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董卿到林妙可,成就我们的是自卑还是优越

从董卿到林妙可,成就我们的是自卑还是优越
文章图片
不过,真正的人生意义这张底片,是在个人犯错或遇到障碍时,才会显影出来的。——阿德勒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关于董卿的热议余韵犹存。

《你看不到的,是千万个被毁掉一生的董卿》文章起始部分,是她眼含泪光的聊起童年往事的照片(不知是否属实),看起来,那些关于“不能照镜子”的心结依旧缠绕。
很多人说“董小姐”的优雅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有人说她的成长经历有太多来自父亲的阴影。一边是对她的赞誉,一边是对其童年经历的诟病。
那么,当我们越来越关注童年早期经验时,我们是否真正了解了童年对孩子的意义?当我们一味的探讨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体验,是否真正觉察了原生家庭赋予生命的力量?

关于童年的经验,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探讨了三种情况:先天器官缺陷婴儿、被宠溺的儿童以及被冷漠忽视的儿童。在他看来,上述三种成长经验,导致孩子行为或心理的扭曲,最容易使人将错误的意义赋予生活。
显然,这并不符合大多数人对董卿童年经历的想象。客观的说,董小姐的确遇到了一位强势的虎爸,令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感到自卑,但却并没有令她变的孱弱无助或流于平庸。
这恐怕才是我们真正可以看到的“董卿力”——穿越自卑的力量。
是的,很多人都在引用阿德勒《自卑与超越》的观点。然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却还在不断的声讨父母早年带给自己的“创伤体验”。因此,今天所有的失败与挫折都可以归结为“童年”的不公。这是不是给自己的懒惰与逃避找到一个最轻松的理由?
在阿德勒看来,人的一生都在与自卑情结为伴,即使刚出生的婴儿也不能幸免。
“孩子如果智力正常,就会受到向上发展的冲动的支配,这种冲动会刺激他的身心成长......在每个婴儿与小孩身上,都可以看到对深固自卑感的巨大及强迫反抗,这是人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事实。”
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卑感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可怕,至少它是生命向上的推动力。

不足的感觉是一项正面意义的痛,而且至少在任务未完成、需要未满足、紧张未解除时,会继续下去。——阿德勒
正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够美丽的自卑感,推动了董卿在大学期间不断的修炼。也是她早年在上海主持遇到瓶颈时能有一种内在觉察力,甚至在央视主持的风格遭到冷遇时能暂停脚步,用游学的方式来积蓄能量。
有个90后的女性朋友跟我聊起自己的父亲,同样包含热泪。基于对她家庭背景的了解,的确她的父亲是不懂得“温柔”且缺乏沟通力的。在她即将结婚的时候,依然觉得父亲的阴影造成了她今天的胆怯与懦弱,甚至由于根深蒂固的不自信而影响了她的择偶。

面对的她的哭诉,我在心底疑问:已经成年的我们,是否也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如果说过去20多年的“不自信”源于父亲的严格管教,可是即便将父亲宣判有罪又能改变什么?况且,未来究竟要成为怎样的人是否该有我们自己来决定?
我相信,这世上仍有千万个虎爸用严苛的方式在实施自己的教育行为。这的确不值得鼓励,也需要每个父母对此保持警惕。然而,当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成年个体,除了对过往经验的重复声讨之外,也需要衍生出“超越”的能力。
家庭系统排序之父海灵格认为:“孩子从父母那里接受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生命的机会......用成年人的眼睛而不是通过一个哀怨的孩子的眼睛来看自己的父母,从而接受现实中的父亲和母亲。就能无拘无束的处理曾经认为是困难的工作,在很糟糕的处境下,取得最好的结果。”
佛洛伊德认为,童年很重要;
阿德勒认为,未来更重要!


从董卿到林妙可,成就我们的是自卑还是优越
文章图片
被宠坏的小孩所表现出让人无法接受的自怜与自恋,都和他的人生意义又相呼应的关系。 对于优越情结的热衷亦是一种困扰
与自卑感相对应的,是个人独有的优越感目标。阿德勒认为,它决定于人们赋予生活的意义。换言之,在自卑情结的案例里,又能找到“向优越目标奋斗”的存在。
然而,过于固化的“优越情结”对人的成长造成一种困扰。这种困扰,阿德勒认为往往出现在过于宠溺的孩子身上。
有些母亲习惯用她的爱让孩子感到窒息,或者经常替孩子决定事情、发言或钳制孩子的思想,使孩子得不到良好的人格发展,甚至让他 习惯生活在一个不切实际,或和现实世界脱离的生活圈子里。
——阿德勒
【从董卿到林妙可,成就我们的是自卑还是优越】前几日的艺校考试,又掀起人们探讨当年九岁独自登台唱歌的林妙可。“尔家有女初张成”,从一系列照片来看,的确有些令观众们失望。也有人将所有责任归结为她的妈妈。相比董卿父亲爱的严苛,林妙可的妈妈似乎是爱的束缚。
“在她16岁参加的一场去澳洲做交换生的真人秀中,她完全不像一个坚果大场面的孩子,只会问对方一个小学式的问题后就无话可说,尴尬傻笑。”网友对她的挑剔果然是带刺的。包括她过于内向,缺乏基本的社交能力 等等。
在阿德勒看来,被宠坏的小孩所表现出让人无法接受的自怜与自恋,都和他的人生意义又相呼应的关系。活在光环地下的负重,与其说是一种压力,不如说是一种集体的宠溺(包括母亲),令人无所适从。
“被宠坏的孩子,因为他们习惯自己的需求被很快地满足,要他去抗拒诱惑总是很难的,而这样的小孩也就很容易成为谄媚、虚荣的牺牲品。”
看来这刚好呼应了很多人对于林妙可说话过于圆滑和做作,表情夸张不像孩子的指责。
实际上,林妙可无论是否艺考成功,都需要面临一次人生的巨大考验。
昔日的光环也是她需要去超越的部分,现在看来,唯有失败所带来的“自卑感”,才能推动她获得一次向上的人生攀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