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用朋友圈一个月是怎样的体验()

昨天晚上看了一会朋友圈,然后就匆匆关掉了。在此之前,我一个多月没有浏览朋友圈了。我曾经以为自己无法做到,因为在稍有空暇时,不停地刷朋友圈已经成为了无数中国人的习惯,其中也包括我。
【停用朋友圈一个月是怎样的体验()】朋友圈兼具了社交和信息获取两种功能,有些人侧重社交,有些人侧重信息获取。对社交这件事,我是坚定的“线下主义者”,与朋友深谈细聊,获得的共鸣、快乐远远超过在照片下留一些不痛不痒的评论。所以我一直偏重于把朋友圈当做信息来源,但后来发现朋友圈里“噪声”太多,大事件发生后,到处都是重复的链接,许多人从各个角度解读新闻,但说来说去无非那几种观点。
如果我们的信息来源囿于朋友圈,那么收获的一定是平庸的见识。最近看《十三邀》第一期,罗胖说得很对:这个时代唯一的壁垒是认知。 正确的认知来源于哪里?来自于有新东西、包含深度思考的信息源。少数作者的原创公众号、知乎专栏、Youtube、Medium、Quora、书籍、一些研究报告,它们的价值远超过朋友圈。我们的大脑像是一座炼钢的锅炉,信息是炼钢的原料,认知能力是炼钢的成果,深度思考则是加工过程。那些泛滥的、包含偏见的、未经证实的信息,本质上都是破铜烂铁,你无法指望能通过他们使自己活得更明白、更透彻。
事实上,这些道理我很早就明白,但之前几次想停用朋友圈,不到几天都宣告失败了。后来我开始明白:所有让我们迷恋的事物,必然包含着填补内心苛求的东西。
除了社交与信息获取两个“显性功能”外,朋友圈还从以下方面满足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

  • 参与感。世界变化太快,人人害怕被落下。有了朋友圈,不出门便可知万事,虽然只是动动手指,但感觉自己在评点江山治国理政。
  • 存在感。每个人都需要被认可,被赞同,他人的一个赞,一条评论,都会让我们获得存在感。
  • 优越感。比他人有权,比他人有权,比他人更见过世面······许多人害怕“衣锦夜行”,因此必须让别人清楚明白地看到自己的不同凡响之处。
归根到底,朋友圈并不等同于真实生活。如果只能从朋友圈获得这些,证明你的日常生活不够丰富,不能让人满意,内心也处在无法自足的状态。每个人的认知能力与心理都要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最开始我们与平凡人无异,经过日积月累,我们愈发坚定,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事物,也会醉心于一点一滴的生活。这种成长的感觉无比美妙,你仿佛看到自己,从受风霜雨雪影响的树苗,长成了枝繁叶茂自成风景的大树。
停用朋友圈,其实还有另外一层考虑:我们需要不断地跳出舒适区,去迎接与旧我冲突的观念与行动。一个人的衰老标志,并不是他身体机能的退化,而是他不再接受新事物。若想保持年轻,最好的方式便是告别自我,迎来新生。如果你要问我,在停用朋友圈的时间里,有错过任何事情吗?答案是:丝毫没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