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论与性恶论的殊途同归 孔子的人性论

孔子的人性论(殊途同归,性善性恶)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 , 孔子并没有明确的说人性是善是恶 , 但是孔子说的是“人性都是相似的”,“性本善”其实是孟子的经典理论 。
其次,我们来看看荀子 。虽然荀子和孟子都是儒家的大思想家,但与热情奔放的孟子相比,荀子更像战国时期的“鲁迅” 。他一针见血,一点也不客气 。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 如惠施、墨子、孟子、庄子等 。,几乎所有荀子的“评论”都略显尖锐 。虽然荀子也很尊重孔子,但荀子对孟子的“评论”最多,自称孔子的接班人 , 而且显得相当针锋相对 。比如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有他的性恶论 。即便如此,只要深入理解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观,就不难发现他们的学说有共同点,即都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
我怎么看待待人接物的本质?如果让我选一个位置,我会选“站在中间”,也就是“孔子”在性别上差不多 。在我看来,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各有其合理性和精妙之处,两者我都不能舍弃 。孔子强调的以“性相近”来“取长补短”,正是性善性恶论的“殊途同归”,也是三圣人性论的“共同点” 。这是智慧的结晶 , 我认为是欣赏三贤关于人性的观点时最需要吸收和理解的精华 。
为了进一步理解荀子和孟子的人性观都达到了和“孔子”相同的目的,即都强调启蒙的重要性 。我们先分别看看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良苦用心,然后再讨论他们与孔子的“性相似”的相似之处 。
1.孟子的性善论,强调的是后天的修养——听起来悦耳,实则严苛 。
先说孟子的性善论 。我们知道,孟子认为人天生有四心,即恻隐之心、廉耻之心、逆来顺受之心、是非之心 。这四心也对应着“仁、礼、智”的四端 。在孟子看来,这四心是由慈悲心主导的,也就是对他人的慈悲心 , 而对他人的慈悲心来自于孔子的仁者爱人,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 , 这其实可以看作是孟子继承孔子学说的表现之一 。
因为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仁义礼智”四点和“善”四心,所以人性本善 。听起来是不是舒服极了?没错,但这不代表孟子不严谨 。
前方高能,“人性本善”其实更重要的作用是吸玉 。孟子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孟子指出,人如果不能在后天的生活中时时反省自己,锻炼自律,培养自己的德性,就会被代表善的“四心”所蒙蔽 。
四心被蒙蔽会有什么后果?从直观上讲 , 人是因为沉溺于欲望而变得越来越坏 , 但从孟子学说的观点来看,人变成了“动物” 。
孟子指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是因为有这“四心” 。人的“四心”一旦被涵盖,那么人就“走”在了成为“动物”的路上 。完全遮起来不就是女魔头吗?
由此也可以看出孟子是很严谨的 。先给我们一颗糖吃,告诉我们不要害怕 。我们本质上是善良的 。然后他开始认真起来,做了一个“强转折”,警告我们 , 性本善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 。如果我们后天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 , 不能时时刻刻反省自己,培养自己的修养,随时都有可能成为“穿普拉达的女魔头” 。
所以孟子的性善论,听起来确实悦耳,但更为严格 。他强调的不是性本善,而是具有性本善的“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从这个角度看,孟子的性善论其实是用心良苦的 。
2.荀子:本能具有发展恶的特性,后天可以教育和合理控制 。
荀子对人性的看法可能看起来不那么讨喜,但是深入了解之后你会发现,荀子更“直接”,他眼中的“性”属于近乎本能的存在 。什么样的本能?就像饿了就吃 , 渴了就喝的本能 。
荀子的观察表明,万物生来都是为了在不知不觉中尽可能满足自己与生俱来的欲望,比如食欲 。但由于礼的存在,人类社会秩序井然 。这里,我们以“胃口”为例 。比如在“吃”的问题上 , 人类社会教育出来的人 , 即使想吃,也会先考虑要不要吃,吃多少,然后适度“吃” 。正是因为这种“中庸”,人类才能脱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社会这个大集体才能稳步前进 。
如果没有后天的开悟帮助人们将“礼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此时人的本能就会不受限制地发展,于是正常的食欲就会变成“暴食” 。因为暴食,人们会为了有限的食物而争斗,争斗和勾心斗角也随之而来 。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无限发展的结果 。由此 , 荀子不受控制的人的本能会导致“恶”的后果,于是有了性恶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