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概要|机器学习(评价指标:分类问题、回归问题、排序问题)

参考: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4dde15a56d44
https://blog.csdn.net/heyongluoyao8/article/details/49408319
评价指标(Evaluation metrics)
??评价指标是机器学习任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同的机器学习任务有着不同的评价指标,同时同一种机器学习任务也有着不同的评价指标,每个指标的着重点不一样。如分类(classification)、回归(regression)、排序(ranking)、聚类(clustering)、热门主题模型(topic modeling)、推荐(recommendation)等。并且很多指标可以对多种不同的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评价,如精确率-召回率(precision-recall),可以用在分类、推荐、排序等中。像分类、回归、排序都是监督式机器学习,本文的重点便是监督式机器学习的一些评价指标
一、从二分类评估指标说起 1.1 混淆矩阵confusion_matrix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混淆矩阵,对于二分类问题,真实的样本标签有两类,我们学习器预测的类别有两类,那么根据二者的类别组合可以划分为四组,如下表所示:
机器学习概要|机器学习(评价指标:分类问题、回归问题、排序问题)
文章图片

上表即为混淆矩阵,其中,行表示预测的label值,列表示真实label值。TP,FP,FN,TN分别表示如下意思:
TP(true positive):表示样本的真实类别为正,最后预测得到的结果也为正;
FP(false positive):表示样本的真实类别为负,最后预测得到的结果却为正;
FN(false negative):表示样本的真实类别为正,最后预测得到的结果却为负;
TN(true negative):表示样本的真实类别为负,最后预测得到的结果也为负.

机器学习概要|机器学习(评价指标:分类问题、回归问题、排序问题)
文章图片

机器学习概要|机器学习(评价指标:分类问题、回归问题、排序问题)
文章图片

可以看到,TP和TN是我们预测准确的样本,而FP和FN为我们预测错误的样本。

sklearn.metrics.confusion_matrix(y_true, y_pred, labels=None, sample_weight=None)
coding :
y_true: 是样本真实分类结果,y_pred: 是样本预测分类结果
labels:是所给出的类别,通过这个可对类别进行选择
sample_weight : 样本权重
1.2 准确率Accruacy 准确率表示的是分类正确的样本数占样本总数的比例,假设我们预测了10条样本,有8条的预测正确,那么准确率即为80%。
用混淆矩阵计算的话,准确率可以表示为:
机器学习概要|机器学习(评价指标:分类问题、回归问题、排序问题)
文章图片

虽然准确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价我们的分类器的性能,不过对于二分类问题或者说CTR预估问题,样本是极其不平衡的。对于大数据集来说,标签为1的正样本数据往往不足10%,那么如果分类器将所有样本判别为负样本,那么仍然可以达到90%以上的分类准确率,但这个分类器的性能显然是非常差的。
1.3 平均准确率(Average Per-class Accuracy) ??为了应对每个类别下样本的个数不一样的情况,对准确率进行变种,计算每个类别下的准确率,然后再计算它们的平均值。举例,类别0的准确率为80%,类别1下的准确率为97.5%,那么平均准确率为(80%+97.5%)/2=88.75%。因为每个类别下类别的样本个数不一样,即计算每个类别的准确率时,分母不一样,则平均准确率不等于准确率,如果每个类别下的样本个数一样,则平均准确率与准确率相等。
??平均准确率也有自己的缺点,比如,如果存在某个类别,类别的样本个数很少,那么使用测试集进行测试时(如k-fold cross validation),可能造成该类别准确率的方差过大,意味着该类别的准确率可靠性不强。
1.4 精确率Precision和召回率Recall 为了衡量分类器对正样本的预测能力,我们引入了精确率Precision和召回率Recall。
精确率表示预测结果中,预测为正样本的样本中,正确预测为正样本的概率;
召回率表示在原始样本的正样本中,最后被正确预测为正样本的概率;
二者用混淆矩阵计算如下:
机器学习概要|机器学习(评价指标:分类问题、回归问题、排序问题)
文章图片

