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个学术概念的恰当性,不能只看具体的修辞诉求或仅仅依靠既定的用法,还要看它在本体论上捕捉和涵盖了什么 。第一类和第二类中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对地缘政治概念的误用 。他们对地缘政治的描述有“伪标签”之嫌,即他们描述的现象与地理变量关系不大,甚至只是一种繁琐的说辞 。
一旦这类人将地缘政治与冲突或现实政治等同起来,[10]例如,“地缘经济”就是一个糟糕的标签 。冷战后,所谓“地缘经济学”认为商业手段而非非军事因素成为国家竞争的主流,或者说权力中心主义向经济中心主义转变 。但除了提到区域一体化 , 其内容与地理关系不大 。[11]要描述具体领域的冲突和竞争,有很多比“地缘”更准确的词,比如安全困境、敌意螺旋等 。在阐明冲突的机制方面,这些概念远胜于地缘政治理论 。地理上的接近或者资源的地理分布的确可能增加冲突的概率 , 但不一定是冲突的决定性因素 。这一概念的误用通常见于政治家和大众媒体 。把地缘政治等同于冲突,就相当于把地缘政治“黑化”,甚至降格为文学修辞 。
第二类中地缘政治概念的使用是一种修辞,甚至是累赘 , 完全可以用分布、格局、形势等简单词汇代替 。即使删除“地缘”二字 , 也不会对文章的理解产生任何影响,比如“地缘政治”和“战略”、“能源地缘政治”和“能源政治”几乎没有区别 。事实上,这种分析很少考虑地理因素,也没有像所宣称的那样将地缘政治分析引入能源、文化等领域 。相比之下,关于地缘大战略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一些地理变量 。
政客、媒体和智库滥用这些词汇有两个原因:地理概念更容易突出国际体系或特定领域(如经济、文化和地区认同)的竞争性一面;权力、战略、资源、思想等因素的地理分布可以用地理的概念来突出 。作者认为,只有第三类和第四类中的概念相对正确地抓住了地缘政治的含义 。前者讲的是地缘对国际关系中行为体的影响,后者讲的是观念对地缘的重塑和重构 。在排除了对地缘政治概念的误用后,本文在理论研究中使用了地缘政治的概念,即地缘政治描述的是国际体系中地理与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地理对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
(二)理论建构的缺陷
地缘政治最初起源于政治地理学 , 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具有强烈的人文特征 。理论构建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缺乏严谨的逻辑和实证,导致理论构建存在很大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缺乏统一的理论和分析框架 。国际政治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体系中国家的行为和行为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复杂的 。为了理解这个复杂的系统,通常需要建立一个分析框架 。一个理想的地缘政治理论框架是:以核心机制为“骨干”,逐步加入其他辅助机制和变量,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用来解释体系内各行为体内外互动的结果,即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传统地缘政治理论中有很多精彩独特的观点 , 但没有这样系统统一的框架 。
(2)宏观与微观理论脱节 。在没有统一框架的情况下,宏观理论通常比微观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前者至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为什么不同特征的行为会采取相似的行为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框架,占主导地位的宏观理论往往缺乏微观基础 。宏观理论主要强调地理和物质结构(主要是权力分配)的相互作用对国家行为及其结果的决定性作用 。[12]有助于解释系统性的变化 , 如把国际关系史看成海权国家与陆权国家的竞争 。但宏观层面的理论很少解释和涉及国家的社会基础、生产方式和制度变迁,实际上“黑箱化”了国家的内部过程 , 看不到观念、技术创新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对整个国际体系的深远影响 。同样,许多微观理论缺乏麦金德以来的宏大视角,只关注具体的边界、生产方式或技术变革,而无法察觉国际体系中有规律的一面 。
(3)缺乏实证研究 。地缘政治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可信的实证研究,没有足够的科学方法和案例对比研究来验证各流派的地缘政治理论 。从研究方法上看,传统的地缘政治研究多采用一种解释性的解释,比如用地缘政治的概念来描述国家战略,通过描述周边的经济或安全形势来提出国家战略发展的路径,[13]或者主观地描述基于地缘的国家战略选择和国际格局等 。[14]非实证研究面临的问题在于,依靠完全主观的解释无法保证结论的可信度 。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证分析 , 对国家意图的分析和推测并不总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
推荐阅读
- 面包砖铺设灰缝怎么留规范要求
- 司法证 2020年司法考试
- 传统节日的意义
- 渔夫帽适合圆脸吗
- 一般脱唇毛需要多少钱 激光脱毛好还是冰点脱毛
- 嘉顺科技有限公司 嘉顺
- 面包最简单的做法
- 萨克斯十大名牌 萨克斯价位
- 老鼠肉能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