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读书笔记

一、内向者在社会中不被关注的现象 现象:社会中外向的人总是更容易脱颖而出。
背后的原因:在以商业为主导的社会中,口头表达的流畅性和社交技巧是成功的两大法宝。善于表现的人更容易引起他人关注,无论是让人不断表现外向的激发潜能课程、还是哈佛商学院入选或培养的能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的人,外向一直被强调作为必须的品质,甚至作为一种美德来看待。
(P.S. 哈佛商学院的精华之处:领导者在工作中要表现出自信,并能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做出裁决)
一种发现:但是讲话能力与洞察力、闲聊的能力与工作能力之间并不相同。作为领导,并不一定需要外向。外向型的领导可以在员工情绪消极时改善团队的表现;内向型的领导则对本身就积极的员工在管理上更有效,他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收集信息,能创造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
(P.S. 帕克西、摩西等人,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并不是外向的人,但是他们每个行动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他人也就愿意跟随他们)
二、从工作模式追溯到内向者的心理机制 内向者喜欢独立工作(孤独是创造力的关键),但是现代企业倡导的工作方式是团队管理模式、在学校里要求小组作业和活动。
这是由于工作的内在深层动机机制不同。内向者的动机往往是自我产生的,而外向者从他人那边得到关注和赞赏更容易激励他们。
(1)正面:研究发现,表现最佳的员工都是在工作中拥有最大限度的隐私、个人空间并能自主控制其工作环境的公司;开放式的环境会降低工作效率和弱化记忆(人脑并不能同时专注于两件事情)
(2)反面:奥斯本发明的头脑风暴会随着小组规模的扩大而降低个人在其中的表现(而网上的小组讨论效果会好,这是由于在线合作是孤独的一种狂欢形式)
头脑风暴失败原因:a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将工作丢给他人);b产生式阻碍production blocking(一个人在讲,其他人只能被动听);c评价焦虑evaluation apprehension(对他人评价的焦虑)
追溯到生理机制:杏仁核是位于大脑中的一个小器官、控制着人的情绪的释放、比如对于排斥的恐惧。
总之,并不是要否定团队合作,而是要创造一种内向者和外向者共生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工作任务的分配应该依据个人的天生优势和脾气(比如固定一段时间可以聊天共享)
三、内向者性情的内在剖析 擅长演讲的人真是就是外向者吗?
1. 先天基因与后天教育的影响
【性情temperament】:与生俱来的、基于行为和情绪的,这些可以从婴幼儿时期就观察出来
【个性personality】:一个复杂的酝酿过程,是文化熏陶和个人经历的共同结果
【生物学基础】杏仁核:千万年的进化使我们本能地远离伤害。但是程度有区别:高度应激和低度应激。高度应激性是内向性格的一种生物学基础(对儿童的行为进行的追踪试验)
高度应激的孩子可能成为艺术家、作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对于新事物的厌恶使它们花更多时间在熟悉或动脑子的事情上。
【后天教育】给予一定的焦虑,培养其价值观,让孩子避开那些反社会的行为。
对于低应激性、外向的孩子,要给他们积极的榜样,将他们无畏的心理转化为积极的行动;
对于高应激性、内向的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启蒙教育(对孩子要温和而坚定,鼓励求知欲、提高学习成绩、延迟满足和自我控制)和稳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出现情绪问题的概率要低,而且社交技巧要抢一些(善解人意、乐于助人、也常与合作)
2. 超越性情(自由意志、内向的演讲者)
施瓦茨:我们的性格可以延伸,但是非常有限。“橡皮筋理论”
【生理学基础】杏仁核控制情绪,额叶皮层让人冷静;但是额叶皮层不是万能的,它的活跃不可能完全终止杏仁核的活动。要学会调节。两者的关系对于内向者来说如此,对于外向者也是。
【从刺激-反应机制看外界环境的重要性】内向者和外向者对于刺激的偏好不同。刺激:我们从外部世界所吸收的信息总和。安静的工作环境对于智力活动而言是最好的刺激;而外向者则会在一些相对活跃的活动中发挥最佳水平。原因在于:
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ARAS):过渡唤起over-arousal与唤起不足under-arousal。内向者接受刺激的渠道是开放的,而外向者接受刺激的渠道相对较窄。在这种不同的接受刺激的机制下,外向者喜欢喧嚣,而内向者喜欢安静。
【据此选择环境】可以有意识地选择自身性格的环境,使生活组织成为最佳唤起水平optimal levels of arousal,也就是甜蜜点sweet spots。
对于演讲者而言,嘈杂的声音和过度的外界刺激将干扰注意力的集中和短期记忆,使人无法任意地从脑中大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为此,必须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3. 内向者与外向者的平衡
高度敏感的人容易注意到别人没有发现的细节。
敏感与良知之间存在着关系。
越敏感,脸皮薄,更容易脸红;低度应激,皮肤越厚,越酷。但脸红作为一种尴尬的表现,是一种道德方面的情绪。从进化的角度看,脸红之所以还没消失,必然存在它的作用。
一种权衡理论。两者之间构成一个平衡,比如羚羊中的敏感者可能更容易逃脱猎杀。需要敏感群体的存在。“腼腆”与“大胆”、“急性子”与“慢性子”、“鹰派”与“鸽派”
4. 行为动力多巴胺
【生理机制】大脑边缘系统控制我们的情绪(杏仁核是其中之一),是一种动物也有的构造,被称为“原生态大脑”,被欲望和本能控制;人还拥有一个“新生代大脑”,控制我们的理性。两者共同运作,但有时会彼此冲突。