精确率和召回率往往是一对矛盾的指标。在CTR预估问题中,预测结果往往表示会被点击的概率。如果我们对所有的预测结果进行降序排序,排在前面的是学习器认为最可能被点击的样本,排在后面的是学习期认为最不可能被点击的样本。
如果我们设定一个阈值,在这个阈值之上的学习器认为是正样本,阈值之下的学习器认为是负样本。可以想象到的是,当阈值很高时,预测为正样本的是分类器最有把握的一批样本,此时精确率往往很高,但是召回率一般较低。相反,当阈值很低时,分类器把很多拿不准的样本都预测为了正样本,此时召回率很高,但是精确率却往往偏低。
1.5 F-1 Score 为了折中精确率和召回率的结果,我们又引入了F-1 Score,计算公式如下:
机器学习概要|机器学习(评价指标:分类问题、回归问题、排序问题)
文章图片

【机器学习概要|机器学习(评价指标:分类问题、回归问题、排序问题)】对于F1 Score有很多的变化形式,感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周志华老师的西瓜书,我们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1.6 ROC与AUC (只能用于二分类) AUC:Area under the Curve 曲线(ROC)下的面积
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1)AUC的全称是Area under the Curve,即曲线下的面积,这条曲线便是ROC曲线,全称为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它最开始使用是上世纪50年代的电信号分析中,在1978年的“Basic Principles of ROC Analysis ”开始流行起来。ROC曲线描述分类器的True Positive Rate(TPR,分类器分类正确的正样本个数占总正样本个数的比例)与False Positive Rate(FPR,分类器分类错误的负样本个数占总负样本个数的比例)之间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Alt text](./屏幕快照 2015-09-27 下午12.42.54.png)
如上图,ROC曲线描述FPR不断变化时,TPR的值,即FPR与TPR之间的关系曲线。显而易见,最好的分类器便是FPR=0%,TPR=100%,但是一般在实践中一个分类器很难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即一般TPR不等于1,FPR不等于0的。当使用ROC曲线对分类器进行评价时,如果对多个分类器进行比较时,如果直接使用ROC曲线很难去比较,只能通过将ROC分别画出来,然后进行肉眼比较,那么这种方法是非常不便的,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定量的指标去比较,这个指标便是AUC了,即ROC曲线下的面积,面积越大,分类器的效果越好,AUC的值介于0.5到1.0之间。
??具体如何描绘ROC曲线,如在二分类中,我们需要设定一个阈值,大于阈值分类正类,否则分为负类。因此,我们可以变化阈值,根据不同的阈值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计算得到ROC空间中的一些点,连接这些点就形成ROC曲线。ROC曲线会经过(0,0)与(1,1)这两点,实际上这两点的连线形成的ROC代表一个随机分类器,一般情况下分类器的ROC曲线会在这条对角连线上方。
??在ROC曲线中,点(0,0)表示TPR=0,FPR=0,即分类器将每个实例都预测为负类;点(1,1)表示TPR=1,FPR=1,即分类器将每个实例都预测为正类;点(0,0)表示TPR=1,FPR=0,即分类器将每个正类实例都预测为正类,将每个负类实例都预测为负类,这是一个理想模型。
??ROC曲线有个很好的特性:当测试集中的正负样本的分布变化的时候,ROC曲线能够保持不变。在实际的数据集中,经常会出现类别不平衡(class imbalance)现象,即负样本比正样本少很多(或者相反),而且测试数据集中的正负样本的分布也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关于ROC与AUC更多的讲解,参见这里。
2)排序结果很重要呀,不管预测值是多少,只要正例的预测概率都大于负例的就好了呀。
没错,ROC和AUC便可以解决我们上面抛出的两个问题。
ROC全称是“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我们根据学习器的预测结果进行排序,然后按此顺序逐个把样本作为正例进行预测,每次计算出两个重要的值,分别以这两个值作为横纵坐标作图,就得到了ROC曲线。
这两个指标是什么呢?是精确率和召回率么?并不是的,哈哈。
ROC曲线的横轴为“假正例率”(True Positive Rate,TPR),又称为“假阳率”;纵轴为“真正例率”(False Positive Rate,FPR),又称为“真阳率”,
假阳率,简单通俗来理解就是预测为正样本但是预测错了的可能性,显然,我们不希望该指标太高。横坐标
机器学习概要|机器学习(评价指标:分类问题、回归问题、排序问题)
文章图片

