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论与性恶论的殊途同归 孔子的人性论( 二 )


荀子在这里并不是说人性“恶”,而是说人类生来就有“自利”(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食欲),如果不加节制,就会导致“恶” 。在这里,荀子顺手强调了“后天教育”的作用 。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 , 荀子认为本能中存在着养成恶的特质,而这种“恶”在后天是可以教育和合理控制的 。即荀子的性恶论也强调后天的教化 。
3.在人性上,孟子和荀子都和孔子殊途同归 。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孟子虽然指出人天生有四心代表善,但也是用这四心来区分人和动物的 。孟子指出,人如果不在后天的教育中好好学习,修身养性 , 在复杂的社会交往中克制自己的欲望,四心就会被蒙蔽,人就会在私欲的驱使下无限接近甚至成为“穿普拉达的女魔头” 。由此可见,孟子的性善论,说到底,强调的是后天的培养 。
荀子更直接 。他直接指出,人天生就有欲望 , 而这种欲望(如食欲等 。),如果不加控制,任其肆意发展,会使人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呈现出“恶”的特征 。因此 , 荀子指出,人需要在后天的教育中学会“礼义”,从而化其性为虚 , 克制其自私的本性,进而维持社会的和谐关系 。
基于以上观点,不难看出,荀子和孟子在人性方面似乎是对立的 。但是 , 就两者的目的而言,殊途同归 。结合孔子对人性的评论可以发现,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观的“交汇点”与孔子的“性相近而学远”有关 。
孔子说“性相近” , 进而引出“取长补短”,其实他强调的是后天教育的作用 。孔子表明,所有的人生来本性相似(现代学者一般直接说人天生本性好,但认为不太严谨 。但孔子和道家老子一样,都有‘性本善’的倾向,所以直接翻译人天生性本善,不会错 。就本文题目而言,把‘近’理解为‘相似’更为恰当) 。但是人在后天的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中会逐渐走向善或恶,所以一开始相似的两个人,最后可能是天壤之别 。由此不难看出,孔子的“性相近,学远”是在强调后者的“学” 。
【性善论与性恶论的殊途同归 孔子的人性论】言下之意 , 荀子、孟子乃至孔子都表明,人类社会要想“善”,就必须把握“教育”的作用 , 让人们在后天的教育中懂得维护社会稳定的“礼”,才能时刻克制自己的利己和自私,提高道德修养 , 进一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个总结 。关于对“教化”的重视,孟子从“性善”入手,荀子从“性恶”出发,孔子以“性相似”引入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看似对立,实则殊途同归 。他们更多的是基于孔子的“取长补短” , 以自己的方式强调启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