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表达的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丨学会提问|你表达的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丨学会提问 读书心得12-4)

回顾
上次我们大致分享了本书的第三章节 理由论是什么,大致重点内容回顾如下:
1、学会问一问“为什么”。输出这个结论的人为什么相信,你又凭什么要相信。
2、结论本身并不是证据,它是一个由证据或者其他看法支撑起来的看法。
3、分类标记、同类顺序列出,让理由和结论一目了然。
4、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得以成型和修改。则薄弱的理由必然导致薄弱的结论。
找不到支撑结论的理由,你就不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反过来,读者假如不能找到你所持观点的理由,就根本谈不上信服。总之,条例清晰、有理有据;自己信,方能他人服。
00 今天来看一看本书第4章节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第二章和第三章主动帮助你识别任意一个信息的基本构成要素:论题、结论和理由。而本章就是进一步检查这些部分的确切含义,将论证结构图放到更清晰的焦点之下。
在同意一个人的观点前一定要准确辨认关键词或短语的确切含义,否则评论起来就像是狗咬刺猬无处下嘴。
只有理解了关键术语和词组的意思(无论是直接的还是含蓄的),才能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
01 如果每个词都只有一种潜在的含义,且大家都认同这个含义,那么迅速有效的交流就更有可能实现。然后,事实却恰恰相反。
例如,如果有家长指出小孩子要严禁玩手机。因为玩手机对视力有影响;一直拿着手机弯着头,对小孩子的身体发育有影响;一直拿手机过多占用小孩子的时间严重影响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各项技能包括沟通能力、动手能力。
可以看出此论题应该是小孩子应不应该玩手机,而结论应该就是严禁玩手机。给出的理由有三条,但有一点要确认,什么叫玩手机?玩手机是每天玩两个小时以上?还是只要拿手机就是玩手机?有歧义。
我们常常误解所读的文章或者听到的言论的意思,因为我们常常想当然地以为很多词的意思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读书或听讲的时候,一定要迫自己去寻找那些意思不明确的词或短语,否则你就会抓不到要领。
02 既然多重含义的词或词组造就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不清楚。那么找准关键词就是很关键的一步。
找到关键词的线索小结如下:
1)检查论题有没有关键词
2)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关键词或短语
3)留意抽象的词或短语
4)通过反串来判断别人怎样给特定的词或短语下不同的定义
寻找关键词时还要牢记一个原则:一个词或短语越抽象,人们越有可能对其做出多重阅读。
03 检查你发现的关键词有没有歧义,最好的检测方法就是将这个词的不同含义替换到推理论证的结构中,看看改变这个词的意思是否会对理由支撑结论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虽然我们也想相信别人说的话,但作为一个批判性思考的人,要不断的问:“作者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就是不能轻易同意他的分析推理,直到他将影响推理过程的那些意思不明确的地方解释清楚才行。
只有出现在分析推理过程中,意思不明确的词才最为关键。
例如上个例子中的“玩手机”到底是什么意思,才能最终确定同意或者不同意他的结论。
比如玩手机假如是连续玩2个小时以上,我绝对同意禁止玩手机,就我自己的感受,自己玩两个小时手机就头晕晕的感觉。
而假如他说的意思是拿着手机就是玩,那就不行了,因为社会的发展导致玩电子产品包括手机,也是一个自然人一项基本的生存技能。
04 有些关键词需要看看上下文,在具体语境里才能确定它的真实含义。同时,字典里的含义不一定适合文章里的情境。
在接受一个人的结论前,对一些饱含感情色彩的词语,一定要对术语引发你怎行的感情保持高度警惕,因为它会让你的思维短路。
例如:有钱人应该多缴税。首先,有钱人比较富有,有经济承受能力;其次,有钱人过多的占用了社会的教育资源、政策红利等。
这里的有钱人就是一个饱含感情色彩的词语。
05 效率高的作者总是力求文章表达清楚。在写作时,千万不要过高的估计你的读者,以为这个词的定义众所周知。反复问自己,找出任何一个有可能模棱两可的陈述。
把你的作品拿出来和别人分享,比如朋友或同学,鼓励他们提问题。在判断某个潜在的歧义需不需要进一步加以解释之前,先花点时间来想象你的读者和听着。
如果害怕自己的表达不明确,请仔细界定你的术语。文章辞简义赅,用词准确,简单明了最好。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很高兴的告诉你,距离本书结束后面还有8章,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关注点赞是对我的认可
分享转发是对我的肯定
随意打赏是对我的认同
【你表达的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丨学会提问|你表达的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丨学会提问 读书心得12-4)】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