真阳率,则是代表预测为正样本但是预测对了的可能性,当然,我们希望真阳率越高越好。纵坐标
机器学习概要|机器学习(评价指标:分类问题、回归问题、排序问题)
文章图片

ROC计算过程如下:
1)首先每个样本都需要有一个label值,并且还需要一个预测的score值(取值0到1);
2)然后按这个score对样本由大到小进行排序,假设这些数据位于表格中的一列,从上到下依次降序;
3)现在从上到下按照样本点的取值进行划分,位于分界点上面的我们把它归为预测为正样本,位于分界点下面的归为负样本;
4)分别计算出此时的TPR和FPR,然后在图中绘制(FPR, TPR)点。
说这么多,不如直接看图来的简单:

每个黑实点即阈值(截断点)
机器学习概要|机器学习(评价指标:分类问题、回归问题、排序问题)
文章图片

AUC(area under the curve)就是ROC曲线下方的面积,如下图所示,阴影部分面积即为AUC的值:
机器学习概要|机器学习(评价指标:分类问题、回归问题、排序问题)
文章图片

AUC量化了ROC曲线表达的分类能力。这种分类能力是与概率、阈值紧密相关的,分类能力越好(AUC越大),那么输出概率越合理,排序的结果越合理。
在CTR预估中,我们不仅希望分类器给出是否点击的分类信息,更需要分类器给出准确的概率值,作为排序的依据。所以,这里的AUC就直观地反映了CTR的准确性(也就是CTR的排序能力)。
1.7、ROC曲线和P-R曲线有什么特点? 相比P-R曲线,ROC曲线有一个特点,当正负样本分布变化的时候,ROC曲线的形状能够基本保持不变,而P-R曲线的形状会发生比较剧烈的变化
P-R曲线:横召回率,纵精确率
ROC曲线:横假阳,纵真阳
实际应用中 正负样本的比例往往比较不平衡,所以ROC 应用的场景会更多,被广泛用在排序,推荐,广告等领域。
2、AUC的计算 关于AUC的计算方法,如果仅仅根据上面的描述,我们可能只能想到一种方法,那就是积分法,我们先来介绍这种方法,然后再来介绍其他的方法。
2.1 积分思维 这里的积分法其实就是我们之前介绍的绘制ROC曲线的过程,用代码简单描述下:
auc = 0.0 height = 0.0for each training example x_i, y_i: if y_i = 1.0: height = height + 1/(tp+fn) else auc +=height * 1/(tn+fp)return auc

在上面的计算过程中,我们计算面积过程中隐含着一个假定,即所有样本的预测概率值不想等,因此我们的面积可以由一个个小小的矩形拼起来。但如果有两个或多个的预测值相同,我们调整一下阈值,得到的不是往上或者往右的延展,而是斜着向上形成一个梯形,此时计算梯形的面积就比较麻烦,因此这种方法其实并不是很常用。
2.2 Wilcoxon-Mann-Witney Test 关于AUC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性质,它和Wilcoxon-Mann-Witney是等价的,而Wilcoxon-Mann-Witney Test就是测试任意给一个正类样本和一个负类样本,正类样本的score有多大的概率大于负类样本的score。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来探讨一下二者为什么是等价的?首先我们偷换一下概念,其实意思还是一样的,任意给定一个负样本,所有正样本的score中有多大比例是大于该负类样本的score? 由于每个负类样本的选中概率相同,那么Wilcoxon-Mann-Witney Test其实就是上面n2(负样本的个数)个比例的平均值。
那么对每个负样本来说,有多少的正样本的score比它的score大呢?是不是就是当结果按照score排序,阈值恰好为该负样本score时的真正例率TPR?没错,相信你的眼睛,是这样的!理解到这一层,二者等价的关系也就豁然开朗了。ROC曲线下的面积或者说AUC的值 与 测试任意给一个正类样本和一个负类样本,正类样本的score有多大的概率大于负类样本的score
哈哈,那么我们只要计算出这个概率值就好了呀。我们知道,在有限样本中我们常用的得到概率的办法就是通过频率来估计之。这种估计随着样本规模的扩大而逐渐逼近真实值。样本数越多,计算的AUC越准确类似,也和计算积分的时候,小区间划分的越细,计算的越准确是同样的道理。具体来说就是: 统计一下所有的 M×N(M为正类样本的数目,N为负类样本的数目)个正负样本对中,有多少个组中的正样本的score大于负样本的score。当二元组中正负样本的 score相等的时候,按照0.5计算。然后除以MN。公式表示如下:
机器学习概要|机器学习(评价指标:分类问题、回归问题、排序问题)
文章图片

