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怕孩子吃着了”,这个说法科学吗((22))

上次讲到幼儿的进食有一些特点,我谈到了二点,此外还有另外几个特点,主要有:
三是,家庭成员对幼儿进食的特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兄弟姐妹的进食行为和对某种食物的反应或偏好,可作为幼儿的榜样,会对其进食产生明显的影响,比如,如果母亲不吃香菜、葱花,孩子基本上是不吃这些的,这就是母亲进食偏好对孩子的影响。
另外,由于学习和社会的作用,幼儿的进食过程可影响以后接受食物的类型,如果让小儿进食,是在积极的社会情况下(如奖励,或者与愉快的社会行为有关),则小儿对食物的偏好就会增加;如果是强迫小儿进食,可使其不喜欢某种有营养价值的食物等。
【“我怕孩子吃着了”,这个说法科学吗((22))】四是,进食技能的发育状况。有研究发现,幼儿的进食技能的发育情况,与其在婴儿期的训练明显相关,如果在婴儿期错过了训练吞咽、咀嚼的关键期,或者长期的食物过细等,幼儿期则会表现出不愿意吃固体食物,或者将食物含在口中不愿吞咽等一些不良习惯。可见,在婴儿期对辅助食物的添加技巧,对孩子今后的饮食有明显的关系。如果你只想着不要让孩子“吃着了”,而不注意辅食的添加,对孩子来说,未来的饮食将会受到明显影响,后果是比较严重的。
五是,食物的波动。就像人体的其他周期波动一样,孩子的饮食也会出现波动。比如,孩子可能一天早餐吃的很多,但次日早餐可能什么也不吃;一天中,早餐可能吃得少,那么就会在午餐的时候吃很多,晚餐的时候又吃的很少。孩子这种变化的进食行为,提示幼儿有调节自我进食的能力,能够准确地判断自身的能量摄入。有研究显示,幼儿每餐之间对食物的摄入差别可达30%左右,但一天的能量摄入却比较一致,只有10%的变化。这就提示你,孩子的进食不是每餐都是一样的,而是有明显的波动,这顿饭吃得很多,下顿饭可能就吃得很少或者不吃。因此,作为家长,你不用过多担心孩子“吃着了”,而是要顺其自然,让孩子在愉快的进食环境中进餐,用愉悦的心情来体验食物的美好,以获得其身体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成分。
(未完待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