就像高度应激者对新鲜事物比普通人更加敏感,外向者的原生态大脑在寻求奖赏方面也会比内向者表现出更多的渴望。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读书笔记】回报敏感性不仅是外向这的一个有趣特征,正是由于这种特征的存在,才让外向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外向者。
【“奖赏系统”reward system】在脑细胞之间携带信息的化学物质,多巴胺。这是一种奖赏化学机制。大脑对多巴胺越敏感,或者释放的多巴胺越多,就越可能喜欢金钱和地位。
外向者更喜欢冒险和获得即刻的满足,不希望任何事情阻挠你;而内向者在延迟满足上胜于外向者,用严谨的程序来淡化期待奖赏的欲望。
在解决问题上,内向者并不比外向者更聪明,而是外向者会将大部分的认知能力分配到既定的目标上,而内向者用一部分认知能力来检测这项任务的走向。
但这并不是对某方有所偏袒,而是要在行动和思考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内向者有一种“心流”flow,关键在于寻求某种事物本身,而并非将目光锁定在其带来的回报上。内向者应该尽可能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并不是说要刻意模仿外向者,意见也可以通过安静的方式传达,等。诀窍是要发扬自身风格而不是要让自我在普遍规范下随波逐流。
从文化上来考虑内向与外向 东方文化:谦逊、无私、诚实、勤奋。儒家传统&集体认同。这种尊重是对他人感受的深切顾虑。也是由于更强的自尊心,更容易产生社交焦虑。
西方文化:外向理想型,自我表达,哪怕想法并不成熟。(不表达,觉得并不在意或并不专心)如果你不能清楚地表达你自己,不能向别人表达你做了多少工作,别人就会低估你的能力。
内向型采访人员的工作:虽然要面对很多陌生人,软实力就意味着倾听、认真做笔记、并在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交流前做深入的交流。
一些执行上的建议 性格与情境:
(1)世界上不存在核心的自我,有的只是在X情境下的自我,在Y情境下的自我,以及在Z情境下的自我。内向者可以为了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他们爱的人或者任何他们重视的东西而表现出外向者的一面。可能周围有很多人只是表现出外向的样子而已,偶尔会发生行为泄露。
(2)在聚会前准备索引卡片,和别人交流的话题。处在自我监控中,会让人觉得压力有所减轻。要试着去保持某些姿态,如微笑。人人都能成为优秀的谈判代表,需要沉默与亲和力,要少说多听,站在一个积极的立场而不激怒对方。
P.S. 确定个人核心项目时三个关键步骤。a孩提时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b主义那些吸引你的工作 c重视让你觉得嫉妒的事情
(3)恢复壁龛。时间上的或是空间上的,保持内向者的状态。在合适的时间保持合适的状态。


其他:
内向者:用更长的时间用于观察,而非参与到群体之中,对问题的观察更深入,获取的信息量越大。对思考的热情和对细微之处的观察。敏感的人也乐于交谈,但只是在彼此熟络之后才有些闲谈。
内向者逃避冲突,外向者则是对抗者。
内向者喜欢在友好的环境下认识朋友,而外向者则喜欢竞争中的对手。
外向者在解码社交线索时比内向者出色,内向者则是在观察中是出色的解码者。
外向者善于交际是因为大脑可以很好处理注意的多种信息,如聚会谈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