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比赛成了父母的“照妖镜”|一场比赛成了父母的“照妖镜”|滑步车参赛有感

“滴、滴、滴、嘟!”比赛又开始了。
2019中国儿童滑步车赛事嘉年华,这是幸福吉祥连续第三次参加的赛事,这里聚集了700个孩子,更聚集了700个孩子的家长。这场比赛称得上儿童滑步车业内最大和最专业的比赛,350米长专业级连续起伏而且弯道不断的赛道,大人在上面跑一圈都会气喘吁吁和充满挑战,更别说一群2-5岁+的宝宝们要用自己的极限速度在赛道上拼力压抬和奔跑。
听着比赛的出发音,看着出发板上无比坚定的孩子以及那些拼尽全力奔跑的身影,不知多少次曾经被感动到热泪盈眶,每一个孩子奋力向前的样子都令人无比振奋和尊敬。
“只要孩子踏上出发板,禁止任何人再训斥和指责孩子,无论你是什么理由。因为站上出发板的这一刻,他们就是值得尊敬的车手,无论他们年龄几何。”主持人也是主办方骑二无比的总教头——笨泥,在出发台向所有家长发出提醒,这让我重新认识了那群站在出发板上的小豆包,此刻身为车手的他们强大过任何人。
【一场比赛成了父母的“照妖镜”|一场比赛成了父母的“照妖镜”|滑步车参赛有感】只是总教头只能盯住眼前的父母和孩子,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维护这些小小车手的尊严,却无法看到比赛终点的众生相。
350米赛道的尽头,当孩子用尽全身力气冲向终点,伴随着比赛的结束另一幕大戏上演。
“在那个弯道谁让你减速了,你看看一减速是不是就被超过去了!”一个母亲在终点训斥着还来不及喘口气的孩子,而孩子还未来得及从比赛的兴奋中出来便直接落入郁闷悬崖的深渊,垂头丧气的跟在妈妈身后。
“你为什么不加速,你这样跑太不认真了,你看你跑成什么样?”又是一个母亲将孩子拽到一边,用自己认为的“认真”在评判孩子的“不认真”,不容质疑不容反驳,孩子带着比赛未消的紧张委屈地大哭起来。
当大家都在激情澎湃的为比赛呐喊的时候,在远离终点的一处角落里,一位母亲愤怒的将孩子的头盔和车狠狠的摔倒地上,对着一个拒绝参赛的女宝宝狠狠揍了一顿……
……
一场比赛,不仅可以看到孩子的竞技,也照出了父母养育之心里的无数“妖魔鬼怪”。
当这一幕幕众生相不容分说的挤进视野,我开始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让孩子骑车?
问题貌似很好回答:“因为孩子喜欢,同时可以让孩子强身健体并成为他的兴趣爱好之一。”
又一个问题爬上心头:“为什么让孩子参加比赛?”
问题的答案复杂起来:
-- 参加了兴趣班,希望孩子有学习成果和进步,参加比赛是最好的证明方式。(心头冒出小闲话:这个理由好像并不成立,如果孩子拿不到成绩怎么办。就算拿到成绩,总有一天在没有成绩的情况下,要孩子如何面对。)
-- 希望孩子感受竞技,体验比赛中的拼搏和坚持。(心头冒出小闲话:这个理由无比坚定。)
-- 让孩子看到认真和努力就会有所进步。(心头冒出小闲话:庆幸孩子真的有所进步,否则这一点也未必成立。谁又能保证努力了,在比赛中就一定会进步呢。)
答案清晰了,骑车和参与比赛的初衷都与结果和名次无关,比赛对于孩子的修行只有:
1 教会孩子理解和体验比赛中的坚持;
2 体验摔倒之后爬起的坚强;
3 体验落后状态下的不放弃;
至于名次,就是一个附属品,顺带手拿个名次最好;拿不到名次,让孩子如何正确面对现实,应该是父母修炼之所在。
终点那些愤怒至极的家长,一个个垂头丧气的孩子,父母应该没打算修炼自己,而是用尽全力在修理孩子。
曾看到一句话:如果上“兴趣班”或练习一种技能,到最后无法让这个“兴趣”或“技能”帮助我们解压或医治灵魂,而只是让人“获奖”或“登台”,那么等到奖状腐烂了,舞台的灯光消失了,我们的灵魂里还剩下什么……
激情比才智更重要,因为激情不仅能给人动力,还能医治人的心灵。
对于任何一个兴趣,皆应来自孩子内在的激情和动力,如何调动和保护这份激情才应该是父母全力以赴的事情,但往往这件事难度太大,需要动的心思太多,父母自动放弃如此高挑战的难题,转而用权威、诱惑去拿孩子下手,毕竟逼那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比动脑子来的简单的多。
当我们把眼光放远,看到孩子长达几十年的一生,6岁便是比赛生涯尽头的平衡车比赛,他的名次真的有什么意义吗?
曾听到一位家长说:“我让孩子参加比赛是有深意的,通过比赛获得名次和比赛的成功,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提高自身价值感。”
乍一听道理十足,再细想好像有些不对劲。
如果孩子自身的价值感来自于名次来自于比赛成功这些外在条件,谁能保证在未来的长长一生中,这样的时刻会经常到来呢?父母是否曾担心把名次概念为孩子灌输太多,当那么小的孩子还无法判断名次蕴含的真正含义。最后成为奖杯和名次的傀儡:拿到名次,我是好的;没有名次,我是差劲的。
当一件事的快乐来源不是过程而是结果,当父母不到自己内心去“打怪升级”,而把期待交托给那些稚嫩的肩膀去完成,这一刻身为父母的我们要由孩子来托起和安放,那个小小的肩膀需要何其坚强。
为人父母,与其图省事儿修理孩子,不如开动马力修炼自己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