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从微软独立之后,要做“放开双手打、抡得更开”的AI创业公司
文章图片
小冰CEO李笛(图片来源:小冰)
采访人员 |伍洋宇“
【小冰从微软独立之后,要做“放开双手打、抡得更开”的AI创业公司】独立之后,小冰依然没有采取KPI驱动的形式,但李笛表示今年团队还是会有所追求。
”
8月20日举行的小冰第八代发布会,对小冰团队而言比以往特殊一些。 这是自 7月13日 宣布从微软独立以来,小冰团队首次面向外界正式亮相。
这场发布会除了披露小冰框架各部分的技术升级和纳入系统的新技术,还发布了一系列产品化情况。以分层知识图谱技术为例,小冰表示框架中的人工智能主体在引导对话时的全程完成率突破42%,接近于人类表现。 产品方面,本次发布会的上线产品包括面向个人用户的第一个虚拟人类产品线、部分新平台与新的第三方虚拟人类合作产品、面向个人用户的“X套件”系列应用软件。此外,小冰还宣布了X Studio人工智能歌手入籍计划启动等信息。 而在一切新进展之外,小冰独立之始末同样值得关心。微软宣布将人工智能小冰业务分拆为独立公司运营,并委任于去年底离职的前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为新公司董事长,小冰负责人李笛为首席执行官,小冰日本负责人陈湛为日本分部总经理。 李笛告诉界面新闻采访人员,沈向洋的回归对于小冰的核心技术和底层研究得以持续有一定作用。此外,他还用了一个词叫作提振“军心”。 小冰独立之后将对国内互联网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如果是我们的合作伙伴,那就很好;如果是我们的竞争对手的话,就不好说了。”李笛表示,“我们原来可能是捆着一条胳膊打仗,现在是放开两条胳膊打,抡得也就更开一些。”
小冰的独立之路
在小冰独立当日发布的声明中,谈及分拆的理由,微软表示,“分拆一举是为了加快小冰产品线的本土创新,促进小冰商业生态环境的完善。” 作为一家老牌科技巨头的前沿技术代表团队,小冰的分拆背景囊括了方方面面。但其中有一条明显的主线,小冰CEO李笛告诉界面新闻采访人员,“(小冰独立)就是一个商业驱动的动作。” 至于为什么是商业驱动成为主线,需要追溯小冰成立六年来的故事。 2014年5月,小冰一代进行微信公测。李笛回忆称,当时小冰决定成为Chat bot(聊天机器人)或者说走EQ路线的时候,行业的大方向是Deep chat。后者具备有价值的任务导向、能直接帮助用户完成工作,而这件事在微软内部是由Cortana(小娜)完成。 这个决定有一个基本的逻辑前提: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品交互,无论是人人还是人机交互,都已经达到一定的转化率瓶颈。李笛认为,人机交互的效果在于频次乘以转化率,如果不能提高转化率,就只有提高频次。 “所以(产品)交互本真不能够再提高时,就开始大规模推送,因为你的时间就那么多,大家都在抢你的时间。”他说,“这其实是涉及到交互的各个产业、产品的共性问题,需要解决。”事实上,这也是李笛眼中流量红利消失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 可以说,小冰的存在是为了提高人机交互的转化率,从而降低频次加快带给用户的不良体验。 这个思路在日本得到了验证。三年多以前,小冰日本团队与罗森便利店达成了合作。小冰可以通过Line App的入口与罗森的用户进行交互,而罗森希望这一交互能将大量优惠券给到合适的用户,准确地引导对方去罗森线下店消费。 在过去,罗森以推送为主要方式,转化率一直未超过10%,而如果是一个真实的店员来操作同样的界面,转化率可达60%以上。小冰介入后,该人机交互三日转化率(用户拿到优惠券后三日之内使用)为57%,相似水平的转化率在中国、美国等地也得到了实现。 “这其实是一个验证,让我们意识到情商其实是一个很关键的基本能力。”李笛说,“就是说(AI)有没有办法主要从人身上学到优点,而不是去发挥计算机本身高并发的优点。” 基于这一目的,小冰在一代完成文本机器人、二代完成跨平台部署(加强对话学习和数据积累),从第三代开始加入“感官”,并一代一代地补足框架中的各个“碎片”,到第六代正式补全框架,并于第七代开始做工具。 小冰框架的完整是拉开小冰独立序幕的重要力量。 根据李笛提供的时间点,小冰在一年多以前开始商业化试水,收入在半年前就已经过亿,但彼时的小冰还没有建立一个正规的销售团队。此外,作为一支大本营位于中国的外企团队,小冰过去不仅要在商业化路径上格外小心,在有关小冰系统规模的描述上也要非常谨慎。 “到这个时候就需要释放它。”李笛表示,“当小冰还是一个不完整的(框架),当然需要微软大量底层技术的支持;当框架已经完整,这个时候什么变成了下一个阶段的必备?就是自由度。这个自由度包括商业的自由度和运营模式自由度。” 回顾在微软羽翼之下的六年,李笛坦言得到过最关键的支持是“没有KPI”。在他看来,同行之所以会浪费时间,在于KPI相对短视。可能团队刚刚做出一个很好的对话机制,就立刻被要求用于变现。这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连续追热点,继而导致底层技术框架在还未完全搭建时就发生了变形。 “微软在研究、特别是研究向产品转化这方面,对我们是比较宽容的。”李笛说,“这件事情其实挺难得的。”
