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多少钱?”
“五张白纸。”
“这个呢?”
“三张白纸。”
钱、白纸,你是不是很纳闷,白纸怎么能和金钱等价呢?其实这是小学时候,同学之间关于印模交易的谈话,也是我印象中参与的最早的“生意”之一。印模是用砖土烧制成的,上面刻有反着的花纹图案。那时对于印模什么时候出现以及最早是做什么的,根本没概念,只记得每当过节的时候,大人会用印模在馒头、花糕上印上好看的花纹,吃起来还是一样的味道,但从心理上感觉比平时的优越很多。
至于印模怎么传到学校,怎么开始在学校“市场”上开始活跃的,更无从考证,总觉得第一个把印模带到学校的孩子一定是顶聪明的。
好多游戏都这样,在一段时间里就突然火起来,学校里、集市上多了很多,成为很畅销的商品。
那时候就是印模畅销的时候。
刚开始同学间的交易,大都拿着大人用于给馒头、花糕印花的印模交易,一个印模换上几张白纸就高兴的不得了,掖着几张白纸去大人面前邀功请赏。
请赏?你还敢请赏?大人们眼珠子都瞪圆了,狠狠地训斥一番。孩子们哪里知道:从本子上撕下来的几张白纸的价值远抵不过家长购买印模时所花去的钱。
经过几番训斥,孩子们学会了变通:拿正经八百的印模交易会挨训,那就改个方式,复制几个,家里的东西没少就挨不着训,还能挣点“钱”,何乐不为。
复制?谈何容易啊。一堆小伙子聚在一起琢磨,不知道琢磨了多长时间,更不晓得是谁第一个琢磨出来的:用泥巴效仿大人做成一个个泥团,然后往上印,清晰度不高,还是正着的往外凸的模子。印完之后就交易,但问题出现了,一般湿泥巴弄出来的很容易变形,一张纸的价钱都卖不出去。大家又聚在一起研究改良的方法,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找到胶土这样的好东西,因为它粘性大,不容易开裂,也不易变形,总算一张纸的价钱能卖出去了,于是几个伙伴整天高兴地倒腾这些泥巴。
没多久,“市场”上出现了烧制好的红色的外凸的模子才两张纸,我们的“生意”被抢了。跟人家请教怎么烧制,人家藏着掖着不告诉我们,小伙伴们只好分头去研究烧制的办法。
最早是拿着刚印好的湿印模往火炉里放,只见它们先冒点水蒸气,然后“叭”的一声在火炉里炸开了,这样的景况让父母见着,难免会挨上一阵痛训。
父母不让烧制怎么办?打游击。等父母不注意或者出去的时候再进行烧制,还是不成功,总是眼见着放进火里的印模炸的稀碎,看着都心疼,但更心疼火炉,因为里面的炭火都炸的不像样子,有时候印模放的多,炉火直接就炸灭了。这时候得赶紧生火,不然父母知道了又会给上一顿骂。次数多了,火生的也快了,但父母还是能看得出来,不过父母没再训骂过,不知道是因为懒得训斥,还是因为看到我们对事情这样的执着劲头,不好打消孩子的求知欲。
慢慢掌握了技巧,知道把湿泥巴晒干,再往火炉里放,偶然会有几个烧成功的,但概率很低,等凉凉了赶紧拿学校给伙伴们看看,大家你拿过来我拿过去地摩挲着,爱不释手。
再后来去野外弄点柴火烧,成功率就高了很多,但遭遇偷盗的机会也多了,毕竟在野外,烧制得一段时间,有几次过去一看火被熄灭了,印模也没了。技术增长后,我们就采用两次印的方式,弄成跟集市上卖的一样,印记也很清晰,偶尔心血来潮,自己刻上几个自创的图案,算是独创,到“市场”上卖,没有好的销路,因为此时“市场”已经差不多饱和。
偶然间在烧制成功的印模上面洒了点水,红色的印模变成了蓝色的,很漂亮,但此时已经卖不动,就留着自己玩。
【烧印模】随着烧制技术的成熟,我们还烧制了小鸟口哨,用泥巴做成小鸟的形状,用竹篾在它脑袋上和脖子上各扎一个洞,就能吹响,有时也弄成其他形状的,原理是一样的。此时已经是自娱自乐,印模这阵风已经刮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