实现这个方法的复杂度为O(n^2 )。n为样本数(即n=M+N)
2.3 Wilcoxon-Mann-Witney Test的化简 该方法和上述第二种方法原理一样,但复杂度降低了。首先对score从大到小排序,然后令最大score对应的sample的rank值为n,第二大score对应sample的rank值为n-1,以此类推从n到1。然后把所有的正类样本的rank相加,再减去正类样本的score为最小的那M个值的情况。得到的结果就是有多少对正类样本的score值大于负类样本的score值,最后再除以M×N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当存在score相等的时候,对于score相等的样本,需要赋予相同的rank值(无论这个相等的score是出现在同类样本还是不同类的样本之间,都需要这样处理)。具体操作就是再把所有这些score相等的样本 的rank取平均。然后再使用上述公式。此公式描述如下:
机器学习概要|机器学习(评价指标:分类问题、回归问题、排序问题)
文章图片

有了这个公式,我们计算AUC就非常简单了,下一节我们会给出一个简单的Demo
3、AUC计算代码示例 这一节,我们给出一个AUC计算的小Demo,供大家参考:
import numpy as nplabel_all = np.random.randint(0,2,[10,1]).tolist() pred_all = np.random.random((10,1)).tolist()print(label_all) print(pred_all)posNum = len(list(filter(lambda s: s[0] == 1, label_all)))if (posNum > 0): negNum = len(label_all) - posNum sortedq = sorted(enumerate(pred_all), key=lambda x: x[1])posRankSum = 0 for j in range(len(pred_all)): if (label_all[j][0] == 1): posRankSum += list(map(lambda x: x[0], sortedq)).index(j) + 1 auc = (posRankSum - posNum * (posNum + 1) / 2) / (posNum * negNum) print("auc:", auc)

输出为:
[[1], [1], [1], [1], [0], [0], [1], [0], [1], [0]] [[0.3338126725065774], [0.916003907444231], [0.21214487870979226], [0.7598235037160891], [0.07060830328081447], [0.7650759555141832], [0.16157972737309945], [0.6526480840746645], [0.9327233203035652], [0.6581121768195201]]auc: 0.5833333333333334

二、回归评价指标 SSE/MSE/RMSE/MAE/R-Squared 与分类不同的是,回归是对连续的实数值进行预测,即输出值是连续的实数值,而分类中是离散值。例如,给你历史股票价格,公司与市场的一些信息,需要你去预测将来一段时间内股票的价格走势。那么这个任务便是回归任务
分类问题的评价指标是准确率,那么回归算法的评价指标就是
SSE、MSE,RMSE,MAE、MAPE:预测值 和真实值
R-Squared:预测值 和 真实平均值
1、SSE 和方差 该统计参数计算的是拟合数据和原始数据对应点的误差的平方和,计算公式如下
机器学习概要|机器学习(评价指标:分类问题、回归问题、排序问题)
文章图片

SSE越接近于0,说明模型选择和拟合更好,数据预测也越成功。
2、均方误差(MSE) 该统计参数是预测数据和原始数据对应点误差的平方和的均值,也就是SSE/n
机器学习概要|机器学习(评价指标:分类问题、回归问题、排序问题)
文章图片

MSE (Mean Squared Error)叫做均方误差。

这里的y是测试集上的。
用 真实值-预测值 然后平方之后求和平均。
猛着看一下这个公式是不是觉得眼熟,这不就是线性回归的损失函数嘛!!! 对,在线性回归的时候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这个损失函数最小。那么模型做出来了,我们把损失函数丢到测试集上去看看损失值不就好了嘛。简单直观暴力。
3、均方根误差(RMSE)(Root Mean Squard Error)均方根误差(又称RMSD: root mean square deviation)。机器学习概要|机器学习(评价指标:分类问题、回归问题、排序问题)
文章图片


