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角是90°对吗 直角是多少度

【直角是90°对吗 直角是多少度】前段时间在头条看到一个西瓜视频 。是一个数学老师讲了一个问题:判断“直角是90度 。”这句话是否正确 。
他的回答是:这句话不对 。相信很多读者会说这句话是对的?老师的理由是应该说“直角的度数是90” , 他认为原句是病句 。
我自己也是数学老师 , 但我对此强烈反对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文字游戏” 。即使站在中国人的角度 , 我也不认为这句话应该算错 。汉语中有“成分省略”和病句之分 。“成分省略”和病句的区别在于意思是否明确 。显然 ,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 。"直角是90度."我相信几乎没有人会误解 。任何人都能准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所以 , 我觉得这句话只是“成分遗漏” , 并不是错误 。
数学考试要考查的是真正的数学思维 , 而不是语文和病句 。此外 , 我想谈谈数学教学和考试中的两个重要问题 。
中小学数学试题往往故弄玄虚 , 不求本质 。
我们来看看2016年武汉数学四调的一个原题:
这个问题困惑了许多学生 。我改成了下面的叙述形式 , 读者可以看看是不是清楚了很多 。
中考考生想出“定点”这个概念然后解释了半天 , 其实就是函数图像和直线Y = X的交点 , 这是不是马上让我们想起一句谚语 , 叫“脱裤子 , 没必要!” 。
为什么中考的考官会这样出题?
因为中考和高考都有这样一个目的: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 。嗯 , 不是要考察阅读能力吗?它需要大量的单词 。就用“给出一个新概念”的题型来考 , 想出一个新概念 , 让学生先看概念 , 再解题 。
其实我并不赞同这样考察阅读能力 。首先 , 数学最基本的就是追求简洁 , 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把问题描述清楚 。
想象你正在和某人谈话 。如果这个人说了很久 , 然后你明白了他想说什么 , 你会觉得很甜吗?下次你大概就不想再和他说话了 , 你会避开的 。估计同学们拿到上面的问题也有同感 。
很多题不考察一般的方法 , 而是依靠特殊的解题技巧 。(其实质是考察“机会主义”方法)
很多老师很乐意挖空问一些奇怪的问题 。当学生被成功难倒时 , 他们为自己的问题感到骄傲 。在我看来 , 大多数问题都没有多大价值 。
初中几何题经常用到“恰到好处”这个词 。如果用这个词 , 很可能会研究非常有限的特殊情况 , 采用的方法通常只会适用于这种“刚刚好”的情况 。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 下面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八、九年级常见的题型 。E点“恰好”是中点 , F点“恰好”是中点 。很多老师也经常告诉学生 , 做几何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特殊情况 。比如你看起来像中点 , 你可以试着证明中点 。如果看起来是垂直的 , 可以试着证明一下垂直度 。记住几何题往往是“巧合” 。
的确 , 很多同学都知道 , 在两题正好是中点的情况下 , 很容易证明AG和BF正好垂直(8年级全等知识可以证明) 。于是我们用勾股定理先根据等面积法得到AE , BG , 再用勾股定理得到AG , 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结果老师同学都“高兴” , 就没有下文了 。
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也不应该这样教 。他要启发学生知道自己的欲望 , 然后他会不断地提问 。当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时 , 他甚至会主动去查资料 , 寻求解决办法 。甚至因为这个问题的不断追问 , 他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自己琢磨出高中的方法 。
主动求知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 。
真正的学习不应该是这样的 。学习好的同学要进一步思考:如果F不是中点呢?你能找到AG吗?如果有 , 方法会是什么?再进一步想 , 如果E不是中点 , 怎么解?
如果f不是这道题的中点 , 八年级的学生不会做 , 九年级的学生用类似的知识也能做 。但不管这个问题怎么变 , 高中生只要建立坐标系 , 运用函数方程的知识 , 不借助任何辅助线 , 就能轻松解决 。也就是说 , 很多初中生在苦苦寻找各种辅助线方法 , 却不知道笛卡尔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发明了“坐标系法”来解决所有这类类似的问题 。
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们做了这么多数学题 , 却很少有国际知名的数学家?为什么中国在诺贝尔奖上远远落后于西方?
这和我们平时的学习和思维方式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
人海战术 , 不求甚解 , 大范围横向扫荡 , 很少纵向思考 , 回到源头 。这是中国中小学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 。数学成绩就像一个芯片 , 就像一台电脑的最低代码 。只有追根溯源 , 思考最广泛最底层的根本问题 , 才能有大作为 。这种思维意识和能力要从小培养和积累 。
对数学教育改革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意见?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