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当呼吸化为空气》有感

读《当呼吸化为空气》有感
文章图片
借用丽姐的图片 文/伶俐candy
《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是3月15日下午收到的,原本是下周的阅读计划,但,我在15号(农历正月二十八,周四)晚上就开始读了,因为,这是一个难眠之夜,不只是我,我的众多亲人也是在同样度过这个艰难的时刻(此处省略...)
我想坦诚分享自己阅读时的情绪,既不是新颖说的“看到简介就已悲痛”,也不是子桢说的“整个世界安静下来”,甚至没有丽姐体会到的“伤感、潸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接受并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
心中有悲痛与感伤,却与这本书无关。年前至今一个多月的时间,发生很多事情,考验着我对于“生与死”这个永恒命题的思考。长辈亲人几进ICU,忍受病痛折磨,如今已离开了我们;好姐妹的父亲经历半年住院救治,在年前仓促走了;朋友的朋友经历前夫自杀,还“带走”了正值花季的女儿;更有正值壮年的朋友,突然查出无法治疗的病,转眼间生命开始倒数...
这一切来自身边亲友的经历,远比一个遥远的书作者患癌去世的事实更让我忧伤。我开始思考:改天换做是我自己的父母,插不插管,谁来决定,如何决定?如果我某日也遇到这样自己知情却无能为力的绝症,我会如何应对?为什么有人想着无故放弃自己的生命,还顺带把孩子的生存权也一并剥夺?...如此种种,最近常在我心里纠缠。
我也没有显得特别平静,我一向都是平静的---我是有经历过不确定病情的。2015年4月父母到东莞小住,陪父母去体检,我也一起做了全身检查。然后,妈妈的甲状腺需要手术,我也查出身体里的不明物。然后开始找做医生的朋友,检查、复查、确定手术...妈妈先做甲状腺切除手术,等妈妈出院半个月后,我也计划入院治疗。我去跑了自己的社保,尝试异地结算(做了坏的打算,想到要花很多钱)。忐忑不安,与医生朋友交流,和手术医生沟通,我还记得我去找主治医生,告诉她说:“术前谈话我需要参加,我想了解可能的风险;活检结果我要亲自看到报告;任何的治疗方案需要经过我本人的认可和同意...”医生笑了,说,你还怕我瞒你?你这小毛病,没事,别胡思乱想。(当然,手术顺利,良性,复查几次都正常,证明当初自己确是想太多。)入院时,带了一本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因其晦涩无趣,平时静不下心读),安静地度过了一周的住院时间。然后,半个月后带着两个孩子,陪父母回了老家,然后,我们一家老小去游西安,登华山---和时间赛跑,陆续实现自己尽量多抽时间带父母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的心愿。
以上是看书前及阅读时自己的心理状态。读到“序幕”,看到作者在开篇中讲起自己在忙碌的工作中感到身体状况的异常,到检查出肺癌的这段经历,令我感受到身为医务工作者的不易,也让我想起一件往事。这件事情也是发生在2015年,我,或者是我妈妈住院期间,医生朋友谈起了“癌”,大概是为了宽我的心,说起某知名医院的ICU主任已患癌去世,而肿瘤科的老大也查出了“恶性”,我当时没心没肺地说“不是吧,这样啊,医生没有健康,治不了自己的病,要病人如何敢进医院啊”,然后又好奇身为医务工作者,为何自己没有比常人的敏锐,“医院那么多仪器,自己可以随时去查查健康状况啊”朋友告诉我,每年的例行体检,其实都是最基础的项目,并没有深入的检查,而身为医生,若看病或检查也是要付费的。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一个医务工作者付出的体力与脑力劳动之巨大,是我当时完全没有认识到的。在此,我为自己的无知、无情向朋友道歉,也向所有的医务人员道歉---如果刚好那位医生朋友也看到这篇文字的话,希望能得到她的原谅。
读《当呼吸化为空气》有感
文章图片
借用新颖的图片 第一部分,“当我身体强健时”,读起来让我有些压抑,那种压抑倒不是来自于疾病或死亡,而是作者一遍一遍提到的两个字“意义”。究竟是什么让人类的生命充满意义?生理、道德、文学和哲学,在什么地方相融交汇?经过一番审视和反省之后,作者保罗弃文从医,他要去追寻严肃的生理哲学。在医学院的经历,又让作者加深了对意义、生命与死亡三者关系的理解,见证了自己在本科时写下的那些与人性相关的文字,在医患关系中变成了现实。“一张心电图上弯弯曲曲的线条,不只是简单的线条,还是从心颤再到心跳停止的全过程”,这是一个有良知的医生对生命的敬畏。“那是一种召唤,保卫生命的召唤,不仅仅是保卫生命,也是保卫别人的个性,甚至说保卫灵魂也不为过…我意识到,在给病人做手术前,我必须先了解他的思想:他的个性,他的价值观,他为了什么而活着,要遭遇什么样的灾难,才能合理地终结这条生命...”我觉得,这样的医生恐怕很少,让我对未来或许自己做个病人时,把命运交给医生的“经验”或“良知”感到忧虑。但是,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作为一个人的“人性”。

