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宋襄公

宋襄公的一生可以用“仁义”来概括,但也可以用“死板”来概括,他原则性很强,一辈子都恪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没有丝毫动摇。但是在群雄并起、兵荒马乱的春秋时期,他所固守的原则,却只给自己带来灭亡,也直接导致宋国从此的衰退,沦为大国的附庸。

【春秋五霸之宋襄公】当年宋桓公病重之时,曾主张让兹甫(宋襄公原名)继任,但他却对自己老父亲说,哥哥目夷的仁义德行都比他强,硬要让哥哥去当这个太子。于是在当时宋国的继承人之争上,发生了十分反潮流的一幕,就是所有合法继承人不像别的国家兄弟相残、同室操戈,争的头破血流,反而是都争着不上位,目夷甚至为此事跑到卫国去避风头,生怕自己这个弟弟一意孤行把自己拱上王位。
最后终于还是兹甫当上了宋王,就是后来的宋襄公。
宋襄公上台以后,为了表明之前力荐目夷既不是闹着玩,也不是耍套路,就给了目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利,立为左师,兄弟俩在内部倒真的一直和和睦睦。
齐桓公在世的时候,宋襄公一直很敬仰他的道德情操,像个小迷弟一样,所以只要齐桓公召集人马开会,他总是积极到场。齐国要和楚国开战,他也是不遗余力的发兵支持。所以齐桓公过世之后,宋襄公想效仿偶像,做一个以仁义称霸诸侯,号令群雄的美梦,也在情理之中。于是也开始归拢诸侯,召集盟会。
但是他和齐桓公永远不同。
齐桓公的“德”,在于尊王攘夷、锄强扶弱、宽厚待人,活生生的一个义薄云天、肝胆相照的大哥风范,而且为人机敏行事不拘一格,曾经在争夺王位的残酷斗争中,靠假死力挽狂澜。对待战争也有自己一套理论和兴趣,不是一味主战,也不是一味主和,强势的时候,打的北方山戎部落百年胆寒。可以说恩威并重,服气的诸侯还是很多。
而宋襄公的“德”,在于诚信待人、礼让恭谦,这要是个平头百姓或者内务大臣就没毛病,坏就坏在他是一国之君,不管是与人谈判还是带兵打仗,从来都不多留一个心眼。国君当中冒出这样一个老实人,那只能是一国的悲哀。有一次和楚成王会面,目夷都提醒到耳朵根子底下了,要宋襄公多带些士兵保镖以防不测,他大手一挥说不行,还给目夷上了一课,什么不能出尔反尔、要讲道德仁义,目夷听的头都大了。结果真的在会面的时候,被楚成王不费吹灰之力掳走了。
堂堂一国之君因为自己麻痹大意被绑架了,可谓不幸,但幸运的是楚成王似乎摸清了宋襄公的脾性,没怎么为难他就释放了。但宋襄公就是咽不下这口气,要伺机找楚国报仇。宋楚之战终究还是爆发了,宋国大司马公孙固曾谏言:“敌强我弱,要合理避战。”宋襄公提出一个幼稚理论,仁义诚信也是战斗力,这一战很值得一打。
真到两军相遇的时候,宋国占据了地理优势率先摆开阵势,目夷看着对岸正在忙碌渡河的楚军还是绷不住了,说:“要不我们趁他们还在渡河阻击吧,很有把握赢下这一仗。”宋襄公不愿趁人之危,否了。等楚军都渡过河水,像一团乱麻一样找队形的时候,目夷又看不下去了,说:“要不我们趁他们尚未布阵冲杀过去,也有赢的希望。”宋襄公又不同意。
最后结局可想而知,楚军凭借着人数优势,杀的宋军惨败。宋襄公也因此身受重伤,靠着目夷等人拼死相救,才逃了出来。回国之后因伤势加重,吊了一年性命,还是归了西。
后记:宋襄公之所以,位列春秋五霸,现在看来,并不是因为其政治地位和军事实力真的称得上是霸主的级别,主要还是因为仁义道德也确确实实是值得弘扬的高尚精神,放在现代社会的环境中,身上的闪光点也还是值得肯定和学习,但只可惜宋襄公并没有辩证的看待仁义道德的问题,在近乎无义的战争中,仍然古板的照搬信条,最终给自己的人民和亲人造成了更大的不幸,只能说宋襄公是生不逢时,德不配位。现在想想,也许当年他成功让位给了目夷,也许历史上的宋国,又是另外的一番光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