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父母的心理战,孩子被彻底打败

本文摘要:
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

本文是拆解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的第六篇。其它文章请关注作者的《幼儿教育》和《家长的自我修炼》两个文集。
另外,文末有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346字】,请注意查收。
陷入父母的心理战,孩子被彻底打败
文章图片
Peter Essick 摄影作品 / 01 / 和孩子的心理战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碰到这么一种人,乐于助人却在自己遇到问题时从不麻烦别人。这是典型的中国式好人。这种人的心理特征是:他们不喜欢“问心有愧”的感受,企图彻底消除自己的内疚感。而消除的模式可以分成两类:禁欲、助人,禁欲是禁止自己接受别人的付出,而助人则是只付出不接受。
我的一个朋友,就具备这样典型的特征。她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个弟弟,不管什么事儿,她都会努力的去帮助弟弟,为他考虑好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当弟弟刚来北京的时候,她的这种关心更是全方面的,生活中的、感情上的、工作能力培养方面的等等,她这个做姐姐的全都想帮弟弟处理好了且是不计成本的,而自己却从不会向弟弟索取任何帮助,但她却常常批评弟弟不上进、不懂得思考、依赖性太强。
这样的情况持续几年后,弟弟相继买了车子和房子,而姐姐仍然是刚刚来北京时的样子,不光没有车子,一家人还继续过着租房的日子。
姐姐无私的、不计成本的为弟弟付出,就如同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样,差别只是孩子还未完全接受这种模式。
孩子内心还是希望更正常的关系模式,即:你付出,我欣然接受;于是我给予更多,你也能欣然接受,关系在更多的温暖中成长,于是构建出健康的关系模式。
而弟弟对姐姐的付出已欣然接受,毫无内疚可言,在长期的关系中,弟弟已是一个自然的索取者。
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模式,但却常常出现家庭教育中。
辅导孩子写作业,有些家长常常比孩子还要用功、还要投入。然后不可避免就会指责他:你学习怎么那么不用功,你能不能长点心,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儿,你怎么不努力呢?
为什么明明知道,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儿。
但,我们的行为却为什么总是把我们出卖,总是不自觉的将孩子的事儿揽过来,成功的将它们变为自己的事儿。
这背后的逻辑是:妈妈已经努力付出,以后你学习不好了、不出人头地了,可不是我的事儿,就是你自己不努力的问题!
这背后的担忧是: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他们害怕自己孩子的一点点偏离轨道,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就会出现巨大的偏差,就如同射出去的箭一样,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背后的道德是:妈妈是努力的,我是无愧的,因此我就可以指责你。
在关系中,当我们不断的付出却拒绝索取时,我们是否是在夺取道德制高点?因为自己是不断付出的一方,那么不管出现什么问题,自己完全就可以在道德层面先压制你,因此就会出更加理直气壮的指责你。
没有一个人会自然的接受这种不平衡的关系模式,因此孩子自然的会对父母的付出,做出相应的补偿。
我们常常收到很多家长的反馈:我们家孩子总是吵着要报很多班,觉得他很辛苦了,不给他报吧,他还很生气!哭着闹着要报班。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舍弃掉自己爱玩的天性,然后非得要去报各种班,而且还会因为妈妈不给报,表现的非常生气。什么时候人类进化到,从小就爱被约束在一个狭小的环境里,一个固定模式里被灌输各种技能了?
这根本就没有道理!但家长们在表达这样的情景时却很得意。
这样的孩子普遍对应着这样一对父母:他们害怕孩子错过各种学习的敏感期,觉得什么都挺重要;孩子很小时,便热衷于给他报各种班;会因孩子的些许成绩非常高兴,也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各种辛苦。
逐渐的,孩子将满足父母的高兴,作为弥补他们辛苦的筹码,最终孩子用类似“自虐”的方式为父母学着各种课外班,从而抵消掉自己的一部分内疚,最终填补了不正常关系中的平衡。

/ 02 / 内疚的本质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描绘说:“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
简单而言,“付出者”其实在享受这种逻辑:既然我是付出的一方,那么我们的关系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是你的错了。
上面两段话摘自武志红的《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算是我们前面论述的总结。
因此,和孩子的关系模式中,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归孩子,成人的归成人,有交集的就共同商量着来解决。
希望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发现事情的真相,不要单纯的被自己意识层面所蒙蔽。

文末,我们以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拒绝某一种情感的人,势必会拒绝所有的情感。所以,那些从来都是“仁至义尽”的好人,因为他们拒绝了内疚,结果就是,他们也顺带着拒绝了所有的情感。对他们而言,建立一个关系太可怕了。因为,若想深深地建立一个好的亲密关系,必须要深深地付出,也必须要深深地接受。一个关系,就是在相互的付出和接受的循环中不断发展的。假若一个人只付出不接受,那么他就不可能与人建立很深的亲密关系
——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营——
#心理学知识57#
动力13│挑战舒适区:舒适区就是一个人所熟悉的一切,习惯、生活环境、生活状态、思考方式等等,如果一个人的舒适区太小,那么他便会被困在一个狭小的时空里,极端来讲,就成为自闭症患者。我们的舒适区一定会随着年龄、随着我们的体验不断增加而不断的拓展,这是一个人不断成长的必然。在成长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挫折,只有在挫折面前我们才能更好的破除自己的自恋,看到最真实的自我,而这个过程也是自己逐渐变得强大的过程,正如尼采所言:杀不死你的,会让你变得更加强大。
心理学故事:今天不讲故事,引用一段这个专栏里的一段原话:人与人,人与环境,真是互为镜子。不同的相遇,就是不同的镜子,会照出不同的自己。而与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遇时,才能看到不可思议的自己。
【陷入父母的心理战,孩子被彻底打败】——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