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夜色比梦甜 美丽西江

美丽的西江(西江的夜比梦还甜)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姚雅琪沈璐尚文超
夜里11点 , 夜色笼罩了黔东南的深山,但山里的一个苗寨依然灯火通明 。
夜半时分,山坡上的吊木楼,闪耀着层层灯火;观景台上,身着苗族服饰的游客与夜景合影 。街上游人熙熙攘攘,卖苗族银饰、服饰的店铺生意不错 。
这是一个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雷公山脚下的苗寨 。
西江苗寨,背靠青山,四面环水,由10多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连成一片 。是中国苗族古老传统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 。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这个深山里的古苗寨奇迹般地焕发出蓬勃发展的生机,让苗族人民实现了自己的幸福梦想 。
毕节市赫章县韭菜坪旅游公路图片
身着民族服装的游客在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观景台拍照 。新华社
乡村旅游为西江发展带来希望 。
“这里以前很穷 , 因为西江几千个苗寨的旅游开发,我们富了起来 , 发展得比周边村子都好 。”说起现在的好日子 , 西江千户苗寨民宿的老板阿农姐难掩满足和喜悦的心情 。
和西江千户苗寨的其他民宿一样,阿农姐的民宿里游客很多 。但就在几年前 , 苗寨还比较落后,村民收入不高 。阿农姐姐家里特别穷 。“你说我们家,是全村都知道的贫困户 。”
我在广东工作了三四年,然后去浙江上海等地工作了三四年 。因为贫穷 , 昔日的阿农姐姐像苗寨其他人一样,过着农民工的生活 。
“因为家里老人年纪大了,孩子需要照顾 , 我只好回老家,决定开办一家民宿 。”回忆起以前在老家创业的不易,阿农姐说 , 2003-2004年,她创办了自己的民宿,阿农之家 , 有农家乐 。“但那时候西江几千个苗寨还没开发,客人少 。只是偶尔有背包客和写生的学生 。西江的客人每天都能数出来,当时的民宿只够养家糊口 。”
2008年,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千户苗寨召开 。会后 , 黔东南州充分挖掘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办节、建品牌、开发景区、树立形象、带动一方经济”的文化旅游发展之路 。西江千户苗寨在保持原始面貌的基础上,“旧貌换新颜”,开始走出一条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子 。
乡村旅游给阿农姐带来了机遇和希望 。随着西江数千个苗寨的较好发展,游客数量逐年增加,为当地民宿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村民也开始回乡创业,吃“旅游饭” 。大家做起了农家乐和乡村客栈,做起了特色饮食和手工艺品,做起了特色养殖,从而走上了一条乡村旅游致富之路 。
“西江模式”让这个地方转的很漂亮 。
“我现在经营餐厅 , 有住宿,注册了苗牌腊肉,猪蹄,酸汤等食品 。我们做好苗族特色食品后 , 统一包装,不仅可以让客人带走,还可以线上线下销售 。”在阿农姐的餐厅里,她指着远处几栋楼里的民宿和餐厅的产品 , 热情地介绍着 。
政府的帮扶政策到位了,你自己也不能“掉链子” 。阿农姐也在餐厅和民宿怎么开上下了功夫 。
1995年前贵阳花溪区老鸦山的苗寨民居 。
现在老鸦山苗寨的居民都搬进了罗衣新村,住进了小楼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龙井村住户搬迁前后,图为搬迁前 。资料图片
“我们的员工都是村里的 。刚开始 , 他们做服务员,自己做饭 。逐渐发展起来后,他们开始培训专职迎宾员和厨师,还在餐厅里展示苗族的芦笙、歌舞文化 。”阿农姐说来我们餐厅不仅仅是吃饭这么简单 。“吃”是苗家的文化 。就像来到苗家做客一样,可以感受到这里的好客和热情 。
【西江夜色比梦甜 美丽西江】让村民和苗族文化融为一体,是西江千苗寨发展一直以来的理念 。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民族文化+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的“西江模式”逐渐成型 , 使西江实现了“美丽”转身 。在西江千户苗寨,苗族的吊脚楼传递着这里古老的民族风情 。村里的每一座小山都种满了原生态的树 , 村民们热情淳朴,融会贯通 。寨子里的1400多户人家和6000多名村民从苗寨的旅游开发中受益 。
虽然现在苗寨的发展如火如荼,但村民们的“幸福梦”并没有停止 。“经过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西江的客栈老板们已经改变了思路 。”A姐说,我们的客栈要做得更高,让游客体验得更深,更融合,而不是停留在过去,只是来吃顿饭,看一眼就走,让游客更注重精神享受,被苗族文化感染 。

推荐阅读