“创业公司”小冰
在小冰独立之外,沈向洋的回归是另一个关注点。去年11月底,沈向洋以微软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的身份宣布离职,后在小冰独立之际一同回归,担任新公司董事长一职。 李笛虽然没有过多谈及沈向洋回归的细节,但他表示,这次回归是微软出面邀请的。沈向洋在小冰第八代发布会现场也表示小冰是一个“正好的时机”,并对微软和小冰团队的信任表示感谢。 李笛认为,根据沈向洋过去在微软的成就、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及其对小冰的关注(李笛称小冰上线第三天沈向洋就参与了见证),再加上亚洲市场是小冰和Rinna的大本营,这次邀请实际上体现了微软对小冰分拆的重视程度。 对于独立后的小冰,沈向洋将新的规划称作“小冰的第二幕”,“我非常有信心,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挑了一条一般人都没有看到的赛道。” 根据李笛的说法,新的小冰需要在“第二幕”释放框架完整之后已经积累的能力。一方面是面向更多第三方的AI产品能力,其中包括大量To C的个人化AI产品;另一方面则是小冰的商业化能力(尤其是销售能力),这对于在亚洲市场快速起量而言非常关键。 坦白来说,由于小冰过去缺乏商业模式创新的经验(或者说锻炼),这种变化对于小冰团队来说是释放,同时也是一种施压。 小冰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研发团队,需要以一家本土创业公司的心态学习很多新的能力。“我们想要去学习本土团队的商业模式创新,”李笛说,“但是毕竟我们还是对很多东西不熟悉,‘想要去学’是我们的主观愿望,能不能学得会、是不是足够接地气,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挑战。” 在过度期的几个月内,小冰在团队搭建上优先补足过去不具备的职能,包括HR、财务、以及能够帮助提升产品交付能力的职位等等。 而在这之后,李笛预计小冰会在To C方向上有一些大动作。以往,市场营销在小冰成本结构中的占比处于最低,“我们甚至于连一个banner都没做过”,而成本不受限之后这个比例可能会上升。李笛希望能打破小冰过去依赖自然增长的状态,利用一些运营模式将规模进一步扩大。 过去一年多的商业化试水中,小冰尝试了多种产业落地方向。以金融领域和内容生产领域为例,李笛表示,在金融财报、文本生成方面,小冰已经占据了垄断地位,并正在大规模进军金融风控一行。此外,小冰与惠普的数码印刷设计平台Indigo在今年宣布合作,将为其提供设计能力。 这段经历也为小冰团队提供了两点有关商业化的经验。首先,团队会保持B端和C端业务同时发展,但它认为人工智能未来商业模式的主赛道在To C,而不是To B。其次,团队会在已经积累较为深厚的垂直领域,继续向上下游做一定延伸。 “今天看到的任何To B的人工智能,我都觉得有一个相对比较低的天花板。”李笛说,“它可以支撑一个上市公司10年左右的持续增长,但可能再长就不够,真正更长的是To C。” 这种对于C端的偏向性已经在发布会中有所体现,小冰此次省略了B端的许多进展,将主要呈现的机会大都留给了C端产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被称作“AI Office”的“X套件”系列应用软件和虚拟人类产品线。 事实上,小冰在C端的产品形态异常丰富。它可以是华米OV中的语音助手、网易云音乐中的小冰电台,也可以是网文IP《全职高手》中五个主人公的模拟人物。 在未来,这种形态的数量还会极具增加。李笛以电商平台为例,虽然平台的AI助手可能只有一个,但如果每个商家都需要一个AI“店小二”,其数量就会趋近于商家数量。这也是为什么沈向洋在发布会现场表示,未来由人类创造的AI beings的数量可能超过人类。 独立之后,小冰依然没有采取KPI驱动的形式,但李笛表示今年团队还是会有所追求。 “一个就是刚才说的To C,因为我们还承担着培育市场的任务,所以数量会很重要。第二个就是在垂直领域,还是得有一些收入的需求。”李笛表示。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
- Docker应用:容器间通信与Mariadb数据库主从复制
- 一个人的碎碎念
- 我从来不做坏事
- 从蓦然回首到花开在眼前,都是为了更好的明天。
- 西湖游
- 改变自己,先从自我反思开始
- leetcode|leetcode 92. 反转链表 II
- 从我的第一张健身卡谈传统健身房
- 自媒体形势分析
- 操作系统|[译]从内部了解现代浏览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