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盐,满满的回忆

炒盐,满满的回忆
孩子学校是封闭式管理,一去就是两周,中间都去看望一次,每次都带点吃的东西,有时从家中炒点菜,有时从附近市场买点,去看孩子的家长很多,往往都是大包小包的,有的还带着保温桶,看来是从家中刚做的饭菜,有的还散发着浓浓的饭香,期待着自己的孩子放学来拿东西。有时看到这场景,我好几次有种穿越的感觉,似乎以前上学的镜头一幕幕浮现在以前。
对于我来说,上学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苦!苦!上初中时,从家中到学校有十几里远,有时是和哥哥们合骑一个自行车,如果家中没有自行车,就只有靠脚走去,还要准备一周的干粮,那时学校里的食堂只负责供应热水、馏干粮,要自己从家带窝头或者玉米面卷子,还要带咸菜,那时的咸菜都是自己家腌制的,冬季的萝卜、白菜帮子放到咸菜缸里,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捞出来,放到罐头瓶子里,就是一周的菜了。有时就将这些咸菜放到锅里,放点油炒炒,就算是那时最好的菜了,吃起来就觉得很香了。就是这种咸菜,也有青黄不接的时候,有的时候咸菜缸就没有菜了,或者有的时候碰到下雨,咸菜缸里漏进雨水,里面的咸菜就会发愁发霉,根本无法吃,吃了后,就难受。
有一次就遇到这种情况,临上学了,家里连咸菜也没有了,没有咸菜一周怎么过,只吃窝头好像也撑不下一星期了,恰巧姐姐在家,姐姐说,实在不行给炒点盐拿去吃吧!那个能吃,虽然成天吃咸菜,但是炒盐却没有听说过,以前是吃过,不过是芝麻盐,那是将芝麻放进盐里炒炒,虽然芝麻也不多,但是也有点香味啊!但是也没有别的办法,可不能去别人家去借点咸菜,我最烦求人借东西了!没有别的办法,也只有炒盐了,总比干吃窝头强!姐姐在锅里熟了点油,放进一大勺子粗盐,几下子就出来了,盐上还真是似乎沾了点油。拿到学校里,吃饭时,生怕其他的同学看见吃炒盐,别的同学有拿白面馒头的,也有拿榨菜的,自己只好吃着窝头,觉得难以下咽时,就从罐头瓶子捏起几个盐粒放进嘴里,除了咸、苦,没有任何滋味。
吃饭时,别的同学说说笑笑,几个人凑在一起,合着吃饭,分享这家那家的饭菜,自己的炒盐实在拿不出手,只有躲在一边,拿起书来边吃边看,那时教室墙角有个桌子,上面放着各个同学以及老师从家里那里的书籍,也没有什么新书,有些都破破烂烂的,这是那时我们的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为培养大家的阅读能力,鼓励大家拿来的。那些书实在是不起眼,农村人家里也没有什么藏书,都是也一些通常的文学作品、杂志等,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艳阳天》。。。虽然有些书以前看过,但是在吃饭时,再读一遍就有新的感受,特别是对于其中的人物情节更有更深的感触,而我看书更喜欢看那些处于逆境中人的生活记录、那些生活在农村的人描写,而这些与我似乎多少可能有些相通之处,我更喜欢看那些在困难环境中生存的故事,因为这些对于我来说,更接地气,更能从中找到生活的真谛、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而那时看到一篇小说《绿化树》对于影响极大,直到现在还印象深刻,小说中主人公对于白面馒头的期盼、渴望,与自己的处境是多么的相似,就在那样的困境中,主人公都能走出来,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炒盐,满满的回忆】人们常说书是精神上的食粮,我非常认同这句话,人的一生往往是区区折折的,就如同一些文学作品描述那样,一些名著作品其实就是作者自己所经历、所感受或者看到的 ,如果一部作品中的主人公一生平平淡淡,也就没有吸引力。同样人的生命力也是顽强的,当一个人处于逆境时,可能面临困难重重,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的,这时更需要多读书,多看书,读一些经典名著,一些具有历史底蕴的书籍,任何一部流传于世的书籍,并不仅是其文字多么曼妙、惊人,而其中的宝贵财富所在而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理解,如果一部书没有人文精神所在,只会是空壳而已,也就没有生命力。就如同早时的炒盐,虽然苦咸,没有一点美味可言,但是那时吃着炒盐,看着书,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忘却的满满的回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