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具体意义 腊八节是有什么意义( 二 )


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 。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 。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 。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 。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 。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 。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 。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 。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 。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
腊八节喂树
在甘肃陇南康县南部白杨乡的一些农村过去还有喂树的风俗 。喂树是为了树长得快,多结果子 。常喂的树主要是核桃树 。这类树根深,长得粗壮,枝繁叶茂,结果多 。喂树时把米饭、包谷珍珍蒸熟,用斧子将树根部砍两下,然后塞上去 。一边往上塞一边自言自语:“肯结吧?肯结;不落吧?不落!”(肯结,方言,意为繁殖能力强,结果子多)祈求多结果子,不到成熟收获不会轻易剥落 。同时还要燃烧包谷秸秆、麦草对树根粗皮熏烧,据说这样树以后长得快 。过去农村经济落后,文化匮乏,此俗盛行 。在这里可以不吃腊八粥,但必须喂树,固执地认为只有把树喂得好才结得好 。
腊月八这天,家家都要喂树,求多结果子,实现丰产愿望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科学文化普及,依靠科技和推广优良品种成为共识,喂树的习俗在民间消失了 。在乡村一些树龄较高的老核桃树根部可见喂树留下的斑斑痕迹 。喂树虽然没有科学意义,但这种拙朴的民俗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腊八节的来历
传说一: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 。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 。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
传说二: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 。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