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保罗对自己的要求:必须要追求“完美”,这是一种道德、情感、思维和身体上都至臻卓越的美德。“医生们的职责,包括去了解病人的生命因为什么而宝贵,而值得一活,并好好计划,可能的话,要尽可能保护保留这些---如果不行的话,就让病人去得安详体面。掌握这样的权力,就需要有很深的责任感,有时也掺杂着愧疚和自我责备”。字字句句间,一个男人,一个医务工作者的人性光辉令人感动。
第二部分“至死方休”,作者保罗叙说了自己作为病人在患癌后的心理、生活、工作以及治疗等方面的细节。读这一部分时,我急迫地想要尽早读完,因为它让我有豁然开朗的释然。正确地面对死亡,是每个活着的人自己应该知道的事情,当然,也包括身边的亲友。没有逃避、没有抗争,只有和时间赛跑,追寻自我“意义”的倒数:找最优治疗方案,重回手术台,写一本书,留个孩子传承爱...保罗的思维清晰又笃定。虽然治疗的痛苦和求生的艰难在文字间不过是几个串联起来的字符,但我也尝试着去明白其中的曲折、不易。
读《当呼吸化为空气》有感
文章图片
借用新颖的图片 达尔文和尼采有一个观点是一致的:生物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奋斗求生。保罗说,没有奋斗的人生,就像一幅画里身上没有条纹的老虎。作为一名神外医生,多年来与死亡并肩而行的经历让他更深刻地懂得,最轻易的死亡有时并非最好的结局。“我要逼迫自己,回归手术室,为什么?因为我做得到。因为那就是我。因为我必须学会以不同的方式活着。我会把死神看作一个威风凛凛、不时造访的贵客,但心里要清楚,即使我是个将死之人,我仍然还活着,直到真正死去的那一刻。”“道德是有重量的,有重量的东西就有引力,所以道德责任的引力又将我拉回手术室”。

人一旦遭遇顽疾,最需要小心的,是价值观的不断变化。死亡也许只是一生一次短暂事件,但与绝症共存则是个长期过程。也许在缺乏任何定论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假设自己能活很久。可能这是前进的唯一办法。
保罗是不幸的,同时,他又是幸运的。他受过很好的教育,在二十出头就执着于思考和追寻生命的意义;他自己是医务工作者,对生死有更深的科学定义,且能正确地参与自己的治疗及“死亡”规划;他有信仰基督教的家人和亲友,奉行的是“牺牲、救赎、宽恕”,理解并能支持他所有对自己生命的自主选择。我们普通人,尤其是忌讳谈“死”的中国人,可能在死亡问题上没有这么幸运。
想到周五下午接到女儿时,我告诉她长辈亲人去世的消息,我们一起缅怀了老人家带给我们润物无声的亲情关爱。然后,我们聊到了生命晚期医疗带给人的痛苦与伤害。十五岁的女儿问我:“妈妈,如果某天在你身上需要艰难抉择,你希望我选择不顾一切地挽救肉体的生命,还是希望让你有尊严有质量地放弃治疗?”沉默了三秒,我回:“我希望自己能有必要的生活质量,所以选后者。但,但凡我自己还能做决定时,希望能遵从我自己的意见,我的生命我自己做主。”孩子又说起安乐死为何不能在我国实施呢?我答,因为法律和道德无法约束其不被滥用。
这个谈话同样让我想起2015年的手术,彼时女儿正面临小升初会考。我在入院前把自己的银行卡等汇整,将股票、基金账户等密码都写在纸上,留在保险柜里,并把保险柜密码告知了女儿。入院前两天,我们一家开车外出时,女儿含泪问我“妈妈,如果手术失败,你愿意捐献眼角膜吗?以后,我也会捐的...”让我欣慰的是,我们一家人之间可以无话不谈,即便是这样沉重的话题,也总有人会用幽默俏皮或严肃认真的话语让一家人的情感更紧密联结,我们深爱着彼此。是爱,让人坚强勇敢。


3月16日,花落知多少 书作者在人生的弥留之际,留下了这本书,送给自己的女儿,也送给全世界的读者。感谢丽姐的推荐,让我得以跨越时空,以文字的阅读与表达的方式,与远在美国,于2015年3月已逝的神经外科医生、科学家保罗的思想与勇气同行。

我也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人,并且我自己也会时常温习之。保罗在书中说:“医者的职责,不是延缓死亡或让病人重回过去的生活,而是在病人和家属的生活分崩离析时,给他们庇护和看护,直到他们重新站起来,面对挑战,并想清楚今后何去何从。”我想,推动生死间人性关怀与道德思考的,不应只是医生的职责,我们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思考和认知。生活艰辛,但在生死面前,都是小事;生死未知,但殊途同归。只有正确地认识死亡,才能真正思考和追寻活着的意义。
专业技术上的出类拔萃,其实是道德要求。光是有一颗好心是不够的,关键还是要靠科学的方法和过硬的技术。有时候一两毫米的差距,可能就是悲剧和胜利的分水岭。如果每个人都能认真思考“意义”,我感觉这个世界能让人安心很多。
当然,除了生死的沉重话题,保罗自己轻描淡写的求学与工作经历也让我再次明白:努力,只是生活的常态,不必过分去强调自己对生活的付出与回报,“那人撒种,这人收割”,也是常态。
周五早上,我独自在细雨中漫步,任雨水湿衣,纵是满眼姹紫嫣红,我的心里却只有落英缤纷。然而,在一地的落花间,我也分明看到玉兰枝头跳跃着新绿,那是生命的召唤。
【读《当呼吸化为空气》有感】周日,春寒料峭,送完孩子上课后,我独自把车停江边,隔窗听雨。在每个艰难的时刻,我愿自己真实而勇敢。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做某件事情,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I can't go on, I"ll go on 。是的,即便我终将死去,但我选择勇敢前行。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在任何困境面前,都可以去创造新的生活。因为我如此深情地爱着这个世界,爱着你,和你们。


3-18日早晨,雨中偶得 在这个早上,为这篇略显沉重的文字,写下这样感性而美好的结尾。愿能与你一路,温暖同行。

2018-3-18日 9:0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