其中,yiyi是第ii个样本的真实值,yi^yi^是第ii个样本的预测值,nn是样本的个数。该评价指标使用的便是欧式距离。
??RMSE虽然广为使用,但是其存在一些缺点,因为它是使用平均误差,而平均值对异常点(outliers)较敏感,如果回归器对某个点的回归值很不理性,那么它的误差则较大,从而会对RMSE的值有较大影响,即平均值是非鲁棒的。
* Quantiles of Errors
4、MAE:mean asolute error 平均绝对误差 预测、真实数据 机器学习概要|机器学习(评价指标:分类问题、回归问题、排序问题)
文章图片


5、MAPE mean absolute percent error
机器学习概要|机器学习(评价指标:分类问题、回归问题、排序问题)
文章图片

为了改进RMSE的缺点,提高评价指标的鲁棒性,使用误差的分位数来代替,如中位数来代替平均数。假设100个数,最大的数再怎么改变,中位数也不会变,因此其对异常点具有鲁棒性。
??在现实数据中,往往会存在异常点,并且模型可能对异常点拟合得并不好,因此提高评价指标的鲁棒性至关重要,于是可以使用中位数来替代平均数,如MAPE:
机器学习概要|机器学习(评价指标:分类问题、回归问题、排序问题)
文章图片


??MAPE是一个相对误差的中位数,当然也可以使用别的分位数。
* “Almost Crrect” Predictions
??有时我们可以使用相对误差不超过设定的值来计算平均误差,如当|yi?yi^|/yi|yi?yi^|/yi超过100%(具体的值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则认为其是一个异常点,,从而剔除这个异常点,将异常点剔除之后,再计算平均误差或者中位数误差来对模型进行评价。
MAPE 相当于每个点误差进行归一化,降低了个别离群点带来的绝对误差的影响
在这之前,我们所有的误差参数都是基于预测值(y_hat)和原始值(y)之间的误差(即点对点),从下面开始是所有的误差都是相对原始数据平均值(y_ba)而展开的(即点对全)!!!
6、R Squared 预测值 真实数据平均值
上面的几种衡量标准针对不同的模型会有不同的值。比如说预测房价 那么误差单位就是万元。数子可能是3,4,5之类的。那么预测身高就可能是0.1,0.6之类的。没有什么可读性,到底多少才算好呢?不知道,那要根据模型的应用场景来。
看看分类算法的衡量标准就是正确率,而正确率又在0~1之间,最高百分之百。最低0。如果是负数,则考虑非线性相关。很直观,而且不同模型一样的。那么线性回归有没有这样的衡量标准呢?答案是有的。
那就是R Squared也就R方
机器学习概要|机器学习(评价指标:分类问题、回归问题、排序问题)
文章图片


(1)SSR:Sum of squares of the regression,即预测数据与原始数据均值之差的平方和,公式如下
机器学习概要|机器学习(评价指标:分类问题、回归问题、排序问题)
文章图片

(2)SST:Total sum of squares,即原始数据和均值之差的平方和,公式如下
机器学习概要|机器学习(评价指标:分类问题、回归问题、排序问题)
文章图片

细心的网友会发现,SST=SSE+SSR,呵呵只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而我们的“确定系数”是定义为SSR和SST的比值,故
机器学习概要|机器学习(评价指标:分类问题、回归问题、排序问题)
文章图片

其实“确定系数”是通过数据的变化来表征一个拟合的好坏。由上面的表达式可以知道“确定系数”的正常取值范围为[0 1],越接近1,表明方程的变量对y的解释能力越强,这个模型对数据拟合的也较好
那结果就来了。
如果结果是0,就说明我们的模型跟瞎猜差不多。
如果结果是1。就说明我们模型无错误。
如果结果是0-1之间的数,就是我们模型的好坏程度。
如果结果是负数。说明我们的模型还不如瞎猜。(其实导致这种情况说明我们的数据其实没有啥线性关系)
scikit-learn中的各种衡量指标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mean_squared_error #均方误差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mean_absolute_error #平方绝对误差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r2_score#R square
#调用
mean_squared_error(y_test,y_predict)
mean_absolute_error(y_test,y_predict)
r2_score(y_test,y_predict)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