏生活、竞争等种种压力,让大城市里的人不堪重负。有本心理学书曾宣称,所有的现代人,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心理隐疾。
尽管我们的心理咨询行业近些年蓬勃发展,但含蓄内敛的传统文化,以及对心理认知的偏见,使我们中仍有相当多数,聊到心理学的话题时未必坦然,甚至还有几个误区:

聊心理问题的话题上不得台面,容易被人戴有色眼镜看;
心理有疾,等同于精神疾病,离进精神病院不远了;
专业从事心理咨询的人,或者懂心理学的人都会读心术,一眼看穿你所想。
可是人非圣贤,在某个时刻、某个场合,心里的某个角落,总会有暗能量产生。如果不明缘由、不善调适、拼命压抑、羞于寻医问药,严重的时候,便发展为真正的心理疾病,诞生了社会许多的抑郁、狂躁、强迫症候群。
我们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会兴致勃勃的去做各种饮食调理、体育锻炼;心理的健康,因为其隐蔽性,则需要我们更耐心的呵护。
所以我们每个人,可以适当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有意识的锻炼心灵,让它如肌肉一样逐渐强大,最终以成熟的心智,笑对各种风云变幻。
人在世上,难免经历很多心理不舒服的时刻,产生焦虑、愤怒、急躁、嫉恨种种负面情绪。追究痛苦的根源,有一部分是自我期望与现实的落差,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来自于与他人的关系。
原生家庭与婚姻关系 成人步入社会,走入婚姻时,不可避免的带着原生家庭的影子。大人不以为意的举止,对小孩造成隐形的伤害,伴随TA一直长大,影响TA的择业、择偶观。
足够幸运的话,这份伤痛能在成长中自愈。然而多数人、多数时候,这些创伤藏得很深,在一个个类似的情境,对着身边亲近的人爆发出来。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的作者克里斯多福.孟,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知见领袖训练师、心理治疗师和演说家。他对亲密关系的体悟,不仅来自于近三十年的工作个案,也来自于他自身和妻子婚姻中的多次挫折和危机。这些内容,在他的书中都坦诚分享给了读者。
【关系是非,心理明暗】所以说,即使掌握了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该有的矛盾和冲突也不会少。只是会更坦然接受关系出现裂痕的事实,并找到合适的方法修复它。会明白解决一次不能一劳永逸,需要反复的修补和修炼。
亲密关系分析的过程和运用的方法,不仅限于爱情关系,也适用于亲人和友人。
社交网络与关系 我们中国人非常看重关系,专取了个名词叫人脉。我本人是不大喜欢这种说法的,它把很多人际交往,披上了功利或算计的外衣。
有一个数据,一个人最多同时与150左右的朋友或敌人建立关系。因为社交的需要,每个人的微信一天至少增加一到两个新好友,一年就是四百多号人。
大多数时候,人跟微信圈里的绝大多数人是说不上话的。这几百上千的好友关系要维护,一个人精力再旺盛也不可能。所以很多的朋友,顶多只是泛泛之交,即所谓的弱连接。而真正志同道合能聊到一起的朋友,只有那么几位。
说的文绉绉一些,这些人就算是挚友了。就算平时少有联系,一旦聚到一起,一个眼神,几个简单的对话,立马就能热络起来,让人油然而生“这才是知音哪”的感慨。这些朋友,是需要我们放在心上、倾心相待的。
关系的界限 前段时间有本心理学的书很火,书中把中国式家庭和社会的许多问题,归结为大众群体都是未长大的巨婴。坦白说,我看这本《巨婴国》时,一直被两种矛盾的看法撕扯。有时候,会觉得讲的不能再对了;有时又觉得,观点有些狭隘和片面。

当然,既然有认知偏见。那么看这本书,我也就带了自身的偏见。但里面有种观点我特别认同,那便是国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把握不了人与人关系界限的度。
举几个例子,有些人拜托人帮忙,不论与对方亲疏与否,觉得对方帮TA是天经地义,不帮就是小气;有些人聊天知无不言,不论相识多熟,都喜欢掏心窝子;还有春节擅长“哪壶不开提哪壶”问题的各位亲戚,恰恰说明“拿捏不好关系界限”是一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在《岁末盘点-吾收藏之APP和公众号们》里,我介绍过领英有个聪明的关系分度,linkedin构建了全球职场关系网络,那些大家都愿意去连接的人,正好是每天事务繁忙、精力有限的人士。如果每个人都希望以很低的时间成本代价去结交他们,那他们将不胜其扰。
领英此举,看着有些不近人情,实则是给了解和渴望关系界限的人们,提供了一道防火墙,虽然它是收费的。
关系的丧失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和各类人的关系,一直在发生变化。一些关系我们觉得忍无可忍,想要奋力挣脱,但还有一些,却是我们各种不舍,试图拼命挽留的。
身为心理咨询师的好友,推荐过我一本朱迪思?维奥斯特《必要的丧失》。
书里有段金句:
人的成长之路由放弃铺筑而成。终其一生,我们都通过放弃成长着。我们放弃深交挚谊,我们放弃自己曾经珍爱的东西。无论是我们的梦想还是我们所钟情的人,我们都必须面对永远无法实现和无法拥有的现实。
情感的投入会使我们易受丧失之痛。有时,不管我们多么聪明,都必定面临丧失的结局。
这些丧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们普遍存在、无法避免、不可阻挡。同时,这些丧失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失去、离别、放弃会使我们成熟,没有丧失便没有未来。
直白的让人有些接受不了是不是?刚开始看时,有各种不适应:人不可避免的衰老死亡,亲朋好友不可避免的失去,好像过于悲观,哪有疏导和疗愈的作用呢?
这些剖析,说的就是人活世上的必然规律,帮助我们看清人生路每个必经阶段的心理历程。只有清醒的认知,才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关系;而在它失去时,也能更为理性的看待
按照我们工科人的思维逻辑,心理和关系问题的困扰,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解题分三个步骤:第一步,认识和承认问题发生的必然;然后,相信和心理暗示小问题可以自己摆平;最后,找到和运用合适的方法去调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问题不是一次就能解决掉的,而是一生中反复发生。我们需要把它视作正常现象,允许它频繁来挑战我们的神经,让我们的心智在历练中迭代优化。
接受其存在,是改善的第一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