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什么“语言”()

阅读是一种什么“语言”()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阅读有阅读的语言。从读书开始到终了,读者将用语言变异文本,作者在文本中变异语言。读者因此“心动”,作者因此“动心”。
阅读语言和生活中的口语以及书面语不一样。阅读的语言是无形的,它更多时候在思维里蹦哒不停,等同于一个无形体的同声翻译,和眼前有形体的书籍争吵不停。把“同声翻译”的话转述到纸上,是历来许多文艺评论家喜欢做的事,并且还因为“同声翻译”的国家和学派不同,而笔战不休。
阅读的语言是什么?它可能是一种文法,一种思维,一种规律,一种准则,一种理论,一种原则……
有的同学说的是汉语,有的同学说蒙语,更有一些人能用英语进行交流,每种语言都有一套规则,并且规则不同。
在汉语系统中,有一个词叫“甲骨文”,这三个字,拿到遥远的西方,如果不是汉字学家,很可能不知道这三个字的含义。因为西方的文化系统里没有甲骨文概念。比如《红楼梦》译作《A Dream in Red Mansions》,我是倾向于中国传统思维的,先有“红楼”,才有“梦”,而且这个“红”是必须拿到前面来的,它是文中众多女子的一个颜色代称,是这部书的中心人物。“梦”这个字是必须拿到后面去的,就仅仅因着前面谶语中的“白茫茫大雪”,也要放到后面去,那是主题的表现形体,或者称之为结局。更别说“A”和“in”了。反之也如此,读《尤利西斯》的中文译本,不精通英语文化,不了解民族现实,不考虑社会环境,都无法接受或阐述。所以,精通英语的人,才有资格读英文原版名著,读翻译版本,原味尽无。
霍尊的《唐诗》歌曲里出现了一长串的英语句子。初听这首歌,顿觉古风悠扬,只是没有画面感,因为听不懂歌词意思。仔细看字幕,一惊!这是唐诗?天啊,唐诗!选取部分摘抄如下:
There was a country far off the sea

海外存远国
On the land of the east
云遥有东土
I heard it when I was young
童稚闻其名
Mum said it’s Called Tang
母告吾谓唐


好吧!这是用英文“再创作”的唐诗。
嘿嘿。
“母”?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
原谅我,不能把这个“母”字和Mum放在一块儿。
再看看句子,有长有短,好一个“长短句”,只可惜了名字“唐诗”。
汉字是有音调的,气沉丹田,长吐一口“噫吁嚱,危乎高哉”!整个人生都跑到云端上去了。“哉”字延绵不绝,从四川流淌到扬州去了。sea?细长而沉重,整个儿的沉到海底去了。
真正的唐诗,读着读着就唱出来了。人人都是音乐家。
这首《唐诗》,霍尊要唱出来,想必下了一番苦功,歌好听,难唱。
这便是读者决定论。翻译家就是一个变异的读者,他横跨读者和作者两重身份。
阅读语言因着人的身份地位时代背景环境经历等不同,而争议非凡。
因此,有人欣赏,有人不欣赏。
我们试图用哲学理解文本。不同的哲学思想,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方法决定论。
作者的阅读语言刻意向读者的阅读期待靠拢,但有时读者的阅读语言也刻意和作者的阅读语言保持距离。
比如夸张句,它在音乐、歌词里就是表达一下音调、情感、感受。在生活中,又转换成技巧,一个孩子,想抛却孤独感觉,怎么办?孩子选择了一种生活中没有的“阅读语言”,“妈妈,外面有一只很大的狼,比大象还大。”“在哪里?”妈妈说。成功吸引大家关注。孩子是无意识地说出了一种“阅读语言”。而在阅读语言系统中,夸张是一种修辞,需要你答清楚表层写了什么,深层写了什么,作用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这是中国语文考试考纲要求。
这就是一种常规准则,这亦是一种阅读语言。你站在准则里头,就会看出这是一种分析文本的最基本的方式。
【阅读是一种什么“语言”()】接下来就是不断的练习,直到你用一种读者的阅读语言密码轻松的解读一种作者的阅读语言密码。
如果不接受这种训练,以后读文章,只会说,“写的不错”之类,这仅仅是一种情感的本能反应,作为读者,没有“阅读语言”,有时真的手足无措。如果学生拿来一篇作文,乐滋滋地找我,我读完之后,来一句“写的不错”,更无下文,这个“第一作者”肯定不会再来找我分享作品了。
我呼吁每一位同学坚持阅读,用读者的阅读语言去理解作者的阅读语言,等到十八岁,你拿来一个文本,你会用一种新的视角俯视一部文学作品,会有更多的收获和乐趣。你的想象天空会无比广阔。当你看到一部电影,主人公因为孩子的离家出走,而收养了另外一个孩子,普通人会想到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结局,而你却会联想到欧洲歌德的浮士德和魔鬼,是不是很兴奋?你看见一个主人公在小说中生病,别人都为此惋惜,唯独你知道,主人公必须――死!!!!并为之欣喜若狂,是不是很恐怖?
就到这里,有时间再续!下班啦!
